反正是为了给赵寒梅清理麻烦,王凯把黄磊喊来,让他也动用一下“那层”关系。
他交代黄磊,赶紧的动用手头的所有人脉资源,联系各大网站,将这侧消息从首页上撤下来,缩小扩展范围。要知道天朝上下有多少家大大小小的各式媒体啊?再说了,你海城日报社这么个小小的记者,人家也未必鸟你啊?可是黄磊却偏偏在暗中都一一做到了。黄磊恩能够拥有这样的实力,也是王凯所没有想到的。
什么叫做上层社会?上层社会就是随便说出一句话就能让普通人奔波劳碌一辈子却也不能企及,黄磊所拥有的势力无疑就是这种类型。这,就是黄磊与赵寒梅之间那个不能逾越的鸿沟,也是屡屡将俩人分离的主要原因。
按按“突突”直跳的太阳穴,王凯还要应付那帮从省里下来的林业部的人。这帮人,唉,一直等着有关“东北虎”的答复呢。其实,他们也能猜到**不离十,这事,估计是悬,但人就是不走等答复,也是在等着捞点油水呢。
没办法,只能先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帮“祖宗”,海城风景秀丽,特产丰富,王凯也是下了“血本”搞定这帮人。
吃喝玩乐一条龙是不用说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不能拿到桌面上的“娱乐项目”,而这些项目,王凯则是交代了李大伟去具体办理。
当然了,光是走歪门邪道,并不能完全从被动的局面中走出来。
本来,王凯是想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各界的质疑声。可是发达的网络让王凯意识到了这样一直不回应外界的声音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他紧急召集海城早报的主力记者,分头采访当地居民、业内专家,分析论证海城发现东北虎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地处沿海城市的海城,无论是气候还是生存条件都不适合东北虎,并适度的、相当谦虚的态度,对之前报道的《海城首次发现东北虎的踪迹》一事做以声明更正。
随着各方面的努力,东北虎事件终于落下帷幕。但是无论怎么做善后的工作,影响却总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做出更正报道之后,老百姓都在责骂海城早报“胡说八道”,戏弄读者。原本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的海城早报瞬间形象尽失,广告大幅下滑。
这侧假新闻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引起了闫峰的重视。他责令王凯,在“家丑不可不外传”的前提下,一定要将此事彻查清楚,找到具体负责人,追究责任。
但是,这么荒唐的稿子是如何一层一层的、堂而皇之的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看来是真的需要整顿一下内部的工作流程了。
☆、第五十五章:血雨腥风的整顿
于是,因为“假新闻”一事的影响,令海城早报开始了一阵前所未有的内部整顿。内部员工用“血雨腥风”来形容。
追究这场假新闻,从稿子的源头上,王凯一步步找人对峙。
四关四审的流程,为什么就没有一关给审住了这么一则假新闻?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人,王凯也十分恼怒。
稿子是如何传上了海城早报记者的采编系统?王凯决定绕开赵寒梅先从方珊珊下手。
由于从监控画面上看见了方珊珊在晚上10点,鬼鬼祟祟走到赵寒梅的位置上不知在干什么。而当王凯找到她当面对峙的时候,她又不能立即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在王凯威严的质问中,方姗姗只能以沉默相对,当是默认了自己的荒诞行为。作为海城早报的王凯给了方珊珊两个选择,要么是自己主动提交辞呈,要么就是拿着监控视频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方珊珊没有余地的选择了前者。可是,即便是这样,王凯还是
明明假新闻的作者名字是赵寒梅,却是方姗姗离职了。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一时间,海城早报众说纷纭。而看上去最靠谱的一种说法就是,赵寒梅的背景太硬了。以至于领导们不敢动她,只能找个倒霉的替罪羊——方姗姗顶罪。要知道,海城日报社的这则假新闻已经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要求必须严厉查处相关责任人。而至于王凯是怎样在市领导面前将赵寒梅的人名换成了方姗姗,那就是得用其他的渠道才能办到了,比如说,用金钱铺路,什么样的结果要不到?
而方珊珊几乎是狼狈的、独自离开了自己工作了六七年的海城日报社。走的时候,方姗姗悄声对自己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要让害自己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接着,王凯就开始追究负责审核稿件的部门主任的责任。
此事的发生,可以说,武尚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当时的武尚君没有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及时将稿件撤下来,他或许还有晋升的机会。但是现在……,王凯将一腔怒火完全的转到了武尚君的头上。
王凯认为,武尚君丝毫没有危机意识,在大事件面前不会辨别真假,这是作为一名新闻领导者最大的致命处。因此,王凯决定给予武尚君严厉的处罚:时政部副主任一职暂时保留,但是撤销他暂代主任一职的权利。
也就是说,武尚君“扶正”再次无望。
原本想靠着这次假新闻事件将赵寒梅扳倒的武尚君,一直在盼望着海城日报社赶紧公布相关人员的处理决定。但是他没有想到,赵寒梅的身后站着黄磊,以及他的那个庞大的关系网,本应该是匡扶正义的武尚君。却因为一己私欲、助纣为虐,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让武尚君心里面惊涛骇浪般的不是滋味。
从业二十余年,兢兢业业,本来就没有什么背景的他靠着手中的一支笔,从一线基层爬到了副主任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几年。本来以为靠着李大伟这棵大树能捞点实惠,谁知,被李大伟狠狠的摆了一道儿;第二次,他武尚君昧着良心办了件缺德事,本以为又能借着这个机会扳倒他最强有力的对手——赵寒梅,谁知,对手没见咋地了,竟是将自己给埋进了坑里面。
当天晚上,武尚君在街边的小摊上要了一碗馄饨,冒着冷风喝着高度白酒,心中不禁郁闷:难道,这海城日报社真的没有我武尚君的用武之地吗?罢了,罢了,勾心斗角的太累,不争也罢。
接着就是负责版面的编辑于文武。于文武据理力争,说是自己是想和记者沟通的,可是怎耐就是打不通赵寒梅的电话确认,并拿出了自己当晚的通话记录,共计11个未接通电话,都是打给赵寒梅的。思索再三,王凯认为,作为一报老总要处事公道,于是,只给了于文武一个口头警告的处分。
至于副总李大伟,王凯则是敲山震虎的从侧面提醒了一下,坐在这个位置上,该干的事,不该干的事,总得想想清楚,让他自己好自为之。
因为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对于王凯来说,李大伟自然是有他的利用价值才得以保留的。这次招待省城那帮人就是个例子。他王凯可是不屑于去那种场合,与一帮乌合之众,与小姐们搂搂抱抱、称兄道弟的。
而李大伟,则是在那样的地方混得如鱼得水。也算是为“假新闻’”事件“擦屁股”出了一把力吧。
☆、第五十六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说到这里,有人该问了,假新闻的始作俑者——赵寒梅呢?再怎么说,这新闻的记者可是署的她赵寒梅三个大字。凭什么一点处分都没有呢?
是的。这就是特权社会中的不正常现象。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如果真的是同罪,怎么还会出现“包公打龙袍”这样的戏文呢?
所以啊,这种小孩子都能想明白的事,人精似的王凯怎么会犯糊涂呢?
精于人情世故的王凯知道了赵寒梅对于黄磊的重要性,心想,我索性送佛送到西,一并将赵寒梅“扶正”。只是介于赵寒梅的资历过浅,再加上目前假新闻的余波未平,只能先暂代早报时政部主任一职半年,经考核合格,到了年底,直接提拔为主任。
什么叫做“经考核合格”?那还不就是领导的一句话?明眼人都知道,赵寒梅这时政部主任的位置是坐稳了的。
只是根据集团领导的集体讨论,赵寒梅以后的稿件署名一律用化名:韩梅。只不过,这样的处分对于赵寒梅来说形同虚设。因为等真正的坐上了时政部主任的位置,还用得着像个新闻民工一样到处采访、写稿子吗?
其实对于王凯来说,提拔一名部门主任虽不是件简单事但也不难。他是海城早报集团党委成员不说,也是海城早报的头儿,想提拔个人,闫峰也不能说出什么来。
不过为了堵住员工的嘴,王凯还是有意无意的放出了风声,是已经辞职了的方姗姗心生嫉妒诬陷赵寒梅,至于其中的细节倒是没有具体详说。不过,这也让海城早报的内部,对这件匪夷所思的“假新闻”事件,有了更多的说法,一时间,真的成了真假难辨了。
而这也正是王凯想要的结果。一来,能够牵制住赵寒梅,她是我王凯一手提拔起来的,二来,事情不用说的太细,反倒是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扑朔迷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