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海角天涯只有风能到达 (天涯蝴蝶浪子)
- 类型:都市言情
- 作者:天涯蝴蝶浪子
- 入库:04.11
在回去的飞机上,看着身边熟睡的姐姐,麦言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她那张精致的脸,和自己如此相像,性格却截然不同:一个像踩着风火轮,一个像倒骑着毛驴。
假如自己没有这么一个姐姐,生活也许会一直平淡简单下去,不会那么早就对音乐感兴趣,更不会大老远跑到这个陌生的城市熬夜听歌。简单的生活常常会陷入单调和乏味,想一想,麦言觉得有这样一个姐姐,幸运还是远大于不幸的。
而这场音乐节,麦言觉得对自己而言,更像一场梦——一场光与火、眼泪与汗水、荣耀和掌声相互交融的梦。现在梦醒了,该与过去平淡的生活决裂了。
二
“这么大的事儿,我做不了主,你得去跟你爸商量。”当麦言把自己想退学去学吉他的想法告诉妈妈后,和往常一样,妈妈把决定权推给了爸爸。
不用去问,麦言也知道爸爸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反应,肯定会把眼睛瞪得像牛眼一样大,嘴巴张得能塞进去一个拳头——“什么?我没有听错吧,你要从重点中学退学,去乐队学吉他?去那种只能发放中专文凭的艺术学校?你去把麦佳给我叫过来,我倒要问问她,这几天带你去哪儿了,是撞了什么邪了,还是给你脑袋里灌水了。”
类似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每当麦言想做什么特别点的事情的时候,父母都是这个反应,叫他们老顽固一点儿也不过分。麦言可不想连累姐姐。他想好了,不管父母答不答应,他都要退学。如果父母不给钱,自己就去打工,挣够了钱就去学吉他。
说干就干,麦言收拾好了东西,打算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溜出去,姐姐已经给了他一笔钱,足够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个工作安顿下来。
可惜在吃晚饭的时候,也许脸上的表情出卖了自己,也许是“知儿莫若母”这句老话应验了,总之妈妈似乎是看出了麦言的心思,把麦言要退学去学吉他的想法一股脑儿全告诉了爸爸。
爸爸把躲在房间里吃零食的姐姐也叫了出来,一场让人头疼的家庭会议开始了。爸爸在单位的时候,每到开会,他都嫌领导废话多。可回到家里,自己成了领导之后,他完全忘了下面被领导的人的感受,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
他还引经据典,自问自答:“在我们国家,学而优则仕,是五千年的老传统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就要争取从政当官。当不了官的话,就退而求其次,经商挣钱。要是经商也做不好,就要看你有什么特长,靠你的特长,也能混碗饭吃。你现在呢,本末倒置,放弃考好大学的阳光大道不走,偏偏要走独木小桥。你说我能答应吗?你妈妈能答应吗?我们要是答应了,就是推你进火坑啊!”
麦佳和麦言沉默不语,只有妈妈附和着爸爸说:“对呀对呀,麦言你就听你爸的吧,准没错的。你爸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你爸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不听他的,肯定会吃苦头的。”
麦言争辩道:“为什么一定要我按照你们的想法生活?你们的人生之路并不顺畅而且毫无趣味,为什么非要我再走一遍呢?我也有自己的想法的,我追求自己的梦想,难道这也有错吗?你们年轻的时候难道没有梦想吗?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你们不感到遗憾吗?还是你们早就把自己的梦想忘记了,丢弃了?”
妈妈说:“你怎么能这样跟你爸爸说话,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麦佳,你傻愣着干什么,帮你爸劝劝你弟弟啊。”
麦佳拿起麦言用过的筷子,从盘子里夹了块蒜泥黄瓜,边嚼边说:“我能说什么,我觉得麦言的想法没错啊。我跟你们讲一个网上看到的故事吧。
“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个青年人,整天以沿街说唱为生。有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也在小镇上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吃饭,经常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熟悉。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那个华人妇女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找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都开始可怜那个华人妇女了。
“在我们这里,多数人一直是为了某种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道理而活着。我们这里的人不能在没有目标的生活中活着。而这个目标,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是的,就是自己。”
麦佳讲完之后,根本没听懂的妈妈高兴地鼓起了掌,边鼓掌边赞扬:“讲得真好,这故事太感人了。麦言你别吃了,你有没有认真听?”
“我听了的。姐姐说得很对。”这故事在网上流传已久,麦佳早就给麦言看过,所以麦言没有细听,他要抓紧时间吃饱饭,准备晚上开溜。
“对个屁,那都是国外的故事,国外和国内的价值观不同,你们是要在国内生活的,国外那种准则对你们没用的。”爸爸显然生气了,除了气麦佳为弟弟说情,还气妈妈没有听懂这故事就在那里瞎附和。
“不管故事是哪里的,反正我就是要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度过人生,你们不要管我。”麦言吃饱了,准备离开饭桌。
“我们不管你?我们不管你,你能长这么大?我们不管你的话,你早饿死冻死了。你们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不让我们管了。我敢说,你到了社会上,待不了三天就会想到家的好了。”妈妈显然是在为刚才站错阵营而辩护。
“我跟你们有代沟,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办法沟通。总之不管外面有多苦,我都要去闯一闯。”麦言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离开了饭桌。
三
瓷央艺术学校男生宿舍楼的楼顶上,麦言抱着一把蓝色的木吉他,手指笨拙地拨弄着五三二三一三二三这个简单的节奏。站在这座楼的楼顶往东看,可以看得很远:宽阔的河面,平缓的水流,河岸上散步的人群,飞起又落下的水鸟,还有一望无际的麦田。可是麦言面对的却是西面高耸入云的山,山风迎面吹来,让麦言想唱起许巍的那首《旅行》——一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
这是麦言来到瓷央艺术学校的第三天,因为他所学的专业暂时没有授课老师的缘故,他只能照着先前买的吉他教程自己学习一些入门的东西。
瓷央艺术学校的前身是瓷央戏剧学校,因为现在学戏的人实在太少,学校维持不下去,不得已只好改了名字,开设了舞蹈班和西洋乐器班。麦言是这学校重组之后第一批学吉他的学生,来了之后麦言才知道,这学校是先招学生,有了学生再请老师。这让麦言有种受骗的感觉,可是学费已经交了,再想到和父母现在的关系,也没有别的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在这里待下去。
第3章 风花雪月的年少(2)
麦言最初是想去鹰远艺术学校的,那所学校比瓷央艺术学校正规,所在的城市也要比瓷央发达,但学费也很贵。父母是死活不同意麦言放弃学业来鼓捣吉他这种他们认为丝毫没有前途的东西的。如果不是姐姐帮麦言付了第一学期的学费,麦言连瓷央艺校这种小到不能再小的学校都进不来。
麦言的零花钱只够他买一把木吉他,而他想拥有的却是一把可以发出多种声音的电吉他。那场摇滚音乐节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带给他的震撼却还没有消退,似乎一合眼,耳边就会响起电吉他的嘶鸣,响起爵士鼓那有力的节奏,响起歌手那撕心裂肺的声音。他现在只能希望父母尽快心软,在他的生活费没有用完之前,赶紧打钱过来,不然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教学楼第一层的练功房里,几个舞蹈班的女生正在议论麦言。这个新来的帅哥一进学校就成了焦点,不但舞蹈班的女生睡前饭后议论他,连那些一向清高的学戏的女生们也在私下打听麦言的来历。
在麦言到来之前,这所艺术学校的学生分为三类:学习二胡、唢呐等传统器乐的男生是一类,学习唱戏的女生是一类,学习舞蹈的女生是一类。这三类人中除了学二胡、唢呐这种传统乐器的男生比较谦恭以外,剩下的两类人都很骄傲,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学戏的女生觉得她们以后有机会到中戏、上戏这类高等艺术学校深造;学舞蹈的女生觉得自己长得漂亮,毕业之后就业机会多,除了演艺圈,还可以去做模特或者去电视台之类的地方。而学习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的男生基本上一毕业就得工作,而且大都是给那种红白喜事伴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