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王牌导演 番外完结 (狴犴)


  这是近段时间,马修难得的懒觉,被电话铃吵醒真的是让人火大,不过在听过雷蒙德扰人清梦的理由后,马修整个人都精神了。
  不,他不仅仅是精神了,他现在还想战斗。
  与此同时,还在伦敦拍戏的吉姆·布劳德本特也购买了飞往意大利的机票,向剧组请假飞往意大利,因为时间差的关系,大概要晚大部队四个小时左右。
  苔米鬼使神差地带上了范池。
  在刚刚落幕的戛纳电影节,范池凭借《星期天的香樟树》,拿下戛纳最佳短片评审团奖,多年前,苔米曾经凭借《婚姻的秘密》拿过一模一样的奖杯。
  虽然两人获得的荣誉一样,但苔米真心认为,《婚姻的秘密》含金量比不上《星期天的香樟树》,甚至苔米有一种感觉,范池之所以没有拿下最佳短片大奖,而是捧回短片类评审团奖,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法国人。
  虽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但不少法国人对中国存在偏见,这是事实。
  在机场看到范池,马修和雷蒙德都十分惊讶,“你怎么在这里?”
  还不等范池回答,苔米便回答,“我让他来的。”
  “?”
  雷蒙德和马修双双疑惑地看向苔米,希望从她口中得到一个解释。
  范池也看着苔米,老实说他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被霍恩叫来了,他也很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机场。
  苔米想了想,回答,“别问我,女人的直觉,我只是感觉马可·穆勒或许会喜欢他。”
  雷蒙德不明所以,马修·卡索维茨却已经明白过来,他眼睛亮晶晶的看着范池,好像在看一块闪闪发光的黄金,“因为饭吃是中国人!”
  苔米点点头。
  雷蒙德和范池仍然一头雾水,但是因为机场人多口杂,苔米也不方便解释,只能说一会儿向他们解释。
  明白过来的马修非常兴奋,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是个中国通,这个不少人都知道。
  意大利媒体不是一次指责这位主席“夹带私货”,因为穆勒本人特喜欢中国、中国电影,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摘得威尼斯电影节重要奖项,这让意大利媒体非常不满,认为是穆勒主席在以权谋私。
  当然,这种说法不仅仅在意大利,欧洲其他国家媒体也有类似的不满,威尼斯电影节前后,总会有一些法国媒体不满评奖结果,觉得其中有猫腻,当然,在许多法国媒体看来,法国电影入围不拿奖,都是有蹊跷。
  苔米曾经做过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那一届还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亲任评委,苔米认为至少她参与的那一届,评奖结果虽然有争议,但并媒体所言黑幕。
  想来那些所谓的“奇怪的结果”,八成也是媒体无中生有、恶意造谣。
  这种捕风捉影的事儿,也会被媒体说得有板有眼,还有一批人对此深信不疑,也是因为马可·穆勒主席真心实意的欣赏中国电影人,苔米带上范池,也是想要博得穆勒主席的好感,增加他们在组委会那边的好感。
  苔米觉得,威尼斯电影节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感,若有,当年组委会也不会顶着被外界质疑炒作的压力,坚持邀请未满二十岁的自己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
  要知道那时,她的代表作《精神病人》还未公映,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影片《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连道具都没做好。
  所以她相信,现在组委会想要将她的电影换下去,是真心实意为本届电影节影响力考虑,也相信,组委会最终会被他们的诚意打动,放弃其他电影,坚持最初的选择。
  
  ☆、第157章 特殊的首映
  
  苔米和雷蒙德一起去过意大利好多次,这不是他们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过就目前来说,大约是感觉最糟糕的一次。
  糟糕的心情让他们觉得意大利的一切都那么让人不开心,晴朗的天空也没有那么明朗,阳光太刺眼,让人心情烦躁。
  《大新闻》剧组从筹备到前期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中间一波三折,弗朗索瓦摄像机里的拍摄记录堪比bbc电视台传奇大戏。
  好不容易以为尘埃落定,大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休息一下,已经确定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的电影又面临被替换的风险,就连范池这个局外人都觉得这剧组真是邪了门了,主创人员都应该拜拜关老爷,除除晦气什么的。
  既然剧组已经将首映时间通过粗剪版预告片播了出去,除非威尼斯电影节更改举行日期,否则开幕片一旦成为其他电影,无论什么原因,《大新闻》主创人员和b&h工作室都会成为业内笑柄。
  “我们此行目的是要让组委会内部反对意见控制在一个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内,换句话就是,我们要让部分反对声音站在我们这一边,认为我们才是威尼斯电影节最佳选择。”
  马修·卡索维茨郑重其事地说道。
  “组委会反对我们是因为我们不如乔治·克鲁尼名气大,吸引度高,”雷蒙德接话,看向在场的各位,“首先,我们得向他们证明,选择我们比选择《三月十五日》更加明智。”
  》》》》
  头发花白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感兴趣地看着眼前这个被欧洲媒体誉为最年轻电影大师的法国导演。
  和五年前相比,眼前的塔玛拉·霍恩不仅容貌上长开了,气质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她平和了,也成熟了不少。
  五年前,马可·穆勒将塔玛拉·霍恩看做一个前途无量的晚辈,言语中多有照拂,如今,穆勒将塔玛拉·霍恩当成一个优秀的电影人。
  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非常了不起,值得敬佩的导演。
  就在刚才,这个出色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会比《三月十五日》更加耀眼。
  马可·穆勒笑了,“如何证明呢?”
  如何证明你们的电影可以打败耀眼的乔治·克鲁尼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我们不可以,但它可以。”年轻的法国导演塔玛拉·霍恩从包里拿出一张小小的光盘,漂亮的眼睛凝视面前的穆勒先生。
  “让它替我们证明。”
  ……
  》》》》》》》
  在马修·卡索维茨的一生中,参加过许多电影的首映,自己的,别人的。
  可是没有一场像《大新闻》那样紧张。
  或许是因为在那样的拍摄环境下完成数月的拍摄,又或许是因为他推了不少工作,只为完成一部原本不应由他完成的电影剪辑工作。
  又或许,他从未有一部电影,在得到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荣誉后,又要陷入一场空欢喜。
  这是一个迷你放映厅,规模之小,让人乍舌,二十把椅子,分成四排,每排只有五个座位。
  此刻这二十八椅子上,坐满了观众。
  除霍恩一行人外,全部都是威尼斯组委会成员。
  他们的满意程度,决定了组委会未来公布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是否是《大新闻》。
  是的,霍恩拿出的光盘,正是她的新片《大新闻》。
  这是一部尚未完成,还在进行后期制作的影片,按理来说,这样的半成品,完美主义的霍恩导演是如论如何也不会给别人看的,但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似乎也顾不了那么多。
  他们没有退路,若是电影不能让这些人满意,原本还有商量余地的《大新闻》将直接出局,即使霍恩叫破了嗓子,说开幕片原本定下的是她的作品,一句“质量太差”,也会让苔米成为整个欧洲影坛的笑柄。
  故事的最初,一切从失业开始。
  记者狄奥和摄影师搭档文森特,因为总在报纸上刊登一些低级无聊、鸡毛蒜皮的小新闻,引得该报读者不满,投诉接连不断,终于引发了主编的反感,他要将这两个窝囊废驱逐出他的团队。
  换句话就是,这两个家伙丢了工作!
  狄奥是一个幻想主义,他总是想法很多,做得却很少,而且相当自命不凡。
  狄奥的老搭档文森特,有些怂,是个左右逢源、胆小怕事的老好人。
  狄奥和文森特拥有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性格,最平凡的人生,最普通的生活。
  因为失业,引发了双方家庭一系列矛盾,事业遭受打击后,他们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
  一个突发奇想让二人大脑一热,他们决定搞一个大新闻,挽回他们丢失的饭碗和即将破裂的婚姻,莽撞的两个人直接跟着身份成谜的蛇头跑到战火纷飞的中东,借以希望挖掘大新闻。
  而影片进行到这,片名《大新闻》才出现。
  这也意味着,主菜,来了。
  ……
  》》》》
  【“你不是信耶稣吗?”
  “先生,我是虔诚的穆斯林。”
  “要命,你什么时候改的?”
  “就刚才。”】
  蛇头这个角色,设定相当有趣。
  为了取得记者狄奥和摄影师文森特的信任,他说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儿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牧师。
  因为狄奥的妻子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熟悉的信仰让狄奥和文森特不期然放下了心中的戒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