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枕又分头枕和脚枕,头枕为云彩模样,上面也要绣上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这就是传说中的脚踩莲花上西天。
鞋袜就是一般的鞋袜,棉布做的,枣儿之前给老太婆做过一套,还是新的,这就省了青青的事,不用另外在单做了。
其实寿帽很简单,蚌壳式绒布帽,俗称老夫人帽,缝制也挺容易的。
寿被是需要两条的,一条垫于尸体身下,一条盖于尸体之上,分别用金『色』、银『色』绸缎为面料,上面绣星月等图案,这个镇上也有卖现成的,因为老太婆病情重,八爷也怕回去现绣赶不上,就让青青买了现成的来。
中衣和外衣还算容易,但却是整套寿衣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需要女儿亲手缝制的。
衣服的里子要用红布,这样子孙后辈才会红火,外衣青蓝『色』,斜襟,弃盘扣改用带子,暗喻子孙有继承。
这些原本青青不懂,也是听了卓少华的讲解才懂了这么一点的。此刻的她正含泪缝制外衣,熬了小半宿,样式初步缝制了出来,然后又取出她在镇上刻意买的玉片和金线,开始一片一片的往上缝。
“啊!姐,你这是做啥?”枣儿吃惊的问道。
炕桌上的小布袋子里放着不下一百多片大小和形状一样的玉片,旁边还有一团金线,这是要花多少银子啊?
青青抬起一双泪眼,“咱娘苦了半辈子,又是这么年轻,所以我想寿衣也该做的时尚一些,听镇上人介绍,用金线把玉片缝制在寿衣上就叫做金缕玉衣,是大吉的意思,虽不能让人起死回生,却有让人来生富贵的意思,但愿咱娘穿着我亲手缝制的金缕玉衣能来生大富大贵!”
她记得历史上是有金缕玉衣一说,真正的金缕玉衣制作是十分不易的,玉片要开料锯片磨光钻孔,而且大笑和形状都是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一件女人的玉衣最少也是要用上两千多片的玉片,和一斤半的金线!
制作的过程所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都是相当惊人的,传闻,皇家制作一件玉衣,至少也要两年多的时间!
不过那都是富贵人家做是事,农村这偏僻的小地方自然是没有听说过的。青青买了这些玉片也就是象征『性』的,玉片分别缝制在衣襟、袖口和裤脚,脸盖的四角也各缝了一块。
就这件寿衣,整整耗费了青青一夜的功夫!
这边忙忙活活的一夜,手中针线不停,另一边也是不曾合眼,老太婆呼吸十分费劲,时睡时醒,几次都让玉生以为的她不行了,眼见天亮,老太婆竟然还很有精神的勾着头往窗外看,“天亮了,又熬了一天……咳咳咳……”
是啊,又熬了一天!
玉生转头落泪,连再转回来时双眼已经是通红,“娘,你一定要撑下去!我们还有很长的日子要过,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是啊,萧家弟妹,你看孩子们现在一个个的都成气候了,你咋能舍得?好好养病,定会好的!”八爷也在一旁劝道。
老太婆已经不能起身,就仰着脖子四处看,“咋没见枣儿和明远?还有青青和小月呢?我自己的情况我自己清楚,我想再看看我的小孙孙!”
“哎!”玉生应了一声,连忙向西屋跑去。
正巧枣儿也忙活完了手里的寿衣,孝衣好做,做完孝衣便帮青青一起赶制寿衣,两人刚放下手里的针线,就见玉生匆匆跑来,“咋了咋了?是不是咱娘……”
枣儿话没问完泪就掉了下来。
玉生连连摇头,“还没,咱娘想看看明远,快带明远去让他『奶』『奶』好好看看吧!”
“恩!”枣儿应声,穿鞋下了炕,抱着明远就往东屋去,青青和萧月也连忙都跟了过去。
东屋老太婆躺在炕上,听到响声,断断续续的招呼了一声,“小孙孙……”
明远是四月生的,如今腊月,才八个月大的小明远只会咿咿呀呀的叫唤,让他喊娘亲喊『奶』『奶』的话,他倒是不会的。
小明远被放在炕上,他一翻身就爬了起来,咿咿呀呀的爬到了老太婆胸口,扬起胖嘟嘟的小脸眨着大眼睛看着老太婆,然后一咧嘴就笑了,他这样子别提多可爱了,老太婆眼泪闪着泪花,嘴角却也咧出了一个笑。
小明远咿咿呀呀的,『露』着四颗门牙,还有一张嘴就飞流直下的一丝口水,这样子萌哒哒的,还真是可爱,枣儿忍不住就将他抱入怀中,哄道:“明远,快叫『奶』『奶』,这是『奶』『奶』啊!”
小明远还是咿咿呀呀的,就在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这孩子竟然真的叫出了一声:“呀呀……『奶』……『奶』『奶』……”
第266章 邻里来探望
啊!小明远竟然真的叫了一声『奶』『奶』!
老太婆激动的都忘了应声了,眼泪哗哗哗的就流了下来!好半晌,她才费劲的喘着气应了一声:“哎!我的小乖孙孙!”
这时天已经大亮,萧月去熬了米汤,多少喂老太婆喝了些。
众人因为心情不好,早饭也不怎么能吃的下,胡『乱』扒拉了两口就围着老太婆照顾着。
这时外面有人来,却是林家的姜大婶和安安的爹娘,三人进屋,见老太婆的样子也是跟着一阵难受。
几人对着老太婆安慰一番,好话没少说,老太婆看起来还是忧心忡忡,也是,要死的人,心情咋能高兴的起来?这心里还不知道也多少没实现的心愿呢,她咋能不忡忡?
没多大会,村里不少人得了消息都来看望,杏儿抱着孩子领着铁梅,村长家的宝熊,还有萧家的叔伯和婶娘们,甚至是青青的那些堂兄堂妹们,自然,他们都是带着点心来的。
来的人或站着的,或坐着的,挤了满满一屋子,大家都心情低落,问候的同时又低头纷纷议论,老太婆咋就一下子病的这么重了?
炕上的老太婆费劲的吸气,歪着脑袋看了大家一眼,然后又闭着眼睛费劲的吸起气来。
屋里的人都出声安慰,什么你要好好养着了,什么一定会好的,什么福大命大,什么过了一道坎平安到晚年,总之能想起的好话大家都说了一遍,老太婆默默听着,心里更加难受了。
她若是七老八十了,倒也没什么遗憾,她若是年过五十,能看着自己的孙孙长大,倒也算了,可她才三十六!三十六,按村里人说,这就是正当年,家里田里正是能干的时候,可偏偏就是这时候,她病倒了!
这病不轻,她知道,青青那闺女也不知道给她花了多少银子买『药』了!若是能好也就算了,可眼下只见吃『药』不见病轻,再治下去,岂不要连累儿女花光积蓄?
想活,又怕连累儿女,这样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虽然老太婆平时蛮横綧制,可她也是希望自己儿女好的,她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弟妹,好好养着,家里有什么事我们都会来帮衬的。”
“嫂子,好好养着,再等等就过小年了,到时候我来给你蒸干粮。”
“三婶,你好好养着,你放心,以后家里有事我都会帮着弟弟妹妹们的。”
“三嫂,你不要急,病要慢慢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萧家的叔伯和婶娘们也纷纷安慰和劝解,是尽量的在外人面前演绎这一片萧家和睦的景象。
老太婆不想说话,玉生一直没吱声,八爷就替着应了那些话,一直到快晌午时,这些人还没走,按村里的规矩,人家带着点心来看,晌午就要做顿饭招待人家,于是青青就扯了萧月一起去厨房做饭。
家里粮食还有些,加上青青今天带来的,要做几顿人多的饭,也还是足够的!
唯一的就是这年头缺菜,冬天的新鲜蔬菜更少,好在夏天里青青没少去山上采野菜,自己家地窖也存着不少的野菜干和集市上买的各种蔬菜。
“月,你先烧火腾馒头,我回去拿些菜来,家里这几天人多,菜少了肯定不够吃。”
萧月应了一声,就见青青牵着牛车出了院门。
牵着牛车一路赶,不多时就到了自家门口,青青喊了一声,卓少华来开门,然后问了一下大致的情况,青青猜测,“怕就是这几天的事,所以我得多准备些粮食和蔬菜。”
“恩,多准备些,这里和现代的规矩不同,估计着一连几天家里吃饭的人都会很多,要不我也去帮你吧?”卓少华问道,村里的规矩很多青青不懂,可他给人治病,走的人家多了自然知道的也就比青青多一些。
像遇上这样的事,一般村里邻家都会上门来看望,人家来了你就要做饭招待,有时候还要管人家早饭、午饭和晚饭,反正起吃饭来就是没完没了的!
这个青青之前是听卓少华说过的,所以,这不就回来拿东西来了!
雅雅正在屋里坐着,听到外面有声音,连忙也穿鞋下了地,挺着大肚子往外走,“青青?你昨天没回来,我都担心死了!现在咋样了?”
“没事!你出来干什么?我回来拿些菜就走,你快回屋,外面冷,这都快生了,你还敢这么瞎晃悠啊?!”青青见雅雅挺着笨重的肚子往自己这边走来,连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