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的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里,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怪现象:在W市,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梦灵觉得自己的使命感越发沉重了。
第十一章 渡4
更新时间2014-2-18 13:47:16 字数:5329
第三卷第十一章渡4
爱是所有的一切。“爱”的定义是当你把其他所有事物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时,所体验到的自我。我、爱、自由、生命、神等这些词语是可以互换而通用的;任何决定的中心问题都是:“现在,爱会怎么做?”。
梦灵的一位女同事名字叫汪荣,以前的汪荣是一个特爱抱怨的主,在外人眼里,她是很令人羡慕的,但她却对自己的容貌,身材,老公,儿子包括自己的工作百般挑剔,只要有她在,大家就不愁听不到抱怨声。
老公给她做好饭,她嫌饭难吃,给她买衣服,她嫌难看,她的长相在外人眼里看来,确实很不错,但她却开口闭口嫌自己丑,还说自己的儿子不如谁谁的儿子。她儿子明明长得很帅气,她也说不好看,总之,凡是属于她的,不论是人,是物还是别的什么,一概不好就是了。
有时候,同事们嫌她烦,都不太想搭理她,但说实在的,她虽然说自己的这不好,那不好,但只要涉及到别人,她却一概说好好好,就算大家都不觉得怎么样的一个人,她也说人家好。
汪荣还一个头疼的毛病,到各大医院检查都说没问题,但她就是觉得头疼得厉害。成夜地做梦,而且都能把梦境描述得像真实发生过的一样维妙维肖。
其实,万物本是一体的;外面世界除了你,没有别的东西。凡是你给出去的,就不会失去,通过给出去,最终还会回到自己身上来。
汪荣每天给出去的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她确实有所获得,那就是神经性偏头疼。
其实汪荣的头疼来源于她认定自己无能。梦灵告诉她说,“下一次你头疼的时候,问问你自己你哪里做错了,你是如何让自己做错的。宽恕自己,让过去的过去,头疼就会“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偏头疼是那些力求完美的人给自己施加强大压力造成的。还包括令人惊奇的一大堆怒火。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自己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汪荣总是对自己亲近的人不满,其实是对自己不满的投射,她事事追求完美,实质却是深层潜意识不接纳自己的表现。梦灵跟汪荣分析了《红楼梦》里的两个人物:林黛玉和史湘云。她们两个年龄相近,都是因为失去父母到贾府投亲。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史湘云是贾母娘家兄弟的孙女,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黛玉跟贾母的关系还近一点。林黛玉从踏进贾门的第一步,就决定“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多走一步路”,处处设防。她在心理上把自己定位成“我是孤儿,我很穷,我是来寄人篱下的,别人都会看不起我。他们贾府的人都是势利眼,没有一个好人。”怀着这样的假设,她很快就给大家留下了“爱使小性爱讽刺人难相处”的印象。在跟姐妹们的相处中,只要一旦涉及到家庭背景的话题,她就特别敏感,自怨自艾,喜欢说挖苦别人的话。而作为一个才女,她含枪带棒的话对别人是很有杀伤力的。连老妈子骂丫环,她都认为是含沙射影故意说给她听的。在“宝钗扑蝶”的段落,两个丫环生怕私房话被别人听去,特别是怕被林姑娘听去,因为她太尖酸刻薄了。后来她跟宝玉互生爱慕,虽然对方恨不得挖出心来给她看,她还是天天把宝钗视为情敌,使出各种方法来考验宝玉,因为“她家比我富有,她漂亮有才,特别是她人缘好,上上下下都喜欢她。宝玉没理由不要她要我啊。”心理学老师经常会用《红楼梦》里的人物举例,问谁是心理能量最大的人,有人说是王熙凤,有人说是探春。有个同学说是黛玉,大家很诧异,他解释说因为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这么能哭可见能量很大。
而另一个孤女史湘云,风格就完全不同。她乐天直爽,真诚待人,没有因为自己寄人篱下的事实而戴上“自卑”的面具。她跟姐妹们和宝玉相处时一点都不谨慎,爱笑爱闹,醉眠芍药大啖鹿肉,一派侠女风范。“小燕子”似的史湘云,也有灯下织补的辛酸,不过,丝毫不影响她顽强的生命力。
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受惠于神瑛侍者甘露的绛珠草,后来随神瑛侍者一同下凡以泪代露偿还他在天界的恩遇。所以黛玉的泪异于常人,既甘露的量有限,她的泪也是有限的,当其泪尽,自然也就要告别人间回到天庭。而在小说中她则是在与贾宝玉结合无望的刺激下死于宿疾肺结核,这应该算是直接死因了。
肺------代表我们生活中的输入和输出的能力。肺出现问题通常意味着我们害怕从生活中汲取,或者可能我们感到我们没有权力充分享受生活。
传统观念认为女人的呼吸很浅,女人自己经常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没有权力占有一席之地,有时甚至没有权力生存。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女人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她们的呼吸更深、更完全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御财 (芥末奶昔) 起点VIP2014-09-16完结本书超级超级渣渣,超级超级不好看。 谁看我跟谁急哦!T_T 见着绕道,千万别进来,谢谢。...
-
今夜我怒放 [封推] (米苔米苔处处开) 起点八大分类大封推VIP2014.11.3完结她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子,孤独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一次奇/遇,她掌握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