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封推] (梦影3)


给与孩童精神面的滋养是最有深度的养育之道。切勿用严格、缺乏弹性的方式将原则加诸于孩子身上,强迫他们要乖乖听话。千万不可用说教或严厉训诫的方式表达七大精神法则,而应像诉说个人人生般自然的传递信念让身教重于言教。
每一个孩童皆有自己属灵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孩子童与生俱来均有无限创造力及属灵的悟性,但是并非每一位孩童都知道这个事实,灵性必须经过滋养、培育及鼓励,果能如此。孩童天真的心灵就会生长茁壮,方能经得起物质世界的横逆。
疏于培养灵性,对无限的创造力空间没有影响,但愿却会严重损及一个人一生的机运;与上帝为伴,使我们成为宇宙的孩子,反之,你我皆是在宇宙中载浮沉的孤儿。
试举一例,七大精神法则指出:「你是为了某一原因而来到人世。」而孩童降临人世的原因,可以用以下简单的日常用语道出:
? 我如何让今天过得与以往不同?
? 我发现了自己具有哪些才能?
? 我曾经得到什么美妙的经验或礼物,让我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 我曾经做过哪些事。让别人感到与众不同?
以上均是「为何我会来到人世」这一基本问题的另类简单问法。我们幼时皆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父母及师长并未真正的给予解答,而我们也就不再继续追问下去。没有学会用简单方式探索人生意义的孩子,有朝一日必须设法在更艰难的环境下,寻求此生的宗旨。通常我们会延至十八、九岁或二十岁才开始探求生命的意义;有时候很不幸的。还会延到人生发展最动荡阶段的中年期才开步,这是因为一般人在青春期的后期,思想叛逆且情绪波涛起伏;到了中年期则由于死亡的意识不断升高,因此往往会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学生时期的我们,内心经常与伟大的宗教导师及哲人观念交战,总是卷入「生存是否有意义」这类话题的争辩中。
然而,若从三、四岁起就开始让孩子了解「你是为了某一原因而降临世间」的观念。就能够使他们的未来改观。这样的孩子会了解探索的意义,当然也就不会将探求「人生意义」的课题往后挪,要一直等到内心已纷扰到极点时,才不得不着手进行。「我此生为何而来」不是令人惊惧的疑惑,反而应该是一个人所能展开最愉悦的探索。如果我们也能以此态度教导孩子,就是帮了孩子一个大忙。孩童单只要致力探求其中一个法则,就会比仍将「神」或「上帝」永远锁在抽象世界的无数成年人,更有能力过精神富足的生活。
真正的心灵成长总是以奇妙的方式改变一个人;它使人顿悟,也仍能让人保有纯真。我们往往藉着佯装更善于看透人生,而迫切的想要远离童年。如此一来,虽然使我们变得熟谙人生规则、懂得规避惩罚、善于表现及不轻易暴露缺陷——我们摧毁了本身的纯真,也损害子女纯真无邪的天性!
在上帝的眼中,人人皆是纯真无瑕。而纯真的人没有所谓应受惩罚或遭天谴的事,每一日都是焕然一新,充满了愉悦与惊奇。孩童及成人的纯真之间只有一项差异:后者是经过领悟后的纯真——这正是我们在灌输给下一代观念的同时,又能保有以真理为基础,拥有的纯粹、清新及纯朴的特质。
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你就是他的心灵导师。若你建立一个信任、开放、不做批判及欢喜接受的环境,孩子也会在经验后,加以吸收成为他的心灵特质。
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父母,对子女应是全心全意的付出爱,但在你我所处的社会中,孩子却面对家庭内外太多缺乏爱的环境。不用担心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爱胜任心灵导师,只要把灵修当做一种生活的技巧。

正文 第七卷 第九十八章 接纳孩子的叛逆

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坚持要妈妈帮他买某个昂贵的玩具,而妈妈本月的玩具预算已经到极限,决定不买。这时候孩子开始哭闹,拖着妈妈的手不肯离开玩具货架。
这是很常见的让父母们抓狂的情景。“这时候聆听什么的根本不管用!还是哭!”“道理跟他讲了很多遍,听不进!”咋办?这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单纯地接纳孩子这种情绪的爆发。
什么是真正的“接纳”?“是不是就是‘让他哭’?不会惯坏孩子吗?孩子以后是不是就会认为这样发脾气是正常的?那会不会让他变成情绪化的孩子?”父母们心里冒出一千零一个问号。
“接纳”不在于行而在于心。此时,接纳是心里流淌出来的这样的话:“我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你现在有这样的情绪是自然的,是合理的。我虽然没有办法满足你的需求,但我尊重你表达情绪的权利,我也愿意陪伴你宣泄自己的情绪。” 想着这些的时候,也许你的心会柔软起来,拉着孩子的手也会柔软起来,你会慢慢蹲下来,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的泪眼;也许你会想要抱抱孩子,尽管他挣扎着不想让你抱,但你毫不在意,只是想把心中的关切和爱传递给孩子。也许慢慢的,哭累了,孩子也让你抱了,于是就静静地躺在你的肩头,让你抱着离开。
而“不接纳”则可能伴随这样的心理活动:“哭吧,看你哭到什么时候,哭得再厉害也不给你买!这是规矩!”或者是“这孩子怎么还在哭,一点小事儿,有什么好哭这么久的?烦死了!”“哭这么厉害,我到底买还是不买,买了这以后就被他这招给拿住了,怎么得了?不买这全店人都看着呢!”
想着这些的时候,你的身体和手都是硬邦邦的。你的表情也是僵住的,你和孩子僵持着,或者狠狠用力把他抱离现场。孩子挣扎着,哭闹着;你的心也许是烦乱的。也许是坚硬的。也许回到家,孩子和你还为这件事各自不痛快,你也许会觉得,跟孩子的距离,又远了一步。
同样是最后并没有买这样玩具,但两种心态却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亲子关系结果。“接纳”的心态带来的是爱的能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流动,不管客观条件怎样,父母和孩子最终心是链接在一起的,是互相陪伴的。而“不接纳”的心态带来了是彼此的紧张对立,彼此的隔绝疏远。以上述“接纳”的方式对待孩子激烈情绪。真的会养育出一个“情绪化”“坏脾气”的孩子吗?
孩子之所以变成“情绪化”的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们常常“接纳”他们的情绪,而恰恰是因为父母们常常“不接纳”他们的情绪。因为“不接纳”,某些父母自己开始发飙,于是孩子习得了父母的这种情绪处理方式;而另一些父母用“冷处理”对待。则逼迫孩子企图用更激烈的情绪去唤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唤起无果后,孩子将这股情绪能量转化为对其他更弱小的事物的攻击。
而“接纳孩子情绪”则让孩子感觉到理解和温暖,感觉到父母跟自己并不对立,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需要攻击的敌对方,他又为什么需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呢?
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对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没有把握好,可能会害了孩子。
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叛逆的倾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也不过是暂时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