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也是相同,语词本身是无意义的。只有当你打从内心感觉到慈爱的流动,才会知道佛陀在这么多经典中说法的内容。也只有我们理性与感性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生命才能够圆满。如果一个人只凭着感性的心灵来生活,就会倾向流于情绪化而容易犯错,时常对女士们有所冒犯而不懂得节制。情绪化正意味着对每件事物都起反应,而那是没有用的。理性的心灵本身就是公正之处,人们可借由理性来理解每件事物的内容。然而,如果一个人只善于理解。他可能会有高超的智力,但是感性的心灵却毫无成长。可知理性与感性的心灵,二者必须相辅相成。一个人除了能善于理解之外,还要能善用自己的情绪,如此就能带来内心平静与和谐的感觉。
“慈爱”或“爱”——无论字面上对你是否有意义——并不是一种与亲密爱人相处而产生的情绪。或是因为与家人小孩同聚一堂,或是因为有一位非常值得爱的人。这种“爱”也与功利主义或是本能反应完全无关。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够流露出慈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很困难,大多数人都做得到。爱自己的父母也不是多么困难,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多数人也都做得到。但是这些都不是“慈爱”的实义。
当佛陀谈到有关慈爱的意义时,他提到慈爱必须是对一切众生等无差别的心怀。在《慈悲经》中提到慈爱的极致。正如同母亲疼爱她唯一的孩子一般。你们之中有孩子的就能明了疼爱孩子的感觉,也就能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对于自己的孩子,你们是抱持着怎样的态度,而对于别人又是有着怎样的感觉呢?这件事情,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厘清。除非你愿意不断地净化自己,直到视一切众生如己出一般。否则是无法真正了解慈爱以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看见一个小孩从脚踏车上跌下来,正坐在那儿哭泣,你会自然地将他扶起来,并且安慰他。这就是慈爱,而且不是很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打从我们内心对所有人都生起同样的感情,何况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那么地可爱,连我们自己也并非全然地可爱——只有阿罗汉才是。既然连我们自己也不是全然地可爱,我们凭什么要求别人呢?又为什么要对人产生关爱以及厌恶的差异呢?我们会因为不认同某人的行为而对他产生厌恶。没有人永远是对的。只要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曾在生命的旅程中犯错。即使我不了解你们的生活,至少我可以确定自己的确如此。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避免犯错,凭什么要求别人表现得完美无缺呢?
所谓慈爱有三种程度。最初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意”。我们对于彼此都有善意,这是人们相处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彼此之间缺乏善意,甚至于会无法共聚一堂禅修——因为当大家都在静静地禅坐,我们会站起来走动、制造噪音而妨碍他人。假如人群之间缺乏善意,就没有国家能够存在。你曾经想过,我们是多么地仰赖彼此吗?我们仰赖邮差送信,仰赖蔬果商和稻农提供我们食物,仰赖政府分派每家每户自来水。我们也同时仰赖着邻居的善意,因为在生命中大多数时间里,善意是最为重要的需求;当善意遭到毁坏,人们就会面临混乱。
进一步的慈爱,我们称之为“友谊”。我们只对特定的一群人感觉友好,包括我们的朋友、邻居、我们认识的人或是帮助过我们的人。友谊是更为接近慈爱,却还不是真正的慈爱。但是,友谊能够让心中有爱,并且让人们彼此相爱。然而,其中潜藏着真爱的敌人,称为情爱。虽然我们认为情爱是正当的,也让情爱含藏于我们与朋友和同伴之间、含藏于对我们有帮助以及与我们有相处过的人之间。如此的含藏却会制造憎恨。我们不会憎恨我们不爱恋的人,而会憎恨那使我们的爱失落的人。这是一种恐惧,而且我们只会恐惧所憎恨的事物。因此,纯净的爱就不复存在了。这种含藏使得爱不再纯净、也不再知足。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完全令它满意。这是在每个家庭里面都会发生的事情,这也就是人们对情爱永远不会满足的原因。
人们对家庭的爱,可以当作为培养慈爱的苗圃。在此苗圃中,人们能培养慈爱使它成长,并且可以将慈爱散播得更远。只有家庭幸福美满,才表示有正确发展的慈爱。否则家庭会成为情绪爆裂的温床——事实上常常是如此——情绪就像盖着盖子的沸腾茶壶一般,随时会爆发。人们心中真正的慈爱,必须要经由家庭的爱来培养,但是不是只有“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女儿、我的儿子、我的叔父、我的姑妈、我的母亲、我的父亲”。那些都是因为“我”和“我的”所造成的。除非我们能超越而转变成无条件的爱,否则家庭的爱就不能发扬到极致。只能用来支持自我的存活而已。然而存活是自然的,并不需要人为的努力。无论有没有原子弹轰炸,我们终究会死去。那是我们大家唯一的共同目的地,在那里我们将会相见。
其实,友谊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就是依附。我们都依附于朋友。不想失去朋友。我们对朋友好,所以他们也真心相待。如果他们不以真诚对待,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该再交这位朋友。我们的付出也希望朋友回报以友谊、照顾和关心。这样就变成一种商业行为:我的付出,要获得等值的回报。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以至于从不深思这个现象的存在。这般的行为,不只是发生在朋友之间,也发生在亲爱的人之间。如果他们不以同等的爱回报。我们会觉得失落、凄凉和沮丧。万一他们离开了,那么就似乎是失去了爱。像这样的爱,只能含藏在少数人的身上,这不是很荒谬吗?
与爱共舞。爱是无法含藏在人身上的。人只不过是一个包着骨头,以及三十二种部分的皮囊罢了!爱,怎么可能含藏在里面呢?然而。所有知名的悲剧都是因此而起。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或“飘”等戏剧,都是描述着因为有人远离,而令他人了无生趣,最后因死亡而分离。其实不管是因为死亡、改变心意或感情变质,人们的分离都是必然的。无论他们应不应该。这都不能算是问题。爱,如何能够含藏在这么一两个人的身上呢?
爱是含藏在感觉里。如果一个人尚未借由家庭而将爱扩大延伸,就必然会因为某种理由失去他人的爱而受到伤害。家庭之爱的主要目的,在于令人知道爱的感觉,然后与爱共舞。
要做到与爱共舞,不是单靠禅修课程,也不是只要赞叹《慈悲经》就能够成办的。理性或是感性的心灵可不像灯泡一样,要开就开、想关就关。它们需要用耐性和决心,进行有系统的训练。
心灵之所以需要接受训练,是因为心灵天生就同时包含有爱和恨,所以无法保持慈爱的感觉。心灵中包含着恶念、排斥、怨恨和恐怖,当然还有爱。但是,除非我们减少恨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延伸我们的爱,否则,是无法体会到,流露着慈爱的心中所生起的祥和感觉。
只要心中有爱——对众生无条件的爱——就能真正的安心。因为,能够掌握自己的反应,能够仰赖自己、完全地信靠而没有疑虑。如此地训练,直到心中不再生起任何怨恨与愤怒,也丝毫不会损毁内心的祥和。这是培养心中慈爱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成果。
正文 第七卷 第八十三章 四梵行2
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非常厌恶的人,更是需要培养心中的爱,这正是我们学习改变内心的好机会。我们被迫去面对某位大多数人都厌恶的人,因此,更应该感谢有这么好的机会。回忆总是美好的,但是,正当我们面对那个人的时候,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涌上心头,譬如:嫌恶、憎恨、忿怒,以及为我们的负面情绪辩护与合理化等等。当所有的负面情绪生起,正是要学习如何去爱的时候,这是培养慈爱的最佳时机。
最可惜的是,有如此好的机会却不能够善于运用。如果目前你的生活中,并没有令你厌恶的人可以用来学习,那么,就以每一个人为学习目标。每一位众生,无论他们是谁、做什么工作、或是有何种信仰,都是学习慈爱的目标。也无所谓他们说些什么、是否对你感兴趣或者他们是否存有慈爱之心,那都不重要,唯一重要而必须时刻牢记的是自己的心。“我是否能够变得有爱心、有包容心,我是否可以没有忿怒、没有怨恨。若能如此,那么在佛法的路上,我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佛法除了要了解之外,还要能够品味佛法,在佛法中生活。
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处理自己对于他人的反应。因为人们之间的接触频繁,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如果有人紧闭双唇不发一语,慈爱是无法在此情况下成长,而且只会培养出怨恨、压抑、烦恼以及对人、事、物的漠不关心。这些对于我们的心灵净化,是毫无助益的。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全心全意的关怀,才能获致对自己全然的信赖和心安的成果。
佛陀曾说,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当获得十一种利益前三种利益是:“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假若有人不易入睡,可以确信的是他必定缺少慈爱之心,安眠药无法解决的问题。慈爱可以办到。因为有慈心,在潜意识中不会起烦恼,所以也就没有恶梦和梦魇。以慈心入睡,必定也以慈心苏醒。因此,每天都能保持着对众生的慈爱之心。
相似小说推荐
-
御财 (芥末奶昔) 起点VIP2014-09-16完结本书超级超级渣渣,超级超级不好看。 谁看我跟谁急哦!T_T 见着绕道,千万别进来,谢谢。...
-
今夜我怒放 [封推] (米苔米苔处处开) 起点八大分类大封推VIP2014.11.3完结她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子,孤独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一次奇/遇,她掌握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