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身处无常世间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无常感。不要总是天真地认为:“我不是好好的吗?不是过得快快乐乐吗?我肯定不会遇到不幸!”人生很难说,如果对未来没有充分准备,当意料不到的局面突然出现时,那自己就“惨”了。
(三)培养善念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根本。佛经中对此有广泛分析,我在道理上就不多说了,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不过,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保有一颗善心并不容易。《左传》云:“六鷁退飞过宋都”。意思是,六只鸟在宋国首都上方倒退着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当时天上刮着大风,虽然鸟儿奋力振翅,还是被风吹了回去。这就是时下的社会现状——有识之士虽然大力倡导道德,可是大众的道德水准却越来越下滑。看看现在的新闻,一会儿是毒奶粉事件,一会儿是地沟油真相,弄得社会大众人心惶惶。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是道德缺失造成的。
不过,大环境越是恶劣,我们越不能放弃对善的追求。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也许你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原来是20层的楼,后来是40层的楼,原来坐20万元的车,以后坐80万元的车,可是内心的快乐却会越来越少。
说到这里,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的人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没有快乐了。二十多年前,中国人物质条件一般,却有不少休闲时间。可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已成了一种奢侈品。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每天一早就开始奔波,直到深夜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一进屋就像尸体一样倒在床上。到了第二天,又愁眉苦脸地离开家……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生确实是苦的。佛经中对此说得很明白:“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不懂佛法的人看来,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未免太消极了,他们会不服气:“我过得那么快乐,到处是灿烂的阳光,怎么能说苦才是人生呢?”其实,这种争辩只是未经详察的说法,只要深入观察,便不难发现生活的真实本质。
(四)知足少欲
从根本上讲,幸福是内心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有了内在的满足,就算物质条件再简单,也会过得非常快乐。
爱因斯坦到莱顿大学执教时,对住处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有了这些东西,他异常满意地喊道:“人还需要什么?”这就是智者的境界。
佛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在现实中,这些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有知足心,有些人虽然身居陋室,享用粗茶淡饭,却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而有些人因为不知足,虽然物质条件已经非常好了,脸上却难得见到一笑。
学习佛法是每个人的必需。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种不可缺少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一张桌子来说:它是木头做的,这是质料因;以桌子的形式存在,这是形式因;依靠木匠而做,这叫做动力因;能起桌子的作用,这是目的因。
佛法存在于世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袭,可是佛法不但没有被推翻,反而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看来,这也离不开四种因的作用:佛法的本质是慈悲、智慧和信心,是质料因;佛法以寺院、道场、出家人、经书等方式存在,是形式因;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宣讲的,是动力因;佛法能给一切众生带来安乐,是目的因。因此,佛法的存在和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太简单了,如果认为学佛就是剃光头、披袈裟,躲在深山里念阿弥陀佛,这种想法就太片面了。实际上,佛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以我个人而言,接受佛法教育已经好多年了,但现在每天还在学习,乃至有生之年,我相信都会不断地学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劲头呢?就是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佛法太殊胜了,值得为它付出一切。
学习真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假如停止了学习,思想就会停滞不前。有些人经常说:“我太忙了,没时间学习佛法。”其实这是一种借口,只要你想学,再忙也能抽出时间。鲁迅就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我很喜欢这句话。只要少说些废话,少做几件无聊的事,少看几部增长烦恼的电影、电视剧,肯定能空出时间学习佛法。
现在的社会诱惑力特别强,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自律,很容易被卷入世间的浊流,最后无力自拔。因此,希望大家杜绝散乱,努力学习有益身心的知识,不断提升智慧和品德。
当然,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你们的观念也不可能有彻底转变,但只要自己的人生观有点滴进步,这一个小时就有了意义;同样,一堂讲座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但只要自心有所净化,按佛教的说法——“心净则国土净”,外面的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正文 第七卷 第七十九章 心净国土净1
空净法师灵示:心净国土净。这个道理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比较浅显,只理解为真善美可以改善外在的环境。但若以大乘佛教、尤其是密乘的观点解释,那就相当甚深了。
比如说香港中文大学,后面依山、前面傍海,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这是怎么来的呢?是师生们共同的福业所感。假如你们往昔没有积过善因,就不可能现前这样的环境,像最近非洲在闹灾荒,1100多万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从电视中也可以看到,好多人的生活就像饿鬼一样,非常可怜,这也是他们的共业所致。
那么,业力又跟什么有关呢?跟我们的心息息相关。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剎。”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实际上都是自心的显现。在凡夫人的眼里,这个世界粗糙不堪、凹凸不平;但在一地菩萨看来,由于断除了遍计我执,所见何物皆无不净;到了八地以上,看到的会更为清净。关于这方面的道理,藏传佛教《大幻化网》中有深刻的剖析。若想真正通达,大家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
大概在99年前,藏地有位非常伟大的学者,叫麦彭仁波切,他所造的《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就以显宗和密宗的观点,阐述了“心净国土净”的道理。十多年前,我也给部分知识分子讲过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感到“心净”真的是“国土净”。这一点,只有将大乘佛法的甚深理论,与实修相结合才会明白。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有什么境界,只是想告诉你们,藏传佛教中确实有许多精髓,值得各位去借鉴、去学习。
昨天。学愚教授也讲了,他以前在日本、在哈佛大学,看到许多专门研究藏传佛教的机构,不少教授、博士长期致力于此。从见解上、修行上探索藏传佛教的奥义。像这次来自英国的尼格教授,就对藏传佛教非常感兴趣,他本人是学萨迦派的,对很多道理讲得相当明白。尤其令我吃惊的是,他竟然能用流利的藏语跟我交流。作为一个英国人,对藏语的造诣达到这种程度,是相当不容易的。由此可见,如今很多学者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已不满足于仅仅只看几本书了。
藏传佛教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呢?关键在于它的逻辑性非常强,修行次第十分明了。再加上传承上师的窍诀、未经中断的清净传承等,许多方面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被当今学者誉为世界文化的宝库。包括汉地许多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博士生,近年来也都在研究藏传佛教的因明、中观、大圆满等。而且值得庆幸的是,青藏高原因为自然条件所限。无形中起到了保护文化的作用,这也是众生的一种福分,如此给全世界带来的利益无法估量。
或许个别人认为,藏传佛教的教义,只不过是灌顶、开光、洒净、加持、放生这么简单,实际上并非如此。假如你真想了解藏传佛教,就一定要进入藏地的佛学院。或者有规范管理、系统学习的道场,这样才能明白它在教义方面的严密性。
那么,灌顶、加持是不是藏传佛教呢?是它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它的精髓。所谓的佛教,正如伟大的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所说,唯一就是教法与证法[2]。不仅藏传佛教是这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
现在许多佛教徒,只执著于佛教的表面形式,尽管自己皈依多年,却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包括研究佛教的一些知识分子,像这几天参加研讨会的二十多位大学生。有些只知道佛教的几个公案、理论上的一点皮毛,却并没有深入佛教的核心。其实,要想通达佛教的教义,不能只看一些资料就够了,而要像前辈高僧大德那样,通过长期的学习、研究、辩论、实地修持,才能真正获得。
尤其像“心净国土净”这样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潜心研究才能通达。它不仅在藏传佛教中反复提及,而且汉传佛教的《维摩诘经?佛国品》中也讲到过:舍利子曾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净,是个具五浊烦恼的世界。但从东方刹土来的螺髻梵王说:“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可是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3]。两人争执不下之际,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告诉他:“我的器情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你没有见到而已。”
相似小说推荐
-
御财 (芥末奶昔) 起点VIP2014-09-16完结本书超级超级渣渣,超级超级不好看。 谁看我跟谁急哦!T_T 见着绕道,千万别进来,谢谢。...
-
今夜我怒放 [封推] (米苔米苔处处开) 起点八大分类大封推VIP2014.11.3完结她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子,孤独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一次奇/遇,她掌握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