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封推] (梦影3)


有些行为和习性是我们直接复制父母的模式,比如我们父母那个时代的人体力劳动居多,要拼命努力工作才能挣到钱,我们如果复制下来了,也会拼命努力,加班加点,用体力和时间去换取更多的金钱。实际上,体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去看看真正有钱的人,他们的财富是靠管理、胆识、创意、成功的人际关系、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目标等等这些无形的工作和付出换来的,并不是靠体力和时间!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信念是由于我们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一些特别事件形成的。比如小时候目睹父母亲为了钱的问题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钱跟打架联系在一起);至亲的亲人为了挣钱累到往生(钱跟死亡联系在一起);有些经历过四清、文革的人,小时候亲眼目睹抄家,家里所以财物被洗劫一空(钱跟一无所有联系在一起),还被打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受到隔离和歧视(钱跟受歧视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与钱、财富有关的悲痛记忆,会让一些人害怕钱、避开钱、不敢拥有钱……
没有钱烦恼多多,可是有钱的夫妻也会因为钱吵架,为什么呢?我见过这样的情形:
夫妻一方一味顾着挣钱,而忽略了另一方及家人的感情,完全不懂天伦之乐,不懂享受生活,以为给钱就是给了家人一切了。挣钱成了活着的唯一动力。一般男士居多。疯狂挣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通常都出于负面的信念和需要:出于恐惧、出于愤怒、出于报复、出于证明自己等等。这些人小时候通常也有过伤痛的记忆,比如上面所说的特别事件,有些经历这些事件的孩子,不会走向对钱的反感和抗拒,反而会走向另一面:“总有一天我要证明给你们看,我要出入头地,我要挣很多很多钱!”当我们被恐惧推动时,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而拼命去挣很多钱,但是金钱并不能让恐惧消失,你还是会时时感觉被歧视,不受尊重,你以为是因为钱不够多,就拼命追求更多更多。没有哪个数额的金钱能够缓解内心创伤的疼痛。唯有内心疗愈了,才有可能真正享受金钱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才能顾及亲情和爱情。
以上情况如果是丈夫拼命挣钱还好些,换成妻子这样做就更麻烦了。通常女强人的婚姻都不太幸福,为什么?会那么努力去成为一个女强人,背后多半也是出于恐惧的动机,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而另一半如果没有这么强烈的挣钱动力和好胜意图,不自觉的就会被比下去,觉得自己矮妻子一截。即使他本人没有这样的意识,随着妻子的越优秀,旁人的眼光和议论越多,男人的自尊心也会慢慢受打击。长此以往,就貌合神离了。
这就是,挣钱的动机不一致,有钱也成了烦恼。
还有些夫妻,不是很有钱,也不是很穷,却也经常为钱争吵,吵什么呢?金钱对于两个人的意义完全不同。他们有一方是“储备型”的,认为钱意味着积累,意味着再创造,意味着更美好的未来;另一方是“享乐型”的,认为金钱就是即时的享乐。所以,当“享乐型”的一方无论什么时候花钱,对“储备型”的那一方来说,她(他)不是在花钱,而是在花他们的未来;同时,就“享乐型”的而言,无论“储备型”的什么时候阻止她(他)花钱,都是在攫取她(他)生命中的享乐。双方都会将其上升为“根本不爱我!”。
事实并不是彼此不爱对方,而是他们从小形成的对钱的观念的差异,很多也都源自于他们的父母对于金钱的态度。举个例子,我们的父母曾经经历过困难时期,或文革时期,形成有些观念:“要节省,为穷困时期而积蓄”或“你可能很容易失去所有的钱,所以还不如在能花的时候及时行乐”。看,多大的差别啊!当我们能看到父母的模式如何影响我们自己,也就可以知道对方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于是,排除了不被爱的因素,沟通和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正文 第七卷 第七十五章 心灵环保1

空净法师灵示:每一种幸福的获得,都与心灵净化或说心灵环保有关。
我们更需要心灵环保。
环保可以分外环保和内环保两种,外环保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内环保,则是对心灵环境的保护。
和之前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环保意识,城市绿化也有了相当改善,不论在人们的生活区也好,在校园内外也好,都会有一种舒心悦意的感觉。由此人们开始了解,人居住在自然界中,就应该重视环保和绿化;而我们把绿化做好了,想破坏环境的人也会有所顾忌。
《阿凡达》是卡梅隆最成功的两部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倡导环保理念,认为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甚至警告我们,如果再为某种利益肆无忌惮破坏自然,人类也终将进入一种悲惨的境地。
我不知道人类何时会面临这种外界的困境,但是我注意到,在心灵方面,我们已经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处境。所以我认为:和外环保相比,我们更需要心灵环保。
现在许多年轻人毕业后,不论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博士生,当他们穿过优雅的环境,步入整洁气派的办公单位时,却发现自己和这里格格不入。什么原因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怎样学知识、怎样掌握科技,这些哪里都不缺,但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做个品性善良的人,却是缺失的。
了解到这些以后,不论我走进哪所学校、走进什么样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都会介绍佛教里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与仁爱。我认为这些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今天的学生来讲,比什么知识都重要。
*惯性让我们的心永不满足
贪、嗔、痴、慢、嫉是五毒,是心灵垃圾。清除了这些,再植入善心和美德,或许就是“心灵绿化”的意义了。
五毒的核心是贪欲,也就是*。一个有着太多*的人,是很难过得开心的。
当*在心里涌动时,我们会觉得必须要些什么。“我必须要买个手机”、“我必须要买部车”、“我必须要买栋房子”、“我必须要找个对象”、“我必须要有个美好家庭”、“我必须要什么什么”……有了一样还要一样,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就这样,*惯性让我们的心永不满足。
仔细想想,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不一定。即使所有人都沿着这条*之路匆忙走着,有智慧的人也应观察一下心态,问问自己:我一定要这么走吗?这个方向对吗?
一个人生存于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要有的。缺了这些不行。但事实上,我们要的却不止这些,我们大多数的需要是一种攀比,“同事买房了,我也要买;同学买车了。我也要买……我们是一样的,他们有我没有,怎么行?这不就赶不上他们了吗?”
今天的大学生也在攀比。和过去不同,过去的大学生比读书,为吃饭穿衣发愁,但现在比名牌,“别人有名牌。我也要有;别人有两套,我要三套……”老师们肯定注意到这些了,但老师们想的也是赚钱、求高位,哪有时间引导学生?
当*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整个社会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就只有不停地寻找。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进入社会。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不停寻找;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人人都有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
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很多人说:“我想要满足自己的*。”但是大家看看:到死为止,有谁真正满足了?
因此,尽管这是潮流,我们不得不追随。但在你追随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反观自己,也看看身边人的状态,或许你会有所醒悟:原来这些真不是我需要的,只是别人追求,我也跟着追求而已。现在是放下的时候了。
痛苦伴随每一种生活方式
假如我们执迷不悟,在习惯性的追逐中,可能品尝最多的就是痛苦。因为你即使得到了,也不满足,*会让你一再抱怨:“为什么别人命好,我却这么不幸?”
其实,你也不是不幸,因为痛苦伴随每一种生活方式。
有一位刚出家的比丘,每日坐在硬垫上,以苦行方式学习佛法和禅修。这时候他看到方丈和尚坐着舒适的坐垫,有地位有权力,做什么都能自行安排,非常羡慕,“能当上方丈多好,不用像现在这样受苦。”
等他真的坐上方丈位子,成了大和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来了,管寺院、带徒弟、弘扬佛法……太多的压力和责任又让他羡慕起小沙弥,“他们的日子多幸福啊,自由自在,哪里像我,这么多束缚!”
此时他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会自得其乐,在这个位置上痛苦,换个位置也一样痛苦。
有些同学可能也羡慕老师的生活,“他们有工资、有待遇,有家、有车、有房,多享受,而我却要天天在这里苦读书,学习压力大不说,还要花家里的钱。”
但等你当了老师、成了家,要照顾上面的人、要照顾下面的人,要做好工作、要看人脸色,同时还要处理家里家外的琐事,那时候,你肯定会羡慕自己的学生,“他们多单纯、多开心、多自由啊,我再也不会有这种生活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