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烺站在折柳亭远眺前方烟尘,骑兵轰然而至的声响由远及近,楚家人也早按捺不住,纷纷远望。倘非公主在前,他们估计要跑出去迎接。
宋大将军倒是想到估计楚家人会来迎接,毕竟小楚将军死里逃生很是不易。没想到公主也在,宋大将军连忙下马,快步上前见礼。
小楚将军近乡情怯,略慢一步也赶上来。荣烺亲自扶起两人,对小楚将军道,“我听闻你回来,特意来迎你。”
小楚将军别过脸去,惭愧至极,“败军之将,不值殿下这般厚爱。”
“我就是担心你多想,才特意前来。”望着小楚将军消瘦憔悴的脸庞,荣烺认真道,“渤海国之败,罪不在卿。还请将军挺起胸膛,与我一起进城。”
很久之后,人们对荣烺的总结往往喜欢用“惊世之才”形容荣烺的才干,这当然是不能否认的。
但如果了解她更多一些,则会被她的人格深深折服。
依宋大将军的淡定都因荣烺的话侧首,詹事府的属官也上前来,道,“太子殿下令臣与公主一起迎接楚将军回城。”
小楚将军自满胸感动中回神,客气道,“有劳大人,待末将回城,若有机会,当亲自拜谢太子殿下。”
与属官寒暄一二,小楚将军见过家人,就再次上马,与公主等人一道入城。
进宫陛见要花费许多时间,荣烺就先回后宫了。她并没有直接向小楚将军打听在渤海国的事,反正早晚会知道。
待荣烺听到完整事件是第二天的事了,事情完全不稀奇,甚至符合荣烺的推论之一。渤海国的情况比楚大将军等预想的更加复杂,在他们到达渤海王都的时候,所有对渤海王中立的势力因为渤海王引南朝兵马摄政而直接倒向了公主与小王子一方。
楚大将军早有准备,甚至,他在渤海国的应对没有一丝差错。唯一没有预料到的,就是公主英的战力,比他想像中的更加强悍。
小楚将军道,“我家世代武将,我也算有些见识的人,但公主英率兵而至的气魄我恐怕终生难忘。”
许多渤海王都的将士见到站在城下的公主,直接举手投降,有人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公主进城。整个王都乱成一锅粥,楚大将军想率兵退出时遇到劫杀。最终楚大将军托住敌军,小楚将军带着精锐杀出重围。
他们一路逃亡,还未待他们逃回镇北关就听到镇北关破的消息。
辽北大败。
公主英在战场上登基为王,率领臣子们一路南下,劫掠无数。
小楚将军在辽北整合败亡四散的将士,聚合还活着的百姓。说句丢脸的话,渤海女王带兵杀出镇北关的时侯,小楚将军权衡后,都没拦上一拦。他们都是些战败的将士,马都没几匹,箭也没几根,没办法拦。
好在小楚将军整合将士的事给郑骁帮了大忙,诸人齐心协力先把镇北关守起来。
之后,小楚将军就与宋大将军一道回帝都了。
事情就是这样。
朝廷并没有问罪小楚将军,让他先回家休养,待身子大安再安排差使。
荣烺赠小楚将军六匹上等战马。
宋大将军回朝时间略迟,没赶上陇南的上等良驹,颇是气愤。他辛辛苦苦为朝廷北上,打仗回来,好东西都叫别的禁卫军抢没了,合着他打了小半年的仗,回来还得捡旁人剩下的吃。
这断不能应!
宋大将军一则要招兵,二则要给自己的北禁卫补充良马兵械,少哪样都不行!
兵部亏得是方尚书坐镇,不然,换个略软乎的都得叫宋大将军的满身寒气冻死!
就是方尚书也不能无中生有给他变出好马来呀,兵械先给补充好,招兵也答应了,就是马得等一等。北禁卫来的迟了,要不就是民间马,要不就等下一批官马。
宋大将军就是再不服,官马也分完了,他总不能去别的禁卫中抢去。宋大将军无奈,“今年的官马当真不错。”
方尚书笑,“陇南宋牧监精通养马,说来宋牧监出身锦公府,与大将军算是同族吧?”
宋大将军道,“我们两家早年就分宗了。宋牧监这养马的手艺倒是难得,我在帝都好几年,竟没听说过他。”
“他是大将军来帝都前在太子、公主考核贵胄子弟时发掘的,因自幼好马,就派他到陇南牧场任职。”
“考校贵胄子弟?”在帝都没听说过啊。
“就那一年。”
宋大将军都听笑了,“听着像是天赐我朝御马官。”
“也说不定。”方尚书也很满意今年的官马。
宋大将军同意补充民马,但明年的官马到了,要让他将军中民马置换成官马。方尚书与他谈拢数目,他方带着手下去挑马。
这一笔数额巨大的借款很大程度缓解了朝廷的危机,各衙门都松快下来,抓紧时间恢复受灾地方的经济建设。
就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忙碌中,渤海国使团到达帝都。
渤海国使国所来为重开贸易,重修邦交之好。
不过,一想到年中的战事,饶是专司邦交事宜的鸿胪寺都对他们没啥好脸色。
国子监、官学的学生更是对渤海使团厌恶至极。
但既然让他们来,就说明朝廷有重修邦交之意。
只是,令朝廷目瞪口呆的是,渤海使团还带来了女王的亲笔信。渤海女王修书一封,听闻荣晟帝有一女,国色天香,人品贵重,渤海女王想替王弟晨求娶公主。除此之外,渤海国也愿意派宗室女嫁入朝中,从此两国互为姻亲,结永世之好。
鸿胪寺都给渤海国整懵了,这脑子有病吧!
竟然敢求娶我朝公主!
在大多数人看来,渤海国脑子有坑,真该送渤海使臣一面镜子,让他们好好照照,什么野人地界儿就敢求娶公主!
但在秦太师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先不说联姻本就是邦交中惯用手段,这没什么高端低劣之分,端看有无用处。若公主下嫁能带来和平,未为不可。
何况,公主能带来的往往非止于和平,还有带有皇室血脉的子嗣。
如果将来公主的子嗣可以得到联姻之国的王位,那么,两家的和平会维持更长的时间。而除和平之外,邦交贸易,以及更多的利益往来。
就是公主自己,也能成为一国太后,享受尊荣。
何况,自卫城之战后,公主在朝中威望日隆,几乎到把持朝政的地步。
如果公主能离开帝都,将这一身本领用于渤海国内,不论是支持王子晨,还是做渤海国的王妃,公主必能在渤海国谋得一席之地。
不论怎么看,这都与朝廷有利,与太子有利。
于是,在诸人嘲笑渤海国异想天开时,秦太师沉默的没有发表意见。
待大家嘲笑完,秦太师已经安排好这一场舆论战。
先是孙国公上书,孙国公认为,渤海国地处极北,欠缺教化,故而总是发动军事武力,若能有贵女下嫁渤海国,教其教化道理,对两国邦交好处极大。
孙国公在朝一向比透明人还透明,尤其近年郑太后颁行《新贞烈传》,民风渐开,独孙家还恪守《旧贞烈传》的教育方式,现在峥嵘向上的人家都不大与孙家来往。
不过,也有许多旧式不得志家族很推崇孙家的旧规旧法,认为民风过于激进,于当朝并非益事。
孙国公这一上书,颇受嘲讽。
史太傅都觉着孙国公是不是疯了!
没想到的是,孙国公的上书带动了许多思想古旧的老臣,他们纷纷上书,认为朝廷应该郑重考虑与渤海国联姻之事。
渤海国宗室女嫁入皇室就算了,他们不乐意见到渤海野人血缘玷污皇室血脉。不过,公主下嫁的确有益我朝。
方尚书大怒,“我朝并未战败,焉何下嫁公主!”
郢王耐心解释,“下嫁公主并非屈辱之事,古时周天子也常以王姬下嫁诸侯,诸侯之女也常嫁入周王室,联姻自古便是友好邦交的证明。”
郢王思考过后,也认同公主下嫁渤海国有益两国邦交。
郢王还认为渤海王一介女流,血脉不正,将来渤海王位还是要交还到王子晨的后人手里。若公主能与王子晨结为夫妇,介时有朝廷支持,就是让公主掌握渤海国,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再加上荣烺对他这位王叔祖从不恭敬,屡有冒犯奚落,在朝也日益霸道,久而久之,未尝不会成为另一个女主干政。
这样的女子,倒不若外嫁,祸害别国也好。
于是,两相权衡,郢王竟非常赞成公主下嫁之事。
郢王还私下求见荣晟帝,说了自己的私心,“公主的确于朝廷有功,可公主行事太过霸道也是事实。公主甚至不欲收敛所行所为,结交重臣,笼络大将。臣说句诛心之言,陛下心软不忍加以限制,可再这样下去,公主权限过大,凌驾皇权,也会成为现实。
陛下,让公主去渤海国吧。凭公主的才干,必能为我朝搏取到更多利益。
老臣实在不想再见到另一位女主把持朝政了。我们明明满朝的忠臣才士,为什么一定要听女人的!”
“王叔想多了。公主对朕向来孝顺,对太子也恭敬有礼,并无不敬之处。”荣晟帝道,“朕只这一个女儿,如何舍得公主远嫁!”
相似小说推荐
-
销金帐 (赫连菲菲) 2023-01-11完结2908 9859顾倾作为陪嫁,随三**林娇嫁入诚睿侯府。五爷薛晟禁欲寡言,为人清冷,婚后便即外放,与林...
-
青闺令 完结+番外 (江上渔) 七猫中文网 2022-08-14 完结240.02万字十三年后,科考落榜的少年郎李临拿着一块玉佩上门来求娶晋宁侯府的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