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赵青昭就接过了户部的大半权柄。
虽然这也引起了另外一位侍郎的忌惮。但赵青昭并不怕。
作为户部的二把手,特别是在一把手也不怎么管事的情况之下。
赵青昭哥的权力还是挺大的。之前也说了官行也是一个经济部门,虽然独立于户部之外,但是与户部多有牵扯。
官行经过一年多将近两年的发展,如今蒸蒸日上。银行的存款额也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据。
如今是时机成熟之际。
第二天,赵青昭就在大魏朝堂之上,提出了他的下一步的想法。这个想法此前他已经和赵青周锦钦通过气了但是赵青昭提出来,还是另大魏官场一片哗然。
赵青昭欲与穆斯朝联手。不动用官方财政资金,以借贷的形式向官行借钱,同时在民间招募财力雄厚的商家,一起共修大魏主干道。
此前水泥发明出来之后虽然多有普及。但是因为修路这件事所耗资金也不菲,所以大多只是是在府城的内部修了水泥的道路。府城与府城之间并没有修建。
说到底还是因为资金紧缺,百姓尚不富裕。
可是主城内部的水泥修建,虽然让府城内部的环境更加整洁,经济更加发达,甚至房价飙升。
但对整个大魏的经济而言,起的促进作用比较小。
“要想富,先修路。”至少要先打通各个府城到京城的这一条路线,想必这一条路线的修建。能令大魏焕发出新的活力,变得生机勃勃,这件事情势必进行。
赵青昭创立官行的初衷,便是为了积累财务,促进大魏的发展。
变革若是没有银钱支撑那一切就成了空话。
索性赵青昭就自己搞了一个可以独立于官府的钱袋子。
官家不支持,那我就自己上。
别看官行现在交给穆斯朝了,可是赵青昭在官行的话语权也很大。
也不是完全不管,只是暂时没有插手的打算。
之前在赵府时,他也和穆斯朝做了交易,穆斯朝接管官行,赵青昭可以不插手,但是官行必须配合他的所有改革,给与他百分百的支持。
否则这个东西他也会夺回来的。
穆斯朝没有意见。
说实话,他很好奇赵青昭能走到哪一步的。
赵青昭此言一出,大魏朝堂常吵得不可开交,他们早就习惯赵青昭有种种惊世骇俗之言论。
但每一次听到他们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不过经过这么多次打脸之后他们。也吸取到了一些经验,不敢把话说的太满。
“这官家和商家合作之事,闻所未闻,自古以来从未有先例,况且是士农工商,商人一直都被视为下九流。如此一来,便有颠倒秩序之嫌,十分不妥。”
赵青昭看向这位大人:“大人,话却不能这么说。所谓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若能让百姓富足,天下孩子都能读书,知礼节,甚至路不拾遗,达到天下大同。稍微变通一下又未尝不可?难道百姓的富足与安康,甚至还抵不过这小小的秩序吗?那秩序又是谁定的呢?况且,各位大人说此前未有先例,可是未有先例的东西多了去了,譬如官行,譬如水泥,这都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但事实证明,这些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坏东西,只要用对了,它就是好东西,大人此言有点,未免有失偏颇。”
赵青昭此言一出,大家都安静如鸡。
官行和水泥等物的好处,明晃晃的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能睁眼说瞎话,说这个东西不好。
早知道赵大人口才了的,没想到这么多人竟然都说不上过他一个。
但是该争还是得争,治国如细烹,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决定一旦出了差错。那可能会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
“荒唐,秩序如何能变动,
春夏秋冬四时变换,是自然秩序不可更改。人类也有人类的秩序。譬如君权神授,便是我大魏立国之本这是人间的秩序,赵大人嘴唇一碰便妄想可以轻易的变动秩序,那焉知改日会不会变动其他秩序。这可是动摇国本啊。”
赵青昭笑了笑:“刘大人此言纯属危言耸听了。商家和我们合作之后他依然是商家,依然是在士农工商里排在最后一面,难道我这个决定还能改变得了什么吗?难道他和官府合作过之后就能一跃超过前他三个阶层吗?大家想是不是这个道理,若是赵某人真的有这么厉害。今日又怎会站在大殿之上与各位理论。”
说到这里,赵青昭顿了顿:“况且,国之根本是农民并非商人。在下和商人合作是为了促进大魏经济的发展,使农产品能够更快更速度的流通到各地。同时也能让百姓能买到,更加廉价更加实用的商品。动摇国本之说也不是刘大人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给在下盖棺定论的,这么大的罪名,在下可承担不起。”
“自古,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否动摇国本要看的是百姓们对大魏是否满意,是否上下归心。如果刘大人非要拿国本说事,不如就请天下百姓来论一论,看他们会不会讨厌我说的这个东西,如何?”
赵青昭神色认真,没有半点敷衍之意。刘大人被气的说不出话来,只能用颤抖的手不停的指着赵青昭。
赵青昭完全不care,心想,下一位。
这天早上赵青昭以一人之力,舌战大魏朝臣,舌灿莲花。历时两个时辰。最后还是诸位大臣先败下阵来。
吵到最后,关于到底要不要和商家联手修路,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一定要把赵青昭给吵赢。
毕竟他们这么多人吵不赢一个人年轻的小辈,说出去他们不要脸的啊,虽然最后还是没有吵赢就是了苦涩gif
没有吵赢那就是输了,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他们反对也没有用,没看见陛下已经下定决心了吗?他们跟赵青昭就是不想让这件事进行的这么顺利,想给赵青昭天天堵。结果堵没添成,反而是他们被赵青昭堵的哑口无言,哎!这又是何苦来哉。
赵青昭对这些大人其实也有点无语,他们每次都说不过,每次却还要来带头怼他,甚至越挫越勇。
他怀疑他们有些时候并非是对他的提案不满意,因为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发现,这些带头反对他的大人,并没有在他的工作过程中给他添堵,反而多有通融。
并不像不太看好的样子。要不然下一次,让让他们,赵青昭心想。
定好这件事情之后,赵青昭又有得忙了,好在人在京城,上下班的时候父母都能见着他的,也能天天听到他的动静,倒也不担心。
这件事情虽然定下了,但是也可能一下子就能把它做成,首先要试点。这个试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
首先他并不能是太富裕的县城,若是太富裕。效果不显著,其次不能离京城太远,也不能离京城太近,否则看不出来效果。
商量了好几天之后,赵青昭决定。修春陵府到京城的这条路。
没错就是他老家雍县到京城的这条主干道。
第148章
赵青昭选择这条路并非没有私心。但雍县也确实是合适,否则他也不可能昧着良心硬要选这一条路,毕竟还是家国大事为要,小小的私心,在家国大事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这条道路修好了,不仅可以让春陵府的经济再上一层说,不定还能请赵汀来京城长住,。
之前山高水远,来京城很不方便,水泥路修好就不一定了。
赵青昭早定下的地点之后,其他大人就放弃了。
聪明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件事情能给当地带来多大的利益,要是能让赵青昭把这个试点的地方选在家中子弟任职的地方,或者是同派系的任职的地方。那好处自然是少不了的。
他们是相当看好赵青昭这个项目。
不过选了春陵府之后,就没有人再论了,毕竟是赵大人的老家,赵大人想要修路也无可厚非,他们也没有什么理由来反对。
再加上赵青昭他身为这一事主管本来有就有一票决定权。
这件事定好之后就是招商了。
春陵府到京城的路程可不短。所以赵青昭把它分成了很多个小段,每一段路由一个商家负责,并且跟他承诺在此五十年间,从这里经过的车队所负的路费,商家能得到一定的收成。
虽然这个比例被压得很低。
古代商人毕竟地位低下,如果得利太多,朝中的老臣会不太同意,毕竟光是官府合作这一点就能带给他们无数隐形的利益。无形之中其实有拔高他们地位。
所以大多数商家对这来往费的收取其实是不太在意的,因为最重要的他们已经获得了。
能有这个收入就是意外之喜。
招商之后就得,就得招工人,由工人负责修路。
赵青昭想把这段路承包出去。因为京城工部所养的工人其实并不多,若是等他们慢慢修路,那还不知道要修到何时。
他索性包几个工程的工人一起修,几个路段齐头并进,提高修路效率。
时间就在这种忙忙碌碌之间来到了一年半之后。
相似小说推荐
-
摄政王逼我披好马甲 (诗瓷) 2021-04-03完结248 740江洛儿与当朝皇帝灵魂互穿了。每日战战兢兢活在皇宫里,唯恐被那权倾朝野,狠戾至极的摄...
-
皇家儿媳 (女王不在家) 2021-04-10完结9398 24829顾玉磬,婚事泡汤,性子骄纵,燕京城人人等着看她笑话,嫁不出去了。萧湛初,天家第九子,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