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甚至,医局在建立之初,还会给当地的百姓免费检查身体,宣讲疾病预防。
这一桩桩一件件做的实实在在的事,都让医局在大雍百姓的心里扎下了强健的根。
受了伤得了病,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医局。
那些民家医馆的大夫为此跳脚,但也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一部分大夫眼见自家医馆门可罗雀,干脆关闭了自家医馆,转而在通过考核后成了医局的大夫。
也有一部分大夫感觉到了危机,不过没有选择关闭自家医馆,而是选择了更加努力钻研医术。
冲突也逐渐消弭于无形。
**
元熙五年,大雍江岚州发生瘟疫。
江岚州是大雍南部第二大州,人数多达上百万。
瘟疫一旦大规模爆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几乎是无法想象。
当地医局分部第一时间控制住瘟疫蔓延的速度,在发现无法解决瘟疫的时候,在当地官府还没能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通过大雍快运的内部专线上报给了医局总部。
医局总部根据当地医局分部对瘟疫症状的描述,第一时间整合出一个二十人专攻瘟疫的队伍前往江岚州。
同时又有药院从各地飞快调拨而来的大批药材紧随其后,另有源源不断的药材还在陆续调拨往江岚州。
药局总部也派发往各地医局分部一道信件,信件中阐述了江岚州的瘟疫症状描述,并希望对此瘟疫有把握的医局分部大夫前往江岚州驰援。
一时间大雍各地医局分部的大夫,几乎每一个分部都派出了一个队伍前往江岚州驰援。
短短三个月时间,原本很有可能会大爆发的疫情被彻底消灭。
而这个时候,聚集在江岚州来自医局总部和各地医局分部的大夫已经达到两百人之多。
而且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药院调拨的药材几乎是每一天都会送来,其中一些最为必需的药材更是一天都没有短缺过。
直到这个时候,不管是朝廷百官,还是江岚州和江岚州周边的百姓,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一旦出现瘟疫等人灾时,医局能够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他们随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大雍帝都尚京城内的巍峨宫廷。
他们没有忘记,这医局的计划,是当年还仅仅只有十七岁的皇后娘娘提出来的。
在之后的这些年间,医局并没有跟义学和军事学院一样直接筹建,而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不着痕迹地准备着。
直到做好了准备,才开始筹建。
然后一举惊到了世人。
**
元熙六年。
各地义学出现了一大批考核成功,被院长准予结业的学子。
文学院中的学子或考科举,或继续做学问,或成为义学的先生。
农学院的学子或是直接被举荐到司农署,或是继续在农学院的农学研究院里继续钻研,或是被朝廷委派为农学博士,根据自身所学前往大雍各处指导百姓种田增产。
工学院的学子有的进了工部从不用经过科举的低级官吏做起,有的依旧留在学院,有的则是自己或是跟同窗合伙开了作坊。
商学院的学子也有进户部的,但更多是自己做生意。
他们全都来自义学,都曾被同一位先生教导,都曾互相指导过对方的功课,曾同吃同睡。
那么等他们出去后,不管是做官也好,经商也罢,依旧会记得他们曾经是同窗。
三年时间的相处,他们都已经明白,士农工商,又有谁是高低贵贱呢,只不过是选择不同罢了!
第352章 石卷不朽【一更】
元熙七年。
尚京义学的农学院里,传出来一个好消息。
虽然早在多年前,皇后娘娘研究出来的肥料已经大大改善了大雍农田的土质,粮食的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想要把产量再往上提一提,就不单单只是改善土质的问题了。
要从地里种的庄稼上面找原因。
农学院中不少选择留在农学研究院的学子,就有不少是专门研究这个的,
如何让庄稼更强壮,更能抵抗病虫害,更适应各类土质,甚至是抗旱抗涝,都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而他们的这些研究,也得到了义学,或者说是皇后娘娘的大力支持。
人力,物力,财力,只要有需要,通通配齐。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农学研究院的一个研究专门研究小麦的小组,终于研究出来一种更为壮实且产量更好的小麦品种,生长在农学研究院试验田里的一亩新品种小麦,产量达到了五百斤。
要知道往年种在上等田的小麦,最高亩产也不过是三百斤,中等田两百斤多一点,下等田更是只有一百多斤。
百姓辛辛苦苦一年,收获的粮食仅仅能够填饱肚子。
产出来的小麦和研究报告被送到宫里,经过司农署带着大司农确认无疑后,次日陛下的圣旨和赏赐就下来了。
除了宅子金钱,最让人眼红的还是一道田丞官的虚衔。
虽然只是一道虚衔,但这可是自从当今陛下登基以来的第一次封赏。
有了田丞官的封号,他们不光每年都能领到朝廷发放的俸禄,更是可以见着三品以下的官员不跪。
可以说,田丞官的地位,比起大雍举人的地位也丝毫不差了。
一时间,其他研究小组的热情成倍高涨。
卫晞的赏赐则是有些与众不同。
宅子财物还有地位方面的赏赐都被陛下给捷足先登,卫晞的赏赐则是一座石卷。
在大雍每一座义学藏书阁的三楼,都有一个特殊的房间。
这个房间里的书卷全都是以坚固山石刻之,且只刻义学中人做出过的卓越贡献。
第一卷刻着的便是大雍义学的创立者,卫皇后。
第二卷刻着的是极力促成大雍义学创立完成的元熙帝。
第三卷刻着的是亲手去创建了大雍义学的第一任校长和副校长,温久铭和常月凝。
而这第四卷,刻的便是研究出亩产五百斤小麦的小组中人的名字以及他们做出的贡献。
在他们心里,这个荣耀甚至比田丞官的封号要更重更耀眼。
因为田丞官只是他这一人的封号,死后一切皆消。
但义学藏书楼的石卷,只要义学还存在于世一天,那么就算他们死后百年千年,人们在翻到这道石卷的时候,仍旧能看到石卷上属于他们的名字和成就。
石卷不朽,成就不灭。
义学众人先是被陛下的赏赐给刺激了一通,等看到皇后的赏赐······
直接被刺激大发了!
于是等到元熙八年。
农学院出现了亩产八百斤的水稻,工学院出去的学子造出了大雍第一架横跨恒江,长达十公里,宽达二十丈的大桥。
恒江遍布大雍,但主流却是几乎切割大雍南北地界,是以才会有江南和江北一说。
古往今来,因为恒江干流太过宽阔,两岸来往一直都用船只来横渡,从没有人敢想过在恒江干流之上搭建桥梁。
现在却是真的出现了。
大桥的出现,大大促进和江南江北之间的交流,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大桥两边都汇聚成了两个繁华的江边小镇。
可见其作用。
**
义学从元熙九年起,便不再无偿招手义学学子。
只因百姓安居乐业,田地里的粮食只要够勤快,一年的收成下来减去自家要吃的和只有半成的赋税,剩下的卖掉足够家里一年所需还有结余。
城里因为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多出来的岗位足够每个没有田地的百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
若是读书认字,或是有一门手艺,轻轻松松就能养活自己甚至是一家人。
如此一来,哪还有上不起学堂的孩子。
但就算进学堂要花钱,父母也乐意把自家的孩子送进去。
只因着这些年间,他们看得清清楚楚,这识字和不识字,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不识字,哪怕工钱足够,也只能干体力活,被人管着。
识字,工钱多就不用说了,干的也是只费脑子的脑子的活,还能管着别人。
这般一对比,又何必心疼进学堂画的那点银子。
等到孩子从学堂出来,轻轻松松不久把银子给赚回来了吗?
当然学堂的考核如此一来也更严格了。
好逸恶劳的,哪怕举着大把的银子,也一律不要。
虽说进学堂要花银子了,但对一小部分人还是有些例外的。
随着百姓过得越来越好,一些抛弃孩子的现象已经很少发生,所以育婴堂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
育婴堂的孩子们入学后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签订借贷协议,他们可以免费入学直到从学堂离开,到时在义学的花费可以在他们离开学堂后的六年时间里或是逐次,或是一次还清。
一个是跟义学合作的各大店铺商号签订协议,由这些店铺商号缴纳入学费用,等他们从学堂离开后,就要进入这些店铺商号为其做工,直到还清垫付的银子。
第一种选择更为自由一些,第二种则是双向选择,更有保障一些。但看孩子们自己如何选择。
相似小说推荐
-
古代美食致富攻略 (夭野) 2020-08-12完结1416许闲香穿成了一个小乞丐,家住城南破庙,断壁残垣透风漏雨。穷归穷,可也有三五友伴,亦有一脑子...
-
嫁给失宠世子后 (是团初) 2020-08-13完结389 1943沈谣是个小官家庶女,有天她梦见官家把她赐婚给失宠的平亲王世子,世子喜怒无常,阴鸷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