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官员都无比沉默惊讶,惊讶的不仅仅是三师重新设立,更惊诧于这三师的人选。
齐瞻竹乃定国公,担任太师,负责教导皇上,这个人选,他们心服口服,自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汤源乃护国公,本来就是国朝栋梁,担任太保也没有任何问题。
因此,真正让他们惊诧无比的,是太傅这个人选。
太傅的人选,不是朝中哪一个重臣,也不是朝中哪一个勋贵,更不是天下哪一个大儒,而是曲公度。
曲公度,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个曲公度吗?
前中书令,曾经门生半朝廷的曲公度吗?
可是,他们所知道的这个曲公度,早就已经过世了!
一个已经不在了的人,怎么可能担任太傅职责呢?
听皇上的意思,这并不是死后的封宠荣恩,而是像齐瞻竹和汤源那样,是确有其人的。
难道,会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吗?
这不可能!
不可能再有另外一个曲公度,还是一个能够担当起太傅职责的曲公度。
所以,这个曲公度,必定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个曲公度!
难道,当年曲公度并没有死?
但这怎么可能呢?皇……先帝都已经亲口说过曲公度已经过世了!
这种种想法萦绕在殿中官员的脑中,不管他们如何疑惑诧异,郑云回都没有向他们解释。
设立三师,并且以这三人为三师人选,就是他与姨父、两位国公爷及朝中重臣,所商量的结果。
这三个人,不管是从年纪还是从德行等德行方面来说,都足以成为三师。
对国朝来说,这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些官员所疑惑的事情,像曲公度究竟是何人,为何等担任太傅等等,这些事都会有答案。
不管答案是什么,都不应该由他这个皇上来给他们解惑。
当然,此刻也没有那么胆大包天的官员来质疑他的皇令。
因此,殿中还是一片的安静。很快,随着齐瞻竹和汤源的出列,便打破了殿中的安静。
“臣,听令!”
“臣,听令!”
听到齐瞻竹和汤源的回答,殿中的官员似乎逐渐回过神来了,终于确切的体会到这三师人选意味着什么。
——三位国朝德高望重的人,即将担负教导皇上的重任,直到皇上成年为止。
也就是说,皇上所做的决策,所下的皇令,必定是会在这三师的影响之下进行。
换句话来说,真正定下国朝军政大事决策的人,是这三师。
齐瞻竹和汤源,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能力本事还是对国朝忠心来说,这都是毋庸置疑的,还有那个曲公度……
如果真的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个曲公度的话,能力自然也无需怀疑。
如此看来,这三个人的确是可以担负起教导皇上的重任。
在他们的教导下,就算皇上年纪再小,也不会随便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将国朝带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许多官员竟然诡异地放松了心情,眼光不由自主再次落在殿中始终沉默着的汪印身上。
三师的人选竟然没有汪印?
这个,他们实在不明白!
二十一皇子登基,汪印居功至伟,但是三师的位置,竟然没有他?
他们感觉匪夷所思,但对这个结果,也有一种奇异的安心。
以这三人为三师,那么国朝权力不是汪印所掌,国朝就不是落入了一个宦官的手中!
不管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还是皇上给他们所营造的一个假象,此时此刻他们都这么说服着自己。
齐瞻竹和汤源看着这些官员的目光,多少多少都能猜测到他们在想什么,内心叹了一口气。
他们这些官员不会知道,三师没有汪印,不是因为其没有资格,而是因为其坚决拒绝!
在京兆城外那一场厮杀结束之后,汪印与他们返回了护国公府中,与他们商量着二十一皇子登基的事情。
这设立三师一事,还是汪印提出来的。
“小殿下年纪实在是太小了,即便是登基为帝,所有官员都知道他背后有个强大无比的人,便会认为,行使皇权的人乃是这个人,更会认为,国朝会落入这个人的手中。这个人,便是本座。”汪印淡淡的说道,目光落在了郑云回的身上。
他的神永远是淡漠的,但当时他的目光,看向郑云回时却带着温柔与怜惜。
这种目光,定国公和护国公几乎不可能在他身上看到过。
越是平时冷性冷情的人,当露出温柔的时候,便越发引人注目,齐瞻竹和汤源绝不可能忽视这样的目光。
也就是那一刻,他们能够深深体会到,汪印将二十一殿下当作真正爱护的后辈子侄。
在汪印看来,郑云回这个小殿下,不是即将要登基为帝的人,而是他的外甥。
汪印军中孤卒出身,无亲无故,只有一个妻子,他的外甥,其实就等于他的孩子一样了,当然是至亲。
为至亲所考虑,自然是无比深远。
“小殿下登基后,第一要打消的,便是官员的这种疑虑和担心。唯有如此,这个皇位才能坐得有意义。”汪印继续说道。
有他的威严势力,还有这么多勋贵重臣的帮忙,汪印很相信,郑云回这个皇位能够坐得牢坐得久。
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他拥立郑云回登基为帝,仅仅是希望其能坐得牢坐得久而已,他还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坐得有意义。
其在坐皇位上,必须得上下一心,带着大安朝走向繁盛。
既然要上下一心,就要让这些官员有可使力之处,自不可能让他们带着忧虑和忌惮。
“忌惮”两个字,他在永昭一朝已经受够了。
他希望不管是他自己还是小殿下,都可以不再受“忌惮”这两个字束缚,自然要为其谋算深远。
他可以护住郑云回一时,却不可以护住郑云回一世。
更重要的是,郑云回自己要担得起这个国朝。
因此,他数番深思熟虑,才提出了设立三师、推举出最合适的三师人选。
当时围在郑云回身边的,都是久经朝堂浸淫的人,哪一个都是人精,也都经历过无数波澜动荡,自然明白汪印的意思,便更为动容。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便越发觉得汪印拥立郑云回,不仅仅是出于至亲后辈的考虑,更是想到了国朝的将来。
宣政殿中的许多官员都在疑惑,为什么居功至伟的汪印并没能成为三师,却不知道这是汪印避之不及的事情。
人与人所求,差别就这么大。
且不管朝中的官员有如何想法,齐瞻竹和汤源出列接受任命,也就意味着他们会心力支持郑云回这个皇帝。
有了这两大国公勋贵的支持,可见郑云回这个皇位能坐得稳当一些了。
三师的人选,是皇上所下的第一道皇令,不给殿中官员过多思虑的时间,郑云回紧接着就说了第二道皇令。
这第二道皇令,几乎让安静的宣政殿沸腾起来了。
第1608章 封功论赏
郑云回所下的第二道皇令,不再是任命的皇令,也不是什么问罪追责的皇令,而是一道封赏的皇令。
最先封赏的,是奋力抗击大雍入侵的士兵将领们。
封在雁州大战中牺牲的仪鸾卫大将军宋定边为兵马总管,追赠司徒,定谥为“勇”,并优待其家族子弟,三代可荫封出仕;
封在雁州大战中断去一臂的雁西卫大将军为雁西兵马大总管,统领雁西卫、剑南卫,优待其家族子弟,三代可荫封出仕;
封在雁州大战中驰援的岭南卫大将军关寒松为岭南兵马大总管,统领岭南卫、江南卫,优待其家族子弟,三代可荫封出仕;
封在雁州大战中牺牲的雁西卫都尉穆宜为巾帼大将军,特许以大将军礼仪下葬,厚其父母兄弟;
封……
封……
稚嫩的话音,说着一道道封赏的旨意,震动了殿中所有官员的心。
这些封赏,是对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将领的恩恤,是对那些付出了一切乃至性命的士兵将领的褒奖,更是……在国朝竖起了无数支功勋柱。
史笔如椽昭后人,丹心似血知忠义。
这是国朝有功之臣,值得被刻录在青史之中,最初由郑云回这一个稚嫩的皇帝提出。
也正是在此之后,那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大安朝牺牲了二十万士兵的大战,正式定名。
史称“雁州大战”,此后史笔刀工才能昭功彰忠,成为后世所铭记的典范。
这一刻,郑云回声音稚嫩,心情沉重。
这些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都是一条条性命,再多的封赏,也都只是身后之事。
原本,这二十万士兵不用牺牲的……
就算他成为了帝王,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封赏了。
他却不知道,他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了不起了!
在大战之后,不管是韦皇后还是十皇子都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
新帝登基第二道皇令是封赏,首先封赏的不是有从龙之功的官员将领,而是封赏在雁州大战中死去的士兵将领,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