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汉贵女 (三春景)


  刘彻本来还在做他的人形印章呢,听说了宣召,立刻就往温室殿赶。等到他到的时候,温室殿正殿的内室之中已经有不少人了——当然,这只是相对最近人比较少的情况而言。
  为了天子静养,这内室除了侍奉的宫人,其他人没几个有资格进出。就算是有资格进出的,也会特意安排错开时间。而现在,窦太后、长公主、皇后等人都已经在了,对于这内室来说,就算是人多了!
  刘启看上去精神很好,看到刘彻来了,朝他招了招手,刘彻赶紧过去。
  刘启拍了拍刘彻的背,虽然还有着少年人特有的稚嫩,但已经能担事儿啦!于是笑着道:“日后汉家江山还是要看彻儿的了”
  刘彻心中一惊,刚想谦辞几句,但却被刘启抬手阻止了。接着刘启就开始说起一些安排,其实这些安排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这些天病重,该安排的都安排了,自然不会漏掉对刘彻的叮嘱。
  如今也就是再说一遍罢了。
  事实上,不只是刘彻这个待遇,其他人也差不多如此。他来之前刘启已经和众人说了一会儿话了,也就是日后如何如何——说起来早就说过了,就算没说过,大家也早就心中有数。
  刘启一手放在刘彻肩膀上,另一手向陈娇招了招:“阿娇,你也过来。”
  将两个孩子的手放到一起,感慨道:“本来念着彻儿年纪还小,不宜与阿娇成婚,如今罢了,不说这个,日后你们两个要好好相处,可别整日置气了。”
  刘彻现在才十六七(虚岁),实际算的话可能也就是十五六,就算是在古代,男子这个年纪成婚的也不多。古代其实对于生育学是有研究的,至少知道男孩子太早知人事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虽然刘彻陈娇早有婚约,但到如今也还没有完婚。
  笑呵呵地安排完这个,让脸已经红通通的陈娇回道窦太后身边,刘启这才让一直在一旁的陈嫣靠近一些。
  摸了摸陈嫣的发顶,刘启失笑了一声,这才道:“这本是交代过彻儿的,但年纪大了就是这样,总是忍不住啰嗦。”
  说到这里,刘启顿了顿,好一会儿才道:“为父放不下的事情不少,但也不算多。其中有一件尤为放不下”
  刘彻始终恭敬地低着头:“儿臣知道,是阿嫣。”
  “没错,就是阿嫣。”刘启嘴角微微抬了一些,“为父不愿多说,说多了你还要烦,说不定得对着干。你记得这件事,我也就不说了。”
  本来只是静静围观的隆虑心中酸的不行,到了这种时候了,父皇也没有单独与她们这些公主安排什么,但却始终不忘陈嫣!
  而听到兄长的话之后她就更酸了。
  刘彻低声应道:“儿臣始终记得,有我在一日,必不让阿嫣受一丝委屈!”
  刘启其实根本不相信刘彻!不是刘彻不值得相信,他连江山都交给这个儿子了,还有什么不相信的!
  只不过轮到自己的孩子,交给谁都是不会放心的啊!只有放在自己身边,这才能少一些担忧。
  但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他只能相信这个儿子了其他人不是不能托付。只不过老母亲如今年纪大了,就算托付于她,又能保阿嫣几年?至于托付给大姐刘嫖大姐的权势来源于母亲和自己,至于长公主本身的权势,虽有,但并不比其他的皇亲国戚强出多少。
  而皇亲国戚家的女孩儿就能过上事事顺心的日子么?
  刘启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良久,这才缓了神色看向陈嫣:“阿嫣,你也听你彻表兄说了日后谁与你委屈,寻你彻表兄——他是你兄长,也是你姐夫,本该多担待一些!”
  此时的长安已经进入了黑夜之中,除了偶尔的豪门大户透露出星星点点的灯火,就只有宫中发出光亮了。


第103章 硕鼠(1)
  “备好了么?方才已有人来催哩!”管着养室的仆妇皱了皱眉头, 似乎对众人的办事效率很是不满。
  一个看上去二十多岁的妇人抬起头来,因为养室温暖,额头已经沁出一层汗。讨好笑道:“禀管事, 本是好了的, 只是方才查验才知有人用了荤油, 有饭食须得重做, 所以——”
  “吾不管这些!只说这会儿能不能送上饔食, 须知道翁主身边的人都不是好相与的!到时候要拿养室之人立威, 吾可保不下谁!”原来问话的仆妇干脆打断, 冷哼了一声, 语气已经是相当不耐烦了。
  “能、能、能的!”一个正在烹饪的庖厨冒了出来:“管事,新烹菜肴已经完毕!”
  管着养室的仆妇‘嗯’了一声, 让人准备将菜肴装进漆盒, 送到正院。自己则是站在一旁检查, 若有不符合要求的,立刻打回去——就算此时已经到了一定要上菜的时间了, 少上一份也比上了错误的菜肴要来的好!
  等到检查了一遍,确定再无错处,饔食的所有菜肴都已经送出了养室。此时在养室里忙碌了一个早上的庖厨、帮厨、杂役等人才松了一口气,之前那二十多岁的妇人摇摇头:“人都说守孝时饭食简单,如今看来倒比平常时候还要难呢!”
  这是一处占地面积约在二三十‘宅’左右的宅邸,放在后世大概是四万多平方米吧, 绝对是豪宅中的豪宅!而在汉时, 这同样是豪宅!
  或许是后世高房价给人一种错觉, 那就是古代人均居住面积比现代人要多不少这个想法未免太主观了。没错,古代房屋的价值基本上都在建筑材料、工价这些,地价相对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但问题是,建筑材料是要钱的啊,建筑面积大了,建筑材料自然也多,造价更是不菲。所以呢,普通小老百姓的房子,基本上也大不到哪里去!
  而相比起普通老百姓,汉时的贵族富豪们就要‘奢侈’的多了,他们的房子才不是按照别墅的规模建造,那都是园林、园林啊!
  在长安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动辄几十‘宅’的王侯之宅也不少见了!更何况这处宅邸并不在长安,而是在渭河北岸的阳陵邑!本不显得出奇不过若是来过此处宅邸就知道了,能住在此间的人绝对是非同一般的!
  汉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陵邑制。这起源于汉高祖刘邦,当年他为自己修建陵墓‘长陵’,这座屹立在渭河北岸,原秦都咸阳故址上的帝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帝王的个人需求、彰显皇家和帝国的尊严、礼制,其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简单来说,最主要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在北面拱卫长安,另一个则是割韭菜方便。
  汉帝都长安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有些像后世明清两代的都城北京,到后世,面对的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已经东移,所以定都北京有‘天子守国门’的意义。而在汉时也差不多,此时活动在北方的匈奴离长安其实并不远。
  突破北方长城防线之后,匈奴人打马入关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当年汉高祖白登之战被围,其实离长安就那么一点点儿远呢!
  这样的环境让居住在长安中的皇室和王公,甚至包括普通老百姓都相当没有安全感。而此时,在长安北面修筑帝陵,然后依托帝陵形成一座城池,也就是陵邑,这显然就是一种有效缓冲了,堪称屏障!
  另外,陵邑中的人从哪里来呢?当然不可能全从长安分流,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天下各处迁来的!
  地方上的豪强过于强大了,总是会让中央有一些担心,直接割韭菜未免粗暴,而且也容易留下话柄,引发不满。但是让他们搬来陵邑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不打不骂的,还有为君父守陵的政治正确,这些人纵使心有不满,也不能说什么。
  另一方面,这些人来到陵邑,虽然家产表面上没有减少,但家族核心成员都搬来陵邑了,在地方上的强势自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崩溃!所谓地方豪强势力,也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在长安附近的陵邑生活,等于是扩大了首都圈子,刺激消费、强化了首都影响力,完美符合‘强本弱支’的政治原则。
  说起来,别看长安人口二三十万,比起临淄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真要说起来,整个首都圈子还得包括好几座‘卫星城’呢,其中就包括陵邑!这样一算,首都的物资压力不比临淄轻。
  只不过自秦代以来就对都城物资供应想了一套办法,每年花费了无数财力物力,至少国家在长安花的钱远比在临淄多的多——也就是说,长安很大一部分生活成本有国家买单了,而临淄的绝大部分只能转移到居民自身身上。
  陵邑当然也有关中都城附近搬迁过来的普通百姓、小商贩什么的,但是不可否认其富豪密度绝对冠绝全国!仅仅比拼钱财的话,长安都得退一射之地,毕竟长安还有不少小老百姓呢。
  现在已有的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已经成行多年至于新驾崩的孝景皇帝,其阳陵也有建城邑,即为阳陵邑。
  其实到此时阳陵都没有完全竣工,这很正常,一个皇帝的皇陵从登位时开始修建,若是执政时间不够长,驾崩之后还没有修完的,多了去了!不过这也不耽误皇帝下葬,因为所谓的没有修完,这就像是建筑商修的房子,一期二期三四期,三四期还在修呢,也不耽误一期入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