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得宁茂这些天除了上朝,连安国公府大门都不敢出,在上下朝的时候都感觉同僚们在他背后窃窃私语,讥讽嘲笑。
建兴帝倒是不知道这些私底下流传的传言,一一问了宁茂:“宁爱卿,李爱卿说的这些,可都是真的?”
宁茂在建兴帝面前,还当着李家全家人的面,无法否认,只得诺诺地道:“微臣之前的行事确有不妥之处,但阻拦夫人也是因为漠北战乱凶险,担心夫人的安危,不想让夫人去涉险,一时情急之下,才用了过激的方法。”
李庚听他几句话一说,轻描淡写,一下子变成了全是为李长烟好,顿时气往上冲,冷笑起来。
“哦,原来安国公给小女下迷药,强行囚禁小女,还打算趁机不声不响地让小女‘病重不治而亡’,全是在担心小女去了漠北遇到危险。那国公爷人坐在家里,天上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雷劈下来就能把国公爷劈死,这也危险得很。本将军也担心担心国公爷,把国公爷放倒了关在地底下怎么样?”
“你……”
宁茂涨红了脸,正要辩驳,建兴帝皱着眉不耐烦地打断了他。
“好了好了,你们不用吵了。宁爱卿,你这次的行为的确不妥。你夫人关心自己父亲的安危,乃是人之常情,你不愿意她去漠北涉险也可以理解,但应该好言相劝于她,下药和囚禁算是什么事儿?”
宁茂不得不低下头:“皇上教训得是,微臣知罪。”
他很清楚当皇帝的其实并不关心臣子后院里的家事,也不在乎到底谁对谁错,建兴帝之所以站在李庚这边,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李庚刚刚立下了大功回来。这种时候,他当然是更愿意帮着李庚说话。
建兴帝继续道:“既然你们夫妻俩已经闹成这样,李爱卿又向朕求判你们和离,朕今天就管了你们这桩家务事。宁爱卿,你可愿意跟李氏和离?”
宁茂这时候还能说什么,咬牙道:“微臣愿意。”
他哪有说不愿意的资格,更何况这时候就算他苦苦求着不和李长烟和离,也没有任何好处,连日子都过不下去,哪天被李长烟捅死了都不知道。
“李爱卿还有一个要求,希望能把你们的女儿,宁府六小姐宁霏判给李氏,宁爱卿觉得如何?”
宁茂犹豫了一下。李长烟跟他和离,一定会把宁霏给带走,这一点他其实早就想到了,只是不情愿而已。
如果宁霏是儿子的话,要传承宁家香火,不管是穆氏还是他都没那么容易同意,建兴帝也不好硬生生把臣子的儿子给夺走,这场官司肯定有得打。
但女儿本来就是以后要嫁出去的,算不得宁家的人,倒也不是非要留着不可。
他之所以不愿意,是因为宁霏现在颇得建兴帝和太后等人看重,又有太子府那边的一层姻亲关系,是他最出息的一个女儿,他舍不得就这么放出去。
宁茂一脸为难的表情:“这个……大元律例里有规定,夫妻和离,子女应该判给夫家。霏姐儿是微臣最疼爱的女儿,要微臣放弃她,这实在是……”
他还没说完,李庚就讥讽地冷笑了一声。
“亏国公爷还有脸说霏儿是你最疼爱的女儿,以前她默默无闻的时候,国公爷对她从来不闻不问,后来看她有才有貌又有名声,才觉得她有利用价值。国公爷要是真正关心过霏儿的话,能不能说得出霏儿的生辰八字是多少?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
宁茂一下子又被噎住:“这……”
他也就是有必要的时候,才会对宁霏表现一下父亲的慈爱之情,对他来说这就已经算是够疼爱女儿了,怎么可能记得住这些?
“看来国公爷说不出来,那就由本将军告诉国公爷好了。”李庚轻蔑地道,“霏儿的生辰八字是建兴十七年九月十六辰时一刻,喜欢吃甜点和水果,穿浅色暖色的衣服。本将军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多少年没见过霏儿的外公,对这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国公爷身为她的父亲,竟然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这可真是疼爱女儿疼爱得很啊。”
宁茂的脸上一片红一片白,被堵得说不出话来。
建兴帝听得头疼:“行了,这怎么又吵起来了。李氏只有霏丫头一个亲生女儿,肯定是舍不得,宁爱卿你府上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又不缺啥少啥,何必抓着这一个女儿不放。依朕看,你就大度一点,把霏丫头让给李氏好了。两人夫妻一场,好歹也有过往日情分,好聚好散,别弄得跟仇人一样。”
建兴帝都发话了,宁茂哪里还有反对的余地,只好道:“皇上英明,微臣谨遵皇上的旨意。”
建兴帝摆摆手:“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吧。你们夫妻俩择日去户部签一下和离书,霏丫头的户籍也从宁家划出去,以后就归李氏了。”
李庚这才算是满意,挑衅地扫了宁茂一眼,那眼神活脱脱就是:“就你这杂碎,还想跟老子斗?”
宁茂敢怒不敢言,一口气堵在胸口不敢发泄出来,憋得脸色就像是泼翻了染缸一样,青红黑紫什么颜色都有,十分精彩。
宁霏在旁边全程一言不发,但看得别提多过瘾了。
没想到外公的战斗力竟然这么强,从头到尾下来,把宁茂怼得连还击的余地都没有。不愧是纵横沙场几十年的大将军,宁茂这种段位的,给他塞牙缝都不够。
娘虽然也厉害,但她是女眷,身份辈分都不适合在这种场合亲自上阵。最有资格出面说话的人只有外公。
李氏一门军功在身,这种时候向建兴帝提出请求和离要女儿,宁茂半点胜算都没有。
她当初煞费苦心地设计欺骗大晋军队,让李家军收复漠北,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今天。
李家再次崛起,娘终于脱离安国公府那个腐烂的泥潭,她今后的人生,也该迎来一个新的开始了。
……
九月,建兴帝再次立后。
自从蒋皇后被秘密凌迟处死之后,后位已经空悬了好几个月。一国不可无后,一直这么空着终究是不像个样子,在朝臣们的催促之下,建兴帝终于又立了新后。
本来蒋皇后一死,后位非德贵妃莫属。但因为这次镇西侯犯下的大错,牵连到身为镇西侯之女的德贵妃,建兴帝正好有理由不立德贵妃,而是立了位份资历仅次于德贵妃的柔贵妃为后。
德贵妃这么多年来朝思暮想的都是皇后之位。六年前孟皇后病逝,建兴帝因为忌惮镇西王手握兵权势力太大,转而让蒋贵妃坐上了皇后之位,那时候她就已经难受得抓心挠肺,满怀不甘。
后来蒋皇后也被拉下台,她本来想着镇西王吞掉李家军之后,势力更大,建兴帝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打压,只能拉拢,就非得立她为后不可。
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镇西王不但没吞下李家军,反而还被降成了三品侯爵。就连手上的兵权都岌岌可危。镇西侯犯下大错,之所以还没被收回兵权,是因为建兴帝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否则早就换掉了镇西军的统帅之位。
德贵妃因此再一次和皇后之位失之交臂,直气得牙根痒痒,把李家恨到了骨子里。
睿王一派失了蒋皇后,益王一派最大的支柱镇西王又被降爵,两党接连受到打击。只有太子一派安然不动,而且太子身上还带着元宵节灯会救过建兴帝的功劳,在夺嫡的三位皇子中便显得格外突出起来。
太子地位相对提高,朝中风向也随之改变,明里暗里讨好太子一派的人越来越多起来。
建兴帝这么多年来,一直以制衡之术维持着三派之间的平衡,以保证他们一直处于斗得不相上下的局面,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有某一派一枝独秀。
眼见太子一派崛起,建兴帝便把心思放到了睿王谢逸辰身上。总得提拔起一个皇子跟太子抗衡,否则没人压着,太子的势头蒸蒸日上,越往后就越发不可收拾了。
恰逢八月里大元南方夏季大旱,灾情严重,建兴帝便正好借此机会,派了谢逸辰去南方,主理救灾赈灾之事。
谢逸辰在这之前低调地蛰伏了好一段时间,这次果然不负他的期望。在南方一个多月,不辞辛劳地冒着酷暑到处辗转奔走,开渠引水,转移灾民,分发物资,安抚民生,救灾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
大元每次发生灾情,从户部那边拨过来的救灾钱款,都要被各级官员层层盘剥下去,真正到灾民手上的所剩无几。
但谢逸辰眼光何等长远,哪里会浅薄地贪图这一时的蝇头小利,铁面无私地全程监督下去,赈灾款一两银子都没打折扣,全部实打实地发放了下去。灾民们感恩戴德,南方颂声一片。
九月旱灾结束,谢逸辰的任务也圆满完成。建兴帝十分满意,谢逸辰回到京都之后,在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好好地夸赞了他一番。
众人哪里还有不明白的,这是睿王殿下重新得到皇上的看重,又要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