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女 [封推] (沉默的美伢)
- 类型:古代言情
- 作者:沉默的美伢
- 入库:04.10
看来离京是早晚之事,回府后好好同王妃商议一翻,还是早日离京吧,别等到不能走时,想走也走不了了。
安王一家在皇帝的护送下,当日半夜就全家老小离京了,等到太皇太后派去盯着的人发现安王府空了时。已然晚了。
太皇太后没想到南宫皇室都是这些小人,就想着保命,就想着跑。连王亲的府邸都不要了,连王爷的体面也不要了,还真是可笑,可笑。
太皇太后看着祠堂里面,南宫皇室祖先的牌位。只觉得可笑。特别是当太皇太后看到先皇的灵位时。居然忍不住拿手指着牌位:“你看到了,你看到你的这些子孙,一个个的贪生怕死。一个个窝囊致极。你说这样的人,配做这天下的主人吗?”
可是没有人回应太皇太后,因为这里全是死人,全是不会说话的牌位。
宫外的太监宫女们安静的守着。太皇太后现在越来越反常了,除非她睡着了。不然别想休息,变着法子折腾人。
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头,不过听闻莫家军要打到山海关了。到时候京城也会败下来,太皇太后就是阶下之囚了。
也不知道那些军队会不会把宫里的太监宫女全杀掉。如果真像太皇太后说的那般残忍,大家也不必活了。
宫里这会子能想法子放出去的人,全都寻生机出去了。留在宫里的就全是一些无生路的可怜人了。
吴府之内,吴夫人一脸忧愁。自家老爷在边城倒是不必忧心,可急的是呆在就城的自己和两个孙女。
如今太皇太后连皇室都敢关,若太皇太后哪天记起自家老爷,怕是得收拾自己两孙女了。老爷一直未送过一封信回来,吴夫人真是头大,不知如何是好。
在太皇太后眼皮子底下,进退两难呀!若只是自己一个老婆子就罢了,再在两个孙女,若拖累了孙女自己就真是后悔了。
宫里有位相熟的太监可送信来了,太皇太后因为五城归顺之事,怪自家老爷办事不利,没能拖住莫离。
这指不定就把这气撒到孙女头上了,吴夫人急的满头是包,这皇家怎么会乱成这般呢?
以前就觉得南宫皇室做事没个章法,如今是越看越不顺眼了。出了太皇太后这等丑闻,南宫皇室的气数是真尽了。
吴夫人倒希望莫离真能攻到京城,真能解百姓之困,解自己之因呀!可是,可能吗?太皇太后心狠手辣,心肠歹毒,会容自己与两孙女活下去吗?
太皇太后派重兵守山海关,并且扬言,但凡能治服莫离的将领,全都封为一等侯。
要知道一等侯是何等的荣光吗?能让封一等侯子孙世代就可袭爵位,就能享受这世上的富贵和荣耀。
本来因为五城归顺,而士气低落的士兵,突然之间又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人人都盼自己能杀掉莫离,人人都盼建功立业。有了侯爷的爵位,还愁没媳妇,还愁没银子养活家人吗?
重振士气就罢了,太皇太后直接把军响加了一层,这当兵就能养活一家老小,穷人家连饭都吃不上,自然都愿意当兵了。山海关兵力不足的问题,也慢慢得到缓解了。
而最让太皇太后发愁的,却是派去议和之人,姓吴的肯定不可信。他本就是与莫家人不清不楚的,只是孔大人那等贪生怕死之人,也会生出该死的心思来吗?
不行,边城议和必需要继续,能不通过战事,太皇太后就不想开战。虽然如今士气高涨,可真打起来,太皇太后还是不敢保证,
保证自己这一方就会胜。所以太皇太后倒希望,莫离见好就收,拿下那五城就算了。
朝中老臣也主和为主,众人一致不认同该开战,开战之后每日所需的粮草和军响都将是一笔大开支。而这些银子就需要动到国库,可是国库早就因为接连的事端,一直不充盈。
而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皇上把国库大半的银子搬出去了,如今这点银子能撑多久呀!
就算想要再加增税银,可是也得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江南那个大粮仓,因为之前的假报灾情,再加皇上对江南税银的减半政策,真的再不能这么急急的去征收银子了。
太皇太后又何尝不知,可是眼下这形势真的需要银子,南宫明居然把银子带走了,留客以一个空空的国家给自己,他还真是想鱼死网破呀!
“不必顾忌,继续征税银,能征多少是多少。国库若没银子如何打仗,如何支持国家的运作。
哀家也不想为难百姓,可是国难当前,也顾不得许多了。征银之事就交给你们二人去办,一定要以大局为重。”
底下两大臣皆是无力,这太皇太后是打算全力抵御,可是这老百姓若不服,到时候必造成动荡,这也不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呀!太皇太后这般急切,到底是何原因呢?L
☆、第九百一十四章 无名英雄
全国各地增加税银,一下子就激起本就不满的百姓,更大的怒火。老百姓们生活本就困苦,一家子全靠那点地收粮食,一家子除掉交的税粮,本就吃不饱饭了,现在突然又增加一层,这还让一让百姓活呢?
老百姓们之前厌恶太皇太后谋朝篡位,可是到底太皇太后还没称皇,也没真把百姓如何。
虽说贪官多了,可是也没全面的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但是现在新政出来,老百姓们必需多交一层的税银,这直接触犯的老百姓,商人,小贩的生活,让他们生活更加艰难,
更加困苦,让他们活的更累了。也许有些本玉穷困的人家,就不必不卖儿卖女了,因为他们实在养不活儿女,不得不卖了他们,让他们自谋生路了。
老百姓的哭声,骂声,就成了整个京城的交响曲了。而京城周边城镇上的难民,因为太穷了,
她们不得不上京城来,希望在京城能有口饭吃。京城内外到处都是难民,到处都是可怜的孩子和妇人。京城的老百姓们有心软的,会给口饭吃,
有心狠的,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看着他们死。
吴夫人每日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带着两个孙女,亲自去给那些可怜的穷人送吃的,送用的。
虽然也许帮不到所有人,可是吴夫人总,自己能做的,就一定要做到,能帮一个人是一个人。可是,难民实在太多了,多到永远都有无数的难民吃不到饭,永远都有孩子饿死。
吴夫人看着都心疼,都是人生父母养的。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谁都会心疼,谁都会心软,没有人是冷血动物,没有人是真的不在意生死。
吴夫人开始节约吴府的银子,从吃到喝,从用到穿。一切的一切能省就省。
而因为吴夫人的施粥行为。京城越来越多的好心妇人们,开始尽自己可能的给这些难民吃的喝的。虽然还是不够,可是已经足够了。
京城许多夫人受到吴夫人的影响。也纷纷的效防吴夫人,私底下开始给难民吃食。
人多了,自然能救助的难民也就多了。最重要的是,这些夫人与吴夫人居然私底下开始活动。
看似一些寻常的赏花会。全变成了捐钱会了,不少的贵夫人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始组建救援会。
夫人们一起把银子捐出来,然后一起去买大量的粮食,然后在京城各点设粥棚,给那些难民吃食。这样至少表明上。让京城的难民,不致于一个一个饿死。
而吴夫人还发动京城的寺庙,让这些寺庙可以接收难民。让难民有地方住,哪怕是一个可以这不遮风避雨的地方。
而寺庙本就受着京城贵妇的香火。如今若不做出些样子来,收留这些难民,怕是很难让贵妇们继续对寺庙捐银子了。所以京城周边的各大寺庙里,住满了难民。
这些难民有一些无家可归,无儿无女的,就直接在寺庙里出家了。这乱世里,能寻一块安静之地,有一口饭吃,做出家人又如何呢?
因为这些京城贵妇们的举动,京城的难民得到一定的缓解,而京城的老百姓,对这些难民也不那么排斥了。难民们的生活,总算不像之前那么恶劣了。
这一切要感谢的就是吴夫人,可是吴夫人却总是把其它贵妇推不出来,从不敢居功,更不敢承认自己的功劳。
这也让吴夫人在贵妇中赢得了许多赞许,谁都希望得到好评,特别是贵妇们,最在意名声了。谁不希望自己善名远扬呢?
吴夫人的退让成全了许多贵妇,其实吴夫人也是没法子,若不这般做,自己担下好名声,到时候惹恼了太皇太后,自己这命能不能保住是小,连累两个孙女才是真的。
可是吴夫人太想帮助这些难民了,太明白她们的无奈和苦处了。真心的帮助这些人,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好评,只是希望能帮到他们。
吴夫人感叹这些贵妇们还是有怜惜之情,还是有善意,不然也不会这般厚待那些难民。
同时吴夫人心里强烈的对太皇太后不满,为何要因为她的一已之私,让那么多的难民,那么多的灾民无家可归呢?
那么多的孩子失去爹娘,那么多的母亲失去孩子,她们什么也没有做,什么错也没犯,为何罪责却要她们去承担呢,这也太不公平了。
吴夫人的所作所为,自然激怒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怒火中烧,直接就下旨宣吴夫人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