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二掌柜的细细的看了韵秋带来的手工活儿,满意的点点头,“不错,颜色搭配上看来都花了心思,只是珠花的料子品相次了些。”
韵秋赶紧的笑着回话,“您放心,吴掌柜已经托了林记银楼的东家进些品相好的专门给我做珠花用,下回带来的珠花品相肯定比这回的好。”
“呵呵,老吴一直都是个热心人!”曹二掌柜的看上去很满意。
曹二掌柜的回头对一直陪在旁边的伙计说,“李京,珠花按好的九十文算,次一些的七十文,最次的四十五文,绢花按每朵二十二文算。你带了李姑娘她们去前面把工钱给结了。”
韵秋简直喜出望外,不说这珠花给的价钱不低,就是嫂子做的珠蕊绢花也卖上了二十二文的好价钱,比上回那种差不多高出了十文钱了。
伙计李京爽朗的答应了一声就抱着包袱去了外面大堂,韵秋赶紧趁机拽了林氏一把,笑着说,“曹大掌柜,我们家这条活路可都是多亏了您心善了,您可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娘这回非要跟着来谢谢您,这是自家养的鸭子下的蛋......”
林氏听自家闺女话都说道了这个份上,自是明白了她的意思,也赶紧的说了暖心话,“可不是,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感激您才好。乡下人也没啥好东西,您可别嫌弃......”
曹二掌柜的颇有些受宠若惊的的意思,没想到这乡下人还有这等见识,又识趣儿。
本来嘛,原来他就是看在老吴的情面上才送了这份人情。
虽说如今,这姑娘的活儿做的也不错,店里也能多赚些差价,可以后照顾到哪个份儿上,可都是自己说了算......
这姑娘不愧是在大户人家伺候过的,会来事儿。
推脱不过,面上难为情的曹二掌柜只好笑哈哈的笑纳了这篮子新鲜鸭蛋。
韵秋她们母女从后面走进大堂,那个叫李京的伙计正在按档次把珠花分类。
韵秋笑着小声打招呼,“刚才听曹掌柜的说话,才知道大哥也姓李,原来咱们都是一李家的!”
伙计也抬头笑起来,“可不是,老话还说天下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呢!”
“啥?真有这么多钱?”林氏听了伙计李京算出来的账,惊的大声喊出来。
旁边都有客人被林氏的大嗓门给惊了,已经朝这边看了过来。
因为韵秋心里早就有了数才没像林氏那样失控,她赶紧的拉了林氏,让她小声点。
李京笑着说。“大娘,当然是真的。要不我再给您算一遍?”
“别,别,别,大娘可不是不相信你,只是没想着卖了这么多钱!”回过神儿的林氏赶紧的摆手摇头。
韵秋和李京看她这样,都低声笑起来。
李京送了母女二人出门,韵秋趁着店里的人看不到外面,赶紧的从包袱里摸了把铜钱塞到林氏手里,又朝着李京的方向给她使了个眼色。
林氏会意,忙把手里的铜钱塞到李京怀里,“大侄子,以后可要劳你多顾念了......”
虚推了两下,临了还朝店里面望了一眼,李京才放心的把钱收到怀里了,“大娘放心,一家人哪用得着说两家话不是!”
母女二人走远了,林氏才说“那把钱足有二十几文吧!”
韵秋安慰她,“娘,这和咱这次卖的那五两又七十六文钱相比,可是连个零头儿都顾不上。刨去成本,咱足足赚了一两多银子呢!等咱的珠花品相上去了,估计一朵最高能卖到一百三十文呢......只有先把关系铺好了,咱以后和他打交道才好说话。我看曹二掌柜的很赏识他,连着两回都把算工钱的事儿交给他。娘,刚才他还帮了咱呢!”
韵秋指的是刚才他们搭上了话,李京说了那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之后,明显的放水了,多给她们算了两朵九十文的珠花。如果那两朵他非要压着按了七十文算,她们自然也是不敢计较的。
林氏惊讶,“还有这回事儿!刚刚娘只顾着在铺子里看稀罕,哪里注意这些了!得亏了我闺女看的细,这把铜钱送的可是真值了。刚才一听到换了那么多钱,娘有些被吓癔症了。要搁在平时,这回挣的钱都赶上咱辛辛苦苦养半头猪了......
都是娘老糊涂了,忘了‘阎王好见小鬼难搪’这句老话儿!”
忽的又想起另一件事儿,林氏又赶忙问出口,“可是二丫,咱把给你郭大娘的鸭蛋给了曹二掌柜的,这可咋办啊?”
那些鸭蛋是林氏在村子里买的,原来说好了去看郭大娘的,结果被韵秋临时起意送了曹二掌柜的。
韵秋想了想说,“娘,这还不好办!咱现在有了钱,一会儿去集上买一篮子不就妥了!“
韵秋带了林氏去了吴掌柜的杂货铺子。
包袱里还有三四十朵珠蕊绢花,是韵秋特意留给吴掌柜的,每朵珠花也只收了十三文钱。
吴掌柜的不好意思,说收的太少了,按十五文算也是极低的价钱了。
林氏在一旁感激地说着客套话,“您太外道了,按理说就算不收钱我们也还不完您的人情呢!”
韵秋也笑着说,“我娘说的对,顾着本儿就行了,哪还能多赚您的钱,那我们都成了什么人了。说起来,也不过是少收了些功夫钱罢了,不值当什么的。没有您的面子,那福庆斋的曹二掌柜哪里会搭理我们这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人家那么大个铺子,还能没有固定供货的手艺作坊不成?您要再说见外的话,难不成还真要我先把您的面子钱给还上?只怕,您的情意我是猴年马月都还不完啊!”
作者有话要说: 请大家不要手软,收藏吧!!!
32干亲戚
韵秋之所以按这样低的价格把绢花给了吴掌柜,确实有她刚才说的原因,感念他指了路。
另一方面,也是吴掌柜的每次要的绢花都不多,每次也不过少赚了几十文钱而已。
可往远了看,这份情意,却可以让吴掌柜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愿意多多的帮扶她一些。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放长线钓大鱼?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熟人好办事儿。
吴掌柜的人面广,可不单单是与曹二掌柜和林记银楼的东家相熟。
平时拉好了关系,等以后自家要是有啥需要他出面的,想必吴掌柜的一定不好推辞。
韵秋微微一笑,这样算下来,还是自己赚了呢!
原本韵秋还想着先去一趟林记银楼,可看着日头,郭大娘家的油饼摊子应该要忙碌起来了。
母女二人商量了一下,想着能早点过去郭大娘那里帮上一把,就匆匆去集市买了新鲜鸭蛋。
因为连自家的竹篮子都给了曹二掌柜,林氏无法,只好又加了钱买了一只好用来盛鸭蛋。
果然,郭大娘两口子正忙得焦头烂额的。
郭大娘没想到韵秋母女会来看她,还带了这么大一篮子鸭蛋,当即就说,“死老头子,今天早点收摊,中午请贵客家去吃饭。”
有林氏帮着翻油饼,韵秋帮着给客人包油纸,只管收钱的郭大娘才算是喘了口气,手上忙呼着,嘴也没闲着,还一边和林氏闲扯上了。
林氏因为下过大力气,看着显老,可这一聊才知道竟然还比郭大娘小了好几岁呢。
两个人“老姐姐”、“大妹子”的一通热络,结果居然对了脾气,是越聊越投机,颇有种相见恨晚的遗憾。
这两个老太太聊得热火朝天,竟然还各自扯到了年轻时候的事儿,听得忙碌的韵秋和郭大爷暗自佩服不已,几十年前的事了还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这才第一次见面,还在挤挤攮攮的油饼摊子忙呼着,两个刚刚的陌生人竟然弄得跟几十年没见过面的亲姐妹似的。
一看买油饼的人旺劲儿过去了,郭大娘就张罗着要收摊子。
这回儿,林氏也不再客气推搡了,直接对韵秋说,“二丫,那咱就去你郭大娘家叨扰一顿!你郭大娘这样的脾气,说让咱去,那就是真心实意的,可不是客套话,推脱了反而伤了她的一片好意。”
喜的郭大娘拉了林氏的手,“大妹子,我就喜欢你这个爽利劲儿,跟你打交道就是比和那心眼子多的跟马蜂窝的人痛快。咱这种人是有啥说啥的,该咋地就咋地,心里不存事儿......”
几个人七手八脚的把摊子收上架子车,郭大娘就先领了母女二人往家里去 ,让郭大叔自己在后面慢慢的推车子。
郭大娘家在不远的小胡同里,叫燕子胡同,左邻右舍的房子从外面看上去都差不多。
郭大娘家在燕子胡同路南的第五家,院子不大,估计是一大早就出了摊子,还没顾得上收拾,有些凌乱。
正房是三间,东屋是两间,其中一间是厨房。
院子的西边搭的是个棚子,里面横七竖八的堆起了不少杂物。里面还有个大石磨,估计就是郭大娘家以前用来做豆花儿的,看上去已经很长时间都没咋使过了。
郭大娘和林氏都是做惯了家务活的,又都是麻利人儿,一个切菜一个推了风箱烧锅的,韵秋根本就插不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