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说,一边就看着王氏笑,又压低了声音,推心置腹,“这御下之道,二嫂倒是可以和她谈谈,一来二去,两边一熟,以她的关系体面,京里娘家递一句话,都有适龄求配的少年郎——”
王氏和女儿对视了一眼,均感一阵无力。善桐轻轻咳嗽了一声,刻意抬高了声音,埋怨道,“四婶——”
便作势要扯母亲,“娘,咱们回去!四婶老没正经的,不搭理她了!”
王氏一脸的无奈,也只好被女儿扯回了自己住的小院子,她一时也不着急回去,在善桐屋子里转了几圈,才问善桐,“妞妞儿,你怎么看?”
“恐怕是有蹊跷的,也就是四婶那样小户人家出身,没有见识过大场面的……”善桐硬生生吞下了乡下人三个字,“才会把这个二太太当回事了,穿的虽然还光鲜,但摆设那么一般,可显不出她的身份。连去不去西安,都要一个仆妇来做主,是不是病了,也含含糊糊的说不清楚……照我看,她到底病了没有,也还难说呢!”
见王氏嗯了一声,似乎默认了自己的分析,善桐不禁又哼了一声,“四婶就不说了,连小二房伯母都这样巴结,真是叫人看不过眼。还有四婶,家训是严禁赌博的,她倒好了,没事出去做客,原来是去推骨牌的,也不怕祖母知道了,又数落她!连四叔都跟着有不是了。”
小四房二伯母靠不住,西北通信不方便,自己的亲事多半还是要再拖的,小姑娘心里亢奋,话自然多说了几句。不想就惹来了母亲的一个白眼球,这才想到自己和四婶一样,都犯了指桑骂槐的错误,只是四婶多半有几分故意,但善桐却的确是无心之失——王氏的骨牌抹得就很好,之前也显然是故意放水,让二太太全了几副牌。
“见过的世面不广,分辨不出小四房嫂子的成色,那是一回事。”王氏却道,“但在交际上,你四婶和小二房伯母都并不失态,你以为端着架子说几句话,人家就能和你推心置腹?有求于人,有时候就得做水磨工夫。自己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我看西安城去不成,对善婷反而有好处,你就冷眼看着好了,为了挽回今天的面子,小四房嫂子是肯定要为善婷说和一户人家的。没准小二房嫂子就是看准了这点,才特意下了一个没本钱的套子……孩子,这女人间的弯弯绕绕,你还是要用心参详啊。”
见女儿露出颖悟之色,果然沉思起来,王氏又轻轻地出了一口气,她罕见地犯难了:娘家唯一可以依靠的大哥人也在西北,京城几乎没有可以将婚事托付过去的亲朋,现在连小四房二太太这条线,也是一碰就断。难道妞妞儿的婚事,居然还要再拖到战争结束不成?
121、胜局
王氏并没有着急多久,西北的战局就有了转机。三月里,在遥远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达延汗帖木儿的王帐终于被许、桂联军连根拔起,草原联军顿时冰消瓦解,鬼王弟罗春又率众瓜分了原本属于达延汗的土地草场,借机竖起了守灶子的名头,同哥哥明目张胆地争夺起了可汗的位置。消息传到西北时,非但官、军欢庆,就连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平头百姓,当天都割了肉回来庆祝。自从帖木儿成年以来,数十年间他渐渐侵占了和大秦接壤的大半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西北一带子民提到他的名字,往往又恨又怕,而今能取得这样的大胜,西北老百姓是最为欣喜的。有那一等富户便互相商议了,又自命人从关内采买了粮草咸肉等物,献给军粮署做劳军之用。杨家村内更不用说,自是热闹非凡,这等书香世家,便更有一样欣喜之处:战事已经推进到了远离陕西的西域深处,看来今年的秋闱是耽误不了的了。
小四房二太太的精神头显然就足了不少,虽说还是婉拒了刘氏提出的好意,并不曾亲身到西安去迎接儿子们,但时不时还是派人上门,请王氏妯娌过去坐坐,和刘氏凑个四方桌,到了夜里,大家一起推几把骨牌,也算是打发了漫漫长夜。
王氏就不比萧氏,白日里事情是多的,到了晚上还要过去应酬抹牌,过了几天,眼底下就沤出了青黑来。她现在是不带善桐过去了,看来是绝了走二太太的路子,托她在京里寻了可靠的亲友,帮着物色人家的心思。但二太太凡是有请,她倒都是会过去坐坐,善桐看在眼里,不禁有些心疼,细细寻思了一番,也看不出这个摆明了在家中并不得意的二太太,对母亲来说究竟有什么可以借力的地方。得了闲难免和小姐妹抱怨,“也亏得娘有劲儿,白天晚上这样两头折腾,精神看着反而更好了一点。”
善喜抿唇一笑,眯着眼,将手中的绣棚对着日头,仔细地收了一针,才轻声细语地道,“你娘现在是二品夫人,诰命眼看着就要跟着上去了。说身份,村子里能和她比的命妇,又有几个?有时候有了身份,那就要自重身份,很多事很多话,也就只有和身份相当的人才能说得起劲。照我看,小四房的二太太也做的是这样的想头,两个人可不就越走越近了?要不然,伯母在村子里,可以和谁往来呢?”
善桐想到几个婶婶碍于出身,的确都有几分小家子气,而村内其余女眷,见到小五房一家,总是有几分唯唯诺诺的。也就是二太太,虽然自己老爷官衔不高,但有个出色的大伯子,隐然和母亲的确是平起平坐,如今熟悉了,言谈举止中也没了傲气,倒还勉强算得上言之有物、和蔼可亲。倒也明白了王氏的心情:人都需要朋友的,自己在村子里还勉强能和善喜说几句话,要不然,也就是成天关在屋子里读书写字,同善樱还能有多少话说?
一时就惦记起了善喜的婚事,“你也快出孝了吧?再有一个月就满了孝不是?预备着什么时候说亲家?”
善喜只比善桐小了一岁,今年也是十三岁的年纪了,自从守满了一年的小祥孝,善桐便常常把她接到家中来,两人一起跟着大姨娘绣花,又有善梧得了闲,也时常教她们读些圣贤书明理。善樱一来年纪小,二来脑筋随了善楠,读书上极是不灵光的,和姐姐的话也不多,倒不如善桐善喜,都是有过一番经历,脑子又转得快些,渐渐越来越投缘了,虽不是亲姐妹,但也同亲姐妹差不多的。
“你还比我大一岁呢。”善喜就顶了她一句,“这就管起了我?还是你说亲事在先吧!”
这句话就不大好回答了,好似王氏在村中找不到相与的人一样,善桐的婚事也不是这样好说的。善桐只是苦笑一声,没有说话,反而是善喜自己明白了过来,“唉,照你们家现在这个身份,你在陕西一省恐怕也都难以找到门当户对的人家了。想来也就是总督府、大帅府里,有你未来的夫君啦。”
“这也没什么好的,”善桐被勾起心事,不禁闷闷地道,“身份配不配,其实都是虚的,最要紧还是人要可心。我倒是觉得你好,什么样的人家,你也都配得上的,你母亲那样疼你,肯定也是随你的心意,倒要比我自在多了。”
“我也觉得我要比你强些。”善喜也没有和善桐客气,这个清清秀秀,似乎一朵春天里的小白杏花的小姑娘点了点头,老实不客气地道,“看着你们家和那些个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那些个族里宗房的老老少少、那些个路过村子的大小官儿来来往往的,我心里就觉得实在替你祖母、你娘累得慌。这么千头万绪的,怎么应付得过来?虽然位高权重,倒是要比一般人为人更小心了十二万分,还不如我们家孤儿寡母的,落得个自在。”
她面上掠过了一丝愁云,又轻声叹了口气,“不过话是这么说,其实我的婚事,也绝无可能随心所欲。要保住眼下这份自在,还不得运足了眼力去挑啊?偏偏坐产招夫,那招到的都是不入流的二流子,要不然就是年纪老大的鳏夫,我娘早半年就在相看了,却是一个正经人都没有。这还是在家附近,知根知底的找呢,要是这也找不到可心的,去别的地儿找来的,就更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人了。”
两个小姑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再没说话,善桐又垂下头来绣了几针,望了善喜一眼,嘴唇一动,刚想说话,又把话头给咽了回去:其实善喜自己虽然脾气倔,但身板看着就纤弱,也不是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气质。将来赘婿进门,要是没能压住,让对方的三亲六戚过来闹起来,十三房这偌大的家产,恐怕是要白分给对方一大半都是难说的事。到时候人家也名正言顺,小五房要出头帮忙就没那么容易了。就是现在,祖母私底下可没有少为十三房排忧解难,要不然,这么大的家业,是这一对孤儿寡母能够支撑得下来的?不说别的,一个恶管家就足够让海鹏婶吃不了兜着走了……
可这种事毕竟是人家的私事,两个人虽然贴心,却也不好多说什么。善桐又加了几针,便起身告辞回去,“回去还有大字要写,余下几针明日再过来绣。看着还来得及的。”
她为了祖母生日,特别预备了一副小绣佛像,从年前绣到现在,几个月了,如今才堪堪收尾,因此这几天都频繁到善喜家加针赶工。如今把进度赶上了,才敢说回去练字。善喜也深知内情,因此并不多留,人都没下炕,只抬声道,“回头打发你丫头,把碑帖送来,再取两碗酪,我亲手调的,比你们大厨房做的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