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门世家 (坐酌泠泠水)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坐酌泠泠水
- 入库:04.10
“有道理,有道理。”大家都十分赞同。
“况且,”樊郁又道,“咱们平日曰‘喝茶’,喝的就应该是茶,而不是香料。团茶的香料太重,本末倒置,失去了茶之真味。如同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之书,旨在言行更加智明,道德更加高尚。”
“可看看有些读书人,读着读着便成了禄蠹,一味追求高官厚?,痴迷于权势,迷失了读书的本心,也失去了为君分忧的初心,这与团茶何等相似?”
“妙哉妙哉,樊兄高见。”
“可见我辈读书人应该多喝散茶,才能不忘初心,不失真我。樊兄之言深得我心。”
“樊兄此番言论传出去,必如当头棒喝,唤醒一些迷失方向的读书人。”
大家纷纷附和,真心实意地盛赞樊郁之言。
樊郁微笑着拱拱手,并未作谦虚之言。
他刚才那番话,有在崇善寺与智能大师畅谈时得到的启示,也有回到京城去集香楼买茶具时与叶家二老爷叶鸿盛谈话时得到的一些感悟。
叶鸿盛虽是商贾,别的尚且不谈,但于茶叶一道却十分高明,说起茶来字字珠玑;而经他的手泡出来的茶,也是绝妙,竟与智能大师身边的小沙弥不相上下,这让樊郁甚是佩服。
等大家夸赞的话声渐落,他又道:“另外,谁说泡散茶不讲究的?”
“咦,莫不这还有讲究?不是沸水一冲就成?”有人问道。
樊郁摇头:“刚才我给大家泡茶,大家从窗内望去,那幅构图美不美?”
“太美了。”第一个说话的是大晋最有名的一个画家谈轩。
“妙极。”
樊郁道:“这可不是我随便布置的,而是茶席美学。”
“茶席美学?”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樊郁却不解释,继续道:“另外,茶要投多少,水温要多高,泡茶的手法如何,泡多久再斟出,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学问。多一分则苦涩,少一分则寡淡。想要把一杯茶泡好,可比团茶要难多了。我刚才泡的茶,比起智能大师身边的小师父净尘来差远了,跟集香楼的二东家比,也有一定距离。”
大家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这些都是你向崇善寺的小师父学的?”
樊郁点头:“更多的还是向集香楼的二东家学的。集香楼的叶老太爷跟智能大师是至交。他家的二老爷是个痴迷于制茶的妙人。我也是垂涎智能大师的茶具,听闻是集香楼所出,回京城后便去了一趟集香楼,正好那位叶二老爷在,跟他谈论一番,收获颇多。”
一听这话,谈轩就举起手上的茶盏,兴趣极浓地问道:“这茶具就是在集香楼买的?”
作为画家,观察事物要比别人更细致入微。
谈轩早就发现他手中的茶盏跟其他人的不一样。每一个茶盏都是梅花,但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只有花骨朵儿,但都是白瓷红花,与刚才的白雪红梅图相得益彰,实在是妙极。
一听这话,樊郁顿时来了精神,对谈轩道:“对,这些茶具都是一样一套,主题不同,连烧水的壶子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妙处。我当时一连买了十套回来。”
说到这里,他得意起来:“他们这些茶具有特制的,一样主题只有一套,独一无二;但也有量产的。他们还做定制。”
他指了指茶盏:“要是这上面的梅花出自谈兄之手,这套茶具传到后世,绝对是无价之宝……”
谈轩顿时抓耳挠腮起来,恨不得现在就去集香楼,看看那里的茶具,然后自己在陶瓷胚胎上作画,让对方烧制出来。
7017k
第一百三十六章 《茶经》
其他人也心痒不已,道:“明日上午巳正,咱们一起去集香楼吧。”
“好好好。”大家应和。
第二日,一行人便去了集香楼,看到楼上展示的一套套茶具,听叶二老爷讲茶席布置,回想昨日樊郁展示的场景,立刻大买特买,每个人都买了好几套。
见好友们都很满意今日一行,恨不得把茶楼里的茶具都买个遍,樊郁也十分高兴。
他问叶鸿盛:“鸿盛,你昨儿个说的那本书,找到了吗?拿来了吗?”
“拿来了拿来了。”叶鸿盛笑眯眯地拱手,“樊驸马您等在下一会儿,在下这就去给您拿。”
“快去快去。”
待叶鸿盛离开,谈轩等人好奇地问道:“什么书?值得你巴巴地追问?”
要知道叶鸿盛是商贾,应该没读过什么书。樊郁来此买茶具、茶叶还能理解;向一个商贾追着索要一本书,就很稀奇了。
“一本说茶的书。”樊郁道。
“说茶?谁写的?”众人越发好奇了。
大晋也有不少文人写过茶文茶诗。不过都是在跟朋友喝团茶的时候有感而发写的,借喝茶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所感。
不过樊郁自己就是个大才子,能入得了他眼的诗文并不多。可那些大家的诗作怎么会在集香楼东家的手上?莫不是那些大家喝了他家的茶,觉得好,便给叶鸿盛提诗一首?
樊郁任由众人发散思维,笑而不语,只道:“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前两日他来的时候,听叶鸿盛说起茶来头头是道,有很多精妙的见解。他问及这些高见出于何处,叶鸿盛说有些是他自己有感而发,有些是看了一本茶书上得来的。
樊郁就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叫叶鸿盛把这本书带到茶楼里来,他来逛茶楼的时候借来看看。
但他并没看过这本书,不知写得好不好,也不知是何人所著,不敢轻易跟众位好友推荐它。
不一会儿,叶鸿盛把书拿来了。
樊郁接过书,看书名——《茶经》;作者——陆羽。
他打小记忆力极好,众览群书,很确定自己从来没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这位作者。
而那书上的字虽写得苍劲有力,但说实话,也就一般水平,并不如何出众。
这本书第一眼给他的印象,就是“平平”二字。甚至他心里对此还隐隐不喜。
无他,一个毫无名气的人,连字都不怎么样,竟然还敢给自己的书取名《茶经》!
何谓“经”?经典之作也。
简直大言不惭,不知天高地厚。
他对这本书的兴趣顿时消散了一半。
不过当着众位好友的面索要这本书,翻都没翻开,他就忽然怫然而去,那就太不可理喻了。
他微皱着眉翻看起这本书来。
里面的字跟封面如出一辙,显然是一个人写的。
可看了几页,他慢慢凝神,目光逐渐专注,看到后面忍不住“咦”了一声。
或站在他身后,或坐在他身边,跟他一起看这书的人很明白他这一声“咦”是什么意思。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说实话,他们平时喝茶,但对于采茶、制茶并不了解,也没兴趣、也不屑了解。
就比如他们吃到碧绿的生脆爽甜的小青菜,如果还去了解它是如何从污泥里生长出来的,在生长过程中要浇几次肥,又如何被指甲里藏满脏污的老农采摘卖出,那岂不是倒胃口吗?
可在这本书上看到如何采茶,如何制茶,他们却觉得很可以,对于采茶、制茶的过程充满了兴趣。
原来小小一片茶叶,在采摘过程中就有这么多的讲究,更遑论制茶了。
接着这本书上又写道:“天育万物,比有至妙……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其隽永补所阙人。”
看到这一行字,谈轩连连叫道:“高见,高见。”
有人惭愧道:“看到此翁高论,才发现我等俗辈,平日喝茶皆是牛饮。”
大家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你看,这书上就说加了葱姜橘皮之物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可见这位老兄是咱同道中人啊。”
“是极是极。”
樊郁看完这本书,爱不释手,早已不记得自己最开始的那点不屑了,只觉心服口服。
身为一个老饕,必要追根溯源到原材料的来处。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爱茶人,却不知采茶需晴天,择茶需紫笋,喝茶只三碗。这个叫“陆羽”的人,才是真雅人。
“鸿盛兄,陆羽是何许人?”他问道。
“我一位亲戚。”叶鸿盛道,“不过她不欲出名,不爱见客。她曾说过一句话,知道鸡蛋好吃就多吃两个,不必特意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
众人一愣,旋即都“哈哈”大笑起来。
笑完直呼:“有趣有趣。”
“此言甚妙!”
“此乃高论也!”
樊郁不甘心,转了转眼珠子,打探道:“这本书,是你抄来的?”
“对。”叶鸿盛道。
他闺女的字,可不是随便一个臭男人所能评头论足的。
樊郁点头。这就能解释这本书的字为何平平了。
他又问:“此书智能大师拜读过否?”他怀疑这本书是智能大师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