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玉华前往紫宸殿请罪,皇帝看到她来,伸手止住她开口:“你不必求情,法不容情。”
  回宫后,玉华还要跪地请罪,皇帝叹了口气,扶她起来:“我知道事情和你没关系。”
  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只是玉华有时辗转难眠,当初表哥的官职是皇帝不顾反对执意给的;今天这话虽然也没错,但似乎自己徇私枉法似的。
  她甚至有点怀疑皇帝是不是故意设了这个圈套,旋即嗤笑自己:他乾坤在握,生杀予夺,尽在掌握,从来不屑于用这种手段。
  稍后外甥哲郡王卷进质亲王大案,皇帝震怒之余,不仅没有怪罪她,反而尽量从宽发落。
  他会为自己组织编修的《闲雅集》作序,也会积极支持自己编修《绣谱》《国朝列女传》,甚至会亲自指点自己撰写《女范》;却不会查看自己藏在匣子里的诗文,更不会过问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思绪。
  就像他自己说的,志在天下的帝王,没有时间和精力探寻一个女人的小小心意;所以自己不说,他就不知道。
  他要的是一个相夫教子、母仪天下的贤后,仅此而已。
  玉华在心底说服自己。
  皇帝继位后,一改此前的守成,坚持以攻为守。大军连战连捷,国外的可汗苏丹纷纷远遁,国内的土司们也先后束手,大军甚至攻克了开罗,设立了承政省。
  庆功酒宴上,皇帝慷慨高歌,太上皇亲自鼓瑟为儿子庆功,玉华也以琵琶伴奏。
  四周欢声雷动,俯首三呼万岁。
  玉华看着万人丛中的皇帝,突然觉得他离自己很远。
  越来越远。
  然而皇帝离她越来越近。他穿过人群,牵着玉华的手走到台阶前,得意洋洋的宣称自己平生三大快意事。
  第三件,十八岁纳皇后,结缡二十年来,夫和妻顺,恩爱不渝。
  排在前面的,是欣逢盛世,托身帝王家,得孝宗太上爱重,孝贤太后抚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而立之年绍承帝位,文治武功,开创煌煌帝业。
  能与此相提并论,够了。
  玉华忍不住坠下泪来。
  随着嫡四女嘉仪、嫡三子载垕的出生,皇帝招幸旁人的次数越来越多。
  皇帝即位的时候三十二岁,自己只比他小半岁。
  都不年轻了。
  前来坤宁宫请安的嫔妃队伍越来越长,嫔、四妃、贵妃也渐渐满员;其中有不少土司的女儿、外邦的公主。
  说没有失落是假的,但是毕竟自己有三个儿子,长子被立为太子,深得皇帝爱重;长兄杨慎为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旷世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总裁,其他的叔伯兄弟也仕途显达。
  何况皇帝对自己其实已经称得上情深似海:即便有别的嫔妃,皇帝仍然每晚回房安寝,偶尔甚至招自己去书房侍驾;移驾西苑、奉两宫南巡、避寒汤泉行宫、避暑承德山庄,尽管都有嫔妃随扈,但和他牵着手走在一起的,始终只有自己;跟他汇报后宫的情况,他也一摆手:“后宫的事,你做主便行了。”
  四海列国的珍奇宝物不间断地送进坤宁宫,皇帝还是会为她画眉、簪花,也会和她抚琴、下棋、散步、遛狗,只要他有时间,有心情。
  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
  除了没有太上皇和皇太后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其他的都很完美;哪怕为此背负“红颜祸水”的罪名,也甘之如饴。
  玉华一如既往的微笑着,关怀嫔妃和皇子宫女。
  前朝已经够忙了,后宫就不要让他操心了。
  战场上捷报频传的同时,是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化。从皇帝继位开始,吏治改革、宗室改革、机构改革、科举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承政省改革、改漕为海、废除匠籍、辽宁开发、汉昌开发,鼓励工商业发展,推广先进技术,建立协饷制度,设立股票交易市场,推行募兵制度,举行承德会盟,一个又一个的名词半懂不懂的名词传过来,一个又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东西被呈上来,前朝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皇帝仍然精神抖擞,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第447章 一笑中(下)
  隆庆十年,十六岁的皇太子加元服。在弘治末年以来太子地位已经大幅提升、几乎升无可升的背景下,皇帝反复琢磨,再次提升了儿子的政治待遇,除了要求王公重臣在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向皇太子行一拜三叩首的面君大礼,还命令天下避太子名讳。
  储君,距离“君”,不过半步之遥。
  隆庆十三年秋九月,皇太子大婚。
  太子妃王静姝是昌国公王绍雍的女儿,云梦大长公主和昌国公王烜的孙女。王绍雍曾经陪着皇帝读书,感情深厚,无奈英年早逝;皇帝很是感叹,玉华就把他的幼女接进宫养在身边,和太子称得上青梅竹马。
  太子向父母提出娶王氏,皇帝也就答应了。
  但是玉华并不赞成:当年孝圣皇后定过规矩:已经结姻的,三代以内不许再次联姻,以免妨碍子嗣。
  但是皇帝并不介意:这不过是防范外家罢了,自古以来亲上加亲的多了,没什么。
  他就是这样自信。
  长女安庆公主先嫁新建侯王承宗,不幸早亡;改嫁诚国公刘世延,他的母亲则是皇帝的亲姐姐嘉善长公主,这已经不是三代内再次联姻,而是律法明文禁止的“中表婚”。但是安庆公主亡夫之后痛不欲生,刘世延和公主青梅竹马,曾经有过情愫。为了女儿能早日走出阴霾,皇帝不惜践踏律法,违反祖制。
  已经有了陈例,何况牵扯到太上皇皇太后,云梦公主于自己还有引荐之恩,玉华没有说话了。
  安庆公主的第二次婚礼极为盛大,皇帝甚至提出将嫁妆提高到永安公主的十倍。
  永安公主是孝圣皇后的长女,下嫁英国公张懋。
  群臣当然出班谏言,建极以后制定了公主出嫁的标准,怎么能够轻易提高?再说,英国公两代忠良,诚国公虽然也有大功,但也着实不能越过了去。
  最后,玉华仿照当年长孙皇后进谏,皇帝这才收回了旨意。
  即便如此,皇帝仍然没有完全放弃——让玉华在内帑支取了二十万,给女儿添妆;而此前,即便永安公主等,添妆也不过十万。
  实在是父爱拳拳。
  等到新人前来拜见,皇帝转头看着玉华,笑道:“咱们也是老夫老妻了。”
  玉华笑道:“少年夫妻老来伴嘛。”
  皇帝笑得很是爽朗:“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十指紧扣,倒教跪在地上的太子和太子妃红了脸。
  太子大婚后就开始接触朝政,没多久就为犯罪的弟弟象亲王求情,遭到皇帝痛斥:“怎敢乱我法度!”
  太子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玉华不得不站出来为他申辩:“太子和象王是亲兄弟,兄弟情深,实在有不忍。”
  皇帝嗯了一声,语气明显舒缓了一些:“你不仅是他哥哥,还是大明的太子,怎么能因私废公?——你要施恩,将来你那两个同母弟弟,给个世袭永替就是了。”
  这是皇帝第一次提到有关两个嫡子的安排,太子当然一口答应,玉华也连忙拜谢。
  吃完饭,皇帝招太子单独说了会儿话,看到太子如释重负的走了;此后父子俩倒是协力同心,再没有传出什么新闻,满朝都道太子仁德,深得圣心。
  隆庆十五年冬,这年底,发生了华县大地震,死伤数十万。
  这么多年来,玉华第一次看到皇帝如此震惊悲愤的样子。
  在御书房站了一夜,皇帝去前朝安排救灾,同时颁布了罪己诏;玉华也在后宫忙乎:要裁减后宫用度,从自己开始,减膳、减俸、捐银,释放宫女,还做了水陆法会,超度亡灵。
  皇帝将她搂进怀里:“家有贤妻呐。”
  次年春,太上皇皇太后先后崩逝。
  皇帝至为痛悼,不顾年将半百,亲自徒步扶父母灵柩前往天寿山;玉华也陪着他。
  这是一段艰难而漫长的道路,两人相互搀扶着。
  直到山下,皇帝转过头看她:“玉华,一路有你,真好。”
  玉华把头靠在他的肩上:“真希望我们能一直牵着手走下去。”
  皇帝思念父母,玉华于是献策,将二老生前掉落的发丝绣成画,用表二老结发同心、白首不渝。
  果然皇帝大是高兴:“我妻知我。”
  灾区安定了,连边庭都安静了,国家从战争和灾难中走出来,一天天恢复生机。
  庆亲王载堂娶妻孙氏,搬到王府,父亲孙升官拜礼部尚书,其母杨文俪则是第一个女传胪——按照惯例,皇子年满十岁就该移居十王府,成婚之后迁居王府。但是皇帝钟爱三位嫡子,一直将他们留在宫里。庆亲王只比太子年幼两岁,和太子一起读书,一起养在祖父膝下,幼而聪明,长而魁伟,有胆略,善骑射,达政术。皇帝考教时政,应对称旨,深得宠爱;赏赐往往只比太子少一点,位居诸王之上——如果不是太上皇皇太后和玉华一再提醒,皇帝甚至不想区别对待——庆亲王,甚至用了年号中的一字作封号;嫡三子载垕自来养在帝后身边,皇帝对他更是宠爱有加,出生就封王,平时有求必应。载垕擅长文学,精通书法,皇帝不仅延请天下最著名的书法大家教习,赏赐了不少传世书帖,还时常和儿子探讨,甚至支持他汇编法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