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皇长子才四岁,更不着急了。
等两边吵得差不多了,汪舜华淡淡的把奏疏放到一边,开口:“祖制:国家建储,礼从长嫡,皇长子乃是嫔妃所生,依照祖制,不能立为太子。”
下面哗然:“皇后无子,如果不能立长子为太子,难道是要仿照宣宗废皇后?”
安国公于冕脸色骤变。
皇帝的脸色也变了。
李秉的语气很是不甘:“但是皇后无子。”
汪舜华道:“皇后今年才二十出头,正在茂龄,身子骨也很好,她曾经生育过,不是不能生,怎么就这么着急?”
于冕松了口气,皇帝也松了口气。
李秉却皱着眉:“听说圣上很少与皇后相见。”
汪舜华道:“是吗?”
皇帝连忙摆手:“哪有此事?前几天我们一起到天津,昨儿我还了见;我此前每月回宫,都要见皇后;她也时常到东宫来瞧我。何况如今我在乾清宫,她在坤宁宫,这才几步路。你们去哪里听到这些胡话?”
这倒也不是胡话,永宁长公主临行前,把女儿出云交给了皇后;后来永安长公主、永康长公主离京前,也把孩子留在北京。只要没进学,就留在坤宁宫。
这是汪舜华的命令,也是皇帝的旨意。毕竟是亲外甥,养在皇后身边,才能彰显朝廷的重视。
皇帝不待见皇后,但是只要回宫,都要去看外甥外甥女。
是不是胡话你自己心里清楚。
毕竟,皇帝从没在坤宁宫过夜,看了孩子们就走。
群臣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和皇帝论争,汪舜华开口:“后宫现在皇后管着,我都没多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窥伺宫闱,这话很严重,李秉等人低着头,不敢大声喘气。
章纶开口:“非臣等冒犯圣明。只是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董氏诞育皇子,理应晋封,只是贵妃地位尊贵,不可轻许。董氏所生,乃是皇上第三子,却位居贵妃;则贤嫔诞育长子,乃可承宗庙之人,怎能反而居于董氏之下?如此以伦理论之则不顺,用人心来度之则不安,流传到天下万世则名不正。请圣上避嫌疑、分主次,册立长子为东宫储君,以定天下的根本。”
皇帝实在想不通,自己只想册封一个贵妃,怎么就遭到这样的攻击。
汪舜华这才开口:“行了,这件事就先别说了。历朝先帝都是嫡子,皇后还年轻,我和皇帝都希望她能诞育下代仁君,这也是先帝临终前的嘱托。”
群臣这才转移了话题。
皇帝感激的看着母亲,她已经开始和群臣商量起政务。
不管怎样,他得承认,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等到群臣退了,皇帝这才给母亲赔了不是:“今儿给母后添麻烦了。”
汪舜华道:“自家母子,说这些做什么;何况,这算什么麻烦,过两年才是真麻烦。”
皇帝没听懂。
汪舜华道:“之前你想册立董氏为贵妃,我跟你说过,她还没有孩子。”
皇帝称是。
汪舜华道:“我也跟你说过,如果她能册封贵妃,那么那些生下儿子的,只封贵妃,都不够了。”
皇帝没说话。
汪舜华道:“她如果确实不能生,倒也罢了,不过是个宠妃而已;偏偏她年轻,能生,这就是个问题了。她不是嫡后,而且你已经有了长子。如果没有孩子就册封了贵妃,现在她生下了皇子,你该拿什么来犒赏她?——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问题是,她的儿子不是长子,长子的母亲被你视若无睹。母爱则子抱,母不爱者,这个太子位能坐得稳吗?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储位不稳,人心能安吗?”
皇帝愣住了:“我没想那么多。”
汪舜华收敛了笑容:“你不是没想那么多,只是不愿意去想;但你是皇帝,凡事不能由着性子。你宠爱什么人不宠爱什么人,母后和朝臣都管不到,但是皇后太子,不仅是你个人的事,也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既然是国事,就要依着规矩来,否则这个后果谁都担当不起。你爷爷不是个好榜样,你不要学他。”
皇帝静默了很久,才道:“那董氏,就册封为妃罢。”
汪舜华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已经允诺册封为贵妃,怎么可能更改。没得被群臣议论你这个皇帝真的不能自主。”
皇帝愕然:“但是群臣不答应。”
汪舜华道:“这有什么难的?”
五月初三日,正式册封贤嫔杜氏、贵人董氏为贵妃,贵人贾氏为淑妃,贵人郭氏为惠嫔、贵人陈氏为恭嫔、贵人孙氏为德嫔,宫人陈氏为选侍。
这回没有人缺礼,董贵妃在宫里接了旨,带着嫔妃们到坤宁宫谢恩;随后跟着皇后到清宁宫谢恩。
汪舜华看着这些女人,一个个风姿绰约,美貌过人。
她叹了口气,自己也算不幸中的万幸,遇到了景帝。
吩咐了几句,无非是恪守宫规,尊重皇后,抚养子女之类的;然后挥手:“今儿是你们的好日子,早点回宫等候传诏吧。”
出人意料的是,皇帝当天没有去妃嫔宫里,也没有回乾清宫。
他去了坤宁宫。
坐在龙辇上,他想到那天给母亲赔笑:“臣不知道这些人怎么突然提到了这事,更不知道只是想册封一个贵妃,居然下面有这么大的反应。”
汪舜华似乎云淡风轻,但他听出来母亲的不满:“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贵妃,没有谁会感兴趣;但是你忘了,皇后无子,偏偏得宠的贵妃有子,这样的例子前面有一个;况且,贵妃生的不是长子,将来什么局面,谁都说不清楚,也就不要怪宗室大臣担忧。”
皇帝愕然:“我没想过这些。”
汪舜华道:“你不去想,别人就会替你想。你等着瞧吧,过两年皇长子该出阁读书了,那才是真热闹了。”
皇帝没有说话。
汪舜华看着他:“你年龄不小了,不能老在外头厮混,要一步步学着料理政务。治国必先齐家,你先把自己的事,宫里的事管好,然后把宗族的事管好,再说亲政。储位不能空悬太久,有些事能拖一时,拖不了太久。这样吧,你也别只看奏疏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只是时移世易,有的说法做法,确实不符合当下了;前些年宗室和朝纲改了不少,只是关乎皇室的,因为一时用不着,所以没有动。你就主持进行修正吧。”
皇帝一呆:“母后,祖宗家法,不能轻动。”
汪舜华道:“是不能轻动,但有时侯不能不动。比如今天说到的立储,按照当年太祖的规定,国家建储,礼从长嫡。但是现在,你没有嫡子,怎么办?是废了皇后立杜氏为皇后,还是把皇位让给你弟弟?”
皇帝怔了很久:“皇后还年轻。”
汪舜华看着他:“皇后是还年轻,但她不可能自授花粉。你不留宿坤宁宫,她能生出太子?——何况,也别说你,你父皇,也不是嫡子,怎么,难道他的皇位得来的就不正当?再往前,隐皇帝原本也不是嫡子,为了立他做太子,废了贤德的胡皇后,另立孙贵妃,结果扶立了个什么东西!这种事,以后难说没有,为了杜绝这种局面,我看还是把规矩立起来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立了法,而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沦为一纸空文,那么朝廷的威信何在?”
皇帝低了头:“愿意听母后吩咐。”
汪舜华道:“要点有三,一是皇帝的孩子都是皇后的孩子,因此,不能以皇后无子废后;二是国家建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三是若嫔妃之子为太子承袭大统,嫡母生母皆可尊为皇太后,百年之后,以嫡母配享太庙。”
第353章 帝后(上)
皇帝沉默了很久,答应了。
这几天,皇帝在御书房总是想起母亲的话,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突然要让他来主持修撰这样一部法典。
是不是他真的太过分了,已经让母后和朝臣感到如此的不安了?
皇帝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忤逆不孝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混蛋。
思前想后,皇帝来到了坤宁宫。
四月的坤宁宫,繁花似锦,依稀和皇帝记忆中的坤宁宫重合了;然而却又有不同。
皇帝最初的记忆就是在坤宁宫。那时候这里总是花团锦簇,人声鼎沸。慈爱的父亲,温柔的母亲,还有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是那么和睦。
但是父亲崩逝以后,一切就都变了,母后不再和他们说说笑笑,她似乎永远有忙不完的事,脸色也永远那么严肃甚至凝重。
姐妹长大了,相继发嫁,如今更远赴边疆。
弟弟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
而今的坤宁宫,纵然花团锦簇,也透着寂寞。
二十年,物是人非事事休。
听到皇帝来了,锦鸾愣了一下,赶紧接驾。
其实这几天基本上都能和皇帝照面,但那是在人前。
皇帝淡淡的挥手:“起来吧,朕过来瞧瞧你们。”
看锦鸾老实站着:“坐吧。”
皇帝皇后坐着,看着下面的几个半大孩子:一诺不算,其他几个都是皇帝的亲外甥。建极十一年,永安长公主下嫁英国公张懋,先后生下二子一女:晚舟、张钦、张铭,张钦七岁,已经到宗学进学;晚舟今年九岁,张铭四岁,都养在皇后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