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烧蜂窝煤还要有专门的炉子,这也不难,汪舜华见过,很快工匠就做好了。拿来实验,确实干净方便,价钱还低了不少。
汪舜华很高兴,这是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于是她拍板,让人去各大煤行买煤渣——是远远不够的,但北京靠着山西,山西有的是煤,那就去那里买。因为朝廷对矿山很看重,她对挖煤也没什么研究,于是和马昂商量,想独家购买山西几大国有煤矿的煤渣。
马昂就不相信还有这样的好事!真的,他不是书呆子,对百姓日常很了解,煤渣,那是连厨房大婶都不屑于用的,扔大马路上都没人要,皇太后居然要买,立刻就答应了。
汪舜华只负责确定方向,具体的肯定有内官直接去户部商量。
很快内官李旭就奉命去找马昂商讨细节。
马昂知道汪太后最近有动作,觉得太后有不务正业的潜质,于是大开口,说每年可以给五十万斤。
在他的心目中,这是很大的数量,李旭跟在太后身边伺候多年,脑子灵敏,又知道了关窍,觉得不够,于是提出至少十倍。
马昂觉得汪太后教出来的人,跟她一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不过送上门来的买卖,不做白不做,太后亏了钱,以后也少打这些歪主意;而且如果太后沉溺于此,是不是可以早点还政?于是马昂乐呵呵的同意每年至少五百万斤,二千两银子;当然上不封顶。
后代煤炭正常时吨煤一千元出头,这里一吨接近一两银子,考虑到银子的购买力,其实差不多。
事情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户部上下都兴高采烈:尚书能从太后嘴里挖食,真了不起!
煤矿主们同样一片欢腾:没想到啊,居然有挣太后钱的时候!
因为是公司经营,算是市场行为。不止山西,山东等地的矿主也找上门来,愿意低价出售煤渣。李旭很爽快的答应了。
因为连年开采,大家矿里都有不少煤渣,马上组织工人装车,给李旭送过去,就怕汪太后回过神来反悔。
汪舜华没时间也没精力反悔,这件事被全权交给李旭。
第257章 太皇太后千秋(四)
煤炭生产是一件辛苦活,不过李旭没有埋怨。他已经听汪太后详细分析过,蜂窝煤取代块煤,首先降低了生产成本,能够让更多人用得起煤,免受饥寒之苦;其次,它燃烧转化率更高,不仅可以大量为社会节约资源,还可以吸收大量百姓就业,改善生活;第三,可以有效减少滥砍滥伐,维护生态平衡——其实最后一个听不懂,但是太后说这东西好,它就一定好!
第一批蜂窝煤很快就做出来了,首先满足宫里生产生活的需求。食堂大婶,锅炉房大叔,乃至铁匠们都很满意,夸赞不绝;李旭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奇怪的小东西有这样的效用?
汪舜华解释:“煤这个东西其实不好伺候。点燃的时候,要拿木头或木炭去引燃;燃烧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否则一旦变冷,就可能熄火了;添加时不能太多,少了空气,也会熄灭;但如果燃烧不充分,剩下的煤就浪费了。所以烧煤块或煤球,其实很奢侈。现在在煤上打孔,让它有充分的空间和空气进行亲密接触,自然燃烧更旺盛,利用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李旭听的半懂不懂,但觉得太后真是英明。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比如松散不容易成型,这个就要加黏土,或者黄泥;引燃不容易,也不难解决,木匠那里有的是锯末,再上就容易多了。
随着山西煤渣的源源流入,煤炭公司真的忙起来。
因为走的高端路线,汪太后还连同炉子赐给宗室重臣,一时用蜂窝煤成了京城的风尚,自然不愁销路。
于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东西不仅没有煤灰,而且火头也足,更重要的是,价钱便宜,不到块煤的一半!
没有任何意外,大家都抢着要;商户的小订单根本不好意思往前凑,全是煤行的大单子——李旭也不打算做零售,这样正好。
蜂窝煤这种东西,外形简单,配方也简单,仿制很容易。只是京城的煤渣有限,山西、山东省的煤渣很多运到了仁和煤炭公司,但总还有剩的,尤其一些小煤窑,因此很快就流行开来,包括距离北京并不近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集中在产煤地和大城市。蚊子再小也是肉,自己能砍柴,还要花钱去买煤,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马昂因此挨了不少口水,说他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宝贝当废品,白白便宜了太后。
马昂嘴角直抽抽:我他妈知道煤渣能这么用?你们有谁知道煤渣能这样用的?
不过说了两句就过去了,挨了这么多年骂,他也习惯了。
倒是汪舜华知道蜂窝煤流行,很高兴,觉得应该露一手。想到当年刚进王府,学着穿越小说女主征服男主的套路,准备做点可口的饭菜。结果刚进厨房就被烟火呛了出来,虽然有烧火的,有切菜的,还有打水的,但她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过这种灶,很不习惯,于是铩羽而归,再也不敢逞能。
现在蜂窝煤有了,塔吉锅也送过来了——以前经常加班,外头的饭菜不是不好吃,只是总担心地沟油什么的,所以只要有时间,还是尽量自己做;只是工作太累,回家就想葛优躺,高压锅倒是好,就是总要等很久,总算逛论坛的时候发现了这种神器。
塔吉锅也叫微压力锅,高盖帽是它的明显特点。最早的塔吉锅都是陶土锅,因为透气不透水,加上三角圆锥的造型使得蒸气循环上升,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丧失。烹调过程中只需少水,水汽均匀地滴落在食材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由于使用方便,被很多懒人用来“一锅熟”而风靡全球。
——之前已经做出了高压锅,只是这年头技术还不成熟,汪舜华很担心做饭不成反炸锅,丢脸不说,万一伤到了孩子们,可不是开玩笑的。
如今——没什么说的,动手!
料都是备好的,只用了一刻钟,汪舜华就做出了一锅丰盛的晚膳,揭开锅盖的那一瞬,她几乎流泪:就是这样的配方,就是这样的味道!
只是有点遗憾,辣椒玉米土豆西红柿杏鲍菇小龙虾等等都没有!
孩子们是第一次吃到汪舜华亲手做的饭,虽然味道不怎么样,虽然母后也不过就是把人家切好的东西放进锅里,加点油,放上调料,盖上锅盖,就在一旁监工,但还是欢呼雀跃。
太皇太后很心疼的说:“你公务已经很忙了,这些事就让下面的人去做,别太辛苦。”
汪舜华觉得眼睛里有什么东西流出来——可能是被烫的。
只是皇帝扑闪着眼睛:“母后做的菜真好吃,真想每天都能吃到。”
汪舜华笑道:“你爱吃就让宫人每天给你做。”
皇帝似乎鼓起了勇气:“臣就爱吃母后做的菜,母后做的是最好吃的。”
汪舜华哈哈一笑,忽略了皇帝恳切的目光:“这孩子,嘴这么甜,真会哄人开心,将来不知道要迷倒多少人。”
她摸了摸儿子的头:“等以后你媳妇进门了,就不会对我说这话了。”
太皇太后笑道:“真敢娶了媳妇忘了娘,就该打。”
皇帝声音渐渐低下来:“没有,我不会……”
这顿饭,风生水起,太皇太后用得极是高兴,看着时候不早,起驾还宫,出来便是各地的曲艺节目。京剧、越剧、评剧还没产生,但是黄梅戏历史悠久,此外秦腔、湘剧、川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都各具特色,尤其清音阁正在表演永安长公主的《平阳公主》,太皇太后看得兴致勃勃,一边夸赞:“我孙女真出息。”
不过在一众寿礼中间,太皇太后偏偏看上了一只船的模型,拿起来看了,道:“这船,跟往常看到的不大一样。”
太皇太后是镇江人,长期生活在江南,曾经亲眼见到过郑和宝船。
确实不一样,这船是以飞剪船为原型制造的。
当年开放海禁,尤其次年大量粮食通过海运北上,造船技术就成了关键。汪舜华亲自审阅了丁富呈上来的图纸,主要还是采用郑和宝船的设计。底尖上阔、船头昂船尾高;桅帆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马上想起了当年看穿越小说,曾经昙花一现的飞剪船,虽然很快被蒸汽轮船取代,但堪称帆船时代的巅峰。
毕竟不是造船专家,并不完全确定船只的构造,只知道船端尖锐突出、身型瘦长,软帆,也不知道这玩意能不能全用木质构造。不过这种船在清末影视剧经常出现,甚至历史课本上都有,大致的草图还是能画的,于是汪舜华把图纸交给了管理龙江造船厂的龙江侯丁富,让他试试看。
丁富的曾祖丁德兴跟随太祖起兵,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围困平江时去世,赠都指挥使,后追封济国公,列于功臣庙。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丁忠为龙江卫指挥使,次子丁浩、幼子丁昶,为他守墓。丁忠没有后代,朝廷也就免除了爵位。直到建极改元绍封功臣,丁富作为丁浩的孙子承袭龙江侯,被派去管理龙江造船厂。江渊虽然把造船厂划拉到工部,但是因为缺官,实际管理还是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