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宣宗两任皇后生了三个嫡女,次女永清公主夭折,长女顺德公主虽已去世,驸马石璟还在;三女常德公主驸马的薛桓也还活着。
总结起来,现在的驸马一共八位:太祖宝庆公主驸马赵辉,太宗咸宁公主驸马西宁侯宋瑛、常宁公主驸马西平侯沐昕,仁宗嘉兴公主驸马井源、庆都公主驸马焦敬、真定公主驸马王谊,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璟、常德公主驸马薛桓。其中赵辉是孝陵岁时祭祀官,常年在南京。
夫妻俩都还活着的,也就真定大长公主夫妇和常德长公主夫妇。
能够做驸马的,相貌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尤其除了宋瑛和沐昕是勋贵,其他人都是普通人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颜值都很能打;只是富贵太久,人到中年,身体发福也是免不了的。
汪舜华有点感慨。金枝玉叶虽说娇贵,但在这个时代,未必过得有多舒心。
既然是新媳妇,面前又都是长辈,平辈的石璟、薛桓都是嫡后所出,深得父皇宠爱,尤其薛桓的妻子是太后的亲闺女,天子的亲妹妹,郕王尚且要敬让三分,所以汪舜华只是老老实实跟在郕王后面行礼,静静听他们说话,并不敢发言。
此外,就是吴太妃的家眷上门。吴太妃是汉王侍女出身,自然出身不会太高。她是江苏丹徒人,父亲彦名,兄弟三人,他居其次,原配神氏生四子四女,子吴行、吴忠、吴安、吴荣,吴行、吴忠早逝;姊妹中,吴太妃居次,长女妙香,三女妙音,幼女妙清。神氏去世后,继娶陈氏、施氏,皆无出。有四个孙子:吴玉、吴英、吴斌、吴通,两个孙女妙寿、妙全。彦名的弟弟早逝,也留下两个儿子:吴信、吴澄,还有三个孙子:吴诚、吴守真、吴海。
当然不可能一口气全上门,吴彦名早在宣德三年就已经去世,吴行、吴忠也已经去世,于是吴安带着成年的弟子上门,施氏带着媳妇们就在后殿陪汪舜华说话。看着比媳妇大不了多少的施氏,汪舜华不由得在心里感慨,果真是活得久才是本事,神氏那么辛苦的生养了四儿四女,结果怎么样?自己前脚一蹬,新人后脚就进门!老公被人睡了,儿女管人家叫娘,以后郕王做了皇帝,吴家纵使泼天的富贵,还不是便宜了后来人!
所以《蜗居》里宋太太的那句话说的就是好:做女人就得对自己好点。得吃好、喝好、玩好。一旦不小心出了意外,别的女人就能花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还打咱心疼的娃。
她握了握拳头,要是这样平平淡淡下去倒也罢了,她乐的睁只眼闭只眼,但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绝对要咬着牙活下去给孩子遮风挡雨,绝不能交给不靠谱的后娘甚至夺门复辟的大伯!
又想,能给宣宗皇帝生孩子的果然都不是寻常人。他老人家说是专宠孙皇后,其实后妃数量一点不比别人少,不仅经常问朝鲜要美女,还有位著名的郭爱;八卦里还说他偶尔看中一个小萝莉,赏了人家很多金银珠宝,还叮嘱人家要什么跟我说,结果不久他就挂了,小姑娘总算逃过一劫;还有个姑娘倒是当场就被处置了,结果他老人家又不接人家入宫,只能一直待在宫外,不敢嫁人,可惜没有一男半女,否则闹不好就是明朝版的《还珠格格》了,这一想,郕王母子不就是现成的吗?如果不是吴太妃生了个儿子,宣宗未必多看她一眼。
皇帝都是渣!
不过宣宗后宫无数,却只有三个女人给他生了孩子:原配胡善祥、真爱孙皇后和吴贤妃。这三个女人的家族基因都很强大,胡善祥的老爹胡荣据说就很能生;孙太后的老爹孙忠更是堪称种马,吴贤妃家……她妈的基因很强大吧。
汪舜华不知道是宣宗皇帝的生育能力不够,需要女人的强大才能压制;还是后宫腌臜事太多,互相牵扯都没生下来,毕竟宫斗戏看太多了。
郕王不知道老婆肚子里这些弯弯绕。他跟外公一家虽然有来往,但实在有限,十王府戒备森严,仅次于紫禁城,除了特殊时候,很少会开门接客,毕竟要避嫌疑。这会儿一见,看他们一家不能说衣衫褴褛,也实在寒酸;觉得外公一大家子很不容易。想到先帝对皇兄那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孙家同样爱屋及乌;对自己却几乎不闻不问,母亲更是被扔在宫外,连正式的名分都没有,更别说推恩家族,心里有些酸涩,于是打发陈符去账房里支了一百两银子,又取了些布帛罗纱之类的。
吴安等人赶紧磕头。郕王慌忙招呼他们起来,这要是在民间,该是外甥见舅舅,可是如今,是君臣有别。
送走了这一大波人,两口子的日子就真的清净下来。虽然在宫外,但是各方面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除了吴家和驸马家属,此外孙太后的家属也偶尔走动,其他朝中公侯大臣是绝不可能登门拜访的,汪家和周家女眷倒是来过几次,看她过得不错,都放下心来。
当然,王府的属官也要见一见。按照规制,左右长史各一员、典簿一员,下面还有审理、典膳、奉祠、典宝、良医、工正、纪善、良医、典仪、伴读、教授、引礼舍人二到三人不等,各仓库大使各一员,当然这些都是就国以后王府的配置,现在有,但是不全,总共加起来也有二十多号人。长史府还好,左长史仪铭、右长史杨翥;下面还有审理俞纲,伴读章文、俞山,良医陆子才、欣克敬等人。除了仪铭和杨翥,其他人都只是匆忙见了一面。只是汪舜华看到满头银发、举止费力的杨翥,还是受到了惊吓。
仪铭父亲仪智,字居真,高密人。洪武末年,以耆儒授高密训导,不久改任莘县教谕,继升任高邮知州。太宗即位后,改任湖广宝庆知府。当地土人彪悍,经常滋事,却独畏仪智。后奉召为右通政兼右中允。不久,又升为湖广右布政使,后拜为礼部左侍郎。后以老成正大,辅导皇太孙。致仕卒,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
仪铭是仪智的幼子。宣宗即位,以侍郎戴纶推荐,授行在礼科给事中。九年秩满,改修撰。正统三年预修宣庙《实录》成,迁侍讲。
七十七岁的右长史杨翥同样来历不算正道。杨翥字仲举,苏州府吴县人,少孤,随兄戍武昌,授徒自给。当时杨士奇寒微,流寄窘乏,杨翥于是辞职让他,而自己到别的地方去教书。杨士奇因此认为他贤德,等到富贵了,荐举杨翥经明行修,也就是夸他经学博洽,德行美善。宣德时,授翰林检讨,历修撰。正统五年,诏为郕王右长史。
俞纲字宗立,上元人。因为书法出众,由诸生缮写实录,试中书舍人。
第15章 郕王
当然,日子是不是真的不错,只有汪舜华自己心里清楚。
宾客们三三两两的走了,属于夫妻俩的时间也就多了,自然……狐狸尾巴也就露出来了。
其实平时也不是没有事,郕王休完婚假,就要去上课,当然课程并不很紧,翰林院的老师并不怎么催着他,因此每天卯时上课,未时初就能散学;汪舜华更是闲到发慌,平时也没多少亲戚往来,除了去看看公主们,就是初一十五进宫给太后太妃皇后磕头,其他时候就老实在郕王府猫着。
以前不是没有宅在家,也不是没有闲暇,但是休闲的方式很多,现在,简直能让人长毛。
汪舜华有点抓狂,难道就要这样一辈子吗?
好在,她注定是个劳碌命。
那天闲着没事,郕王就说要不下棋吧。
汪舜华苦着脸,我不会。
她这话说的不算错,汪家本就是武宦之家,对文化教育并不重视,何况是个女孩子,亲妈又没了。虽然说指望着联姻帮衬家里,到底舍不得花重金请先生教才艺,最多买两本女德教她好好学习,再跟着祖母料理家务罢了。
何况她最多大致了解原主原来的生活,什么记忆,一概没有;偏偏上辈子也是苦出身、劳碌命,更不会学这些了。
郕王有点失望,那你会弹琴吗?
汪舜华摇头。
郕王的失望已经掩不住了,那你会什么?
报告报表调研开会算吗?
汪舜华苦着脸,我就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郕王怔了一下,笑道,是吗?
汪舜华噘着嘴,琴棋书画不会,洗衣做饭嫌累,所以……我就是个废人。
反正都这样吧,您爱咋的咋的。
郕王笑,也别这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他看着汪舜华,我听说你喜欢读诗?
???!!!
估计是钱皇后跟他介绍那天面试的情况,随口安慰他你媳妇会识字、能念书,他就记下了。
只好低着头,跟着家人出去上香的时候,偶尔听到有士子在念,觉得很有风骨,所以记下来了,也不全。殿下取笑了。
郕王却很惊喜,你只是上香的间隙听到人家吟诵,就能记下来,可见是聪明的人。这样吧,我来教你。
汪舜华很是惊喜:居然是皇帝亲自上课,这机会,太难得了!——以前教授上课都很难得好吗?虽然历史上的代宗不是以博学出名的,但毕竟名师出高徒,都是名儒教出来的,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赶紧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