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这时高谷亦请致仕,景帝慰留,仍原宥陈循等而不问其罪。王文本来为高谷引荐,自从入阁后,却与陈循党比。高谷持正不阿,多次为陈循、王文所排挤。由此阁臣之间益不相协。
汪舜华听说了这件事,简直有点目瞪口呆:因为儿子没考中就跑去弹劾考官,这嘴脸也太难看了吧?要知道几十年后,除非杨慎那样的天才级别,其他高官子弟考中进士都是要被骂死的;现在不说这个,仅仅因为你儿子没考上就认为考官徇私,那么考上了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现在她没心情管这事,景帝也只是压着火而已。
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奏京畿及山东自七月大雨起,至于八月诸河水溢,虽高阜亦有丈余,堤岸冲决,民田庐渰没,商舟船漂溺者无算。幸新造水门一带堤堰无患,其冲决不甚害者,臣已率有司督工修理。
景帝批复了他的申请,要求尽快完工;随即得到消息:应天并直隶太平等七府州蝗;独石等处又奏报胡骑约有千余近我边境;随后又报九月初九日,太阳无光,色红如血,薄莫太阴色,亦红近者;阴霾连日不散,此殆囹圄冤滞,未雪之所致也。景帝遂下诏:上天垂象,实由朝廷政多乖失,朕已深自修省,屡敕法司平反诸狱,其犹有逮问未完者,法司其速断遣之。
真不是什么好兆头。
好在好事情还是有的,经过前后五年的编纂,《续资治通鉴纲目》终于完成。该书为续接朱熹《通鉴纲目》而纂,共23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120年),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23年),共计208年的史事。
既然选择了宋元史事,又暗存了讥讽太上皇的心思,这部《续通鉴纲目》的立意和主题就相当鲜明:诛乱讨逆,内夏外夷,扶天理、遏人欲,正名分、植纲常;当然,也继承了《春秋》义理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旗帜鲜明的提出君死社稷思想。苟且偷生的北宋徽、钦二帝,南宋恭帝赵顯、西夏之主睍,自然要受到严厉的谴责。
这种观念在土木堡之后的明朝大行其道,深入人心,然而在太上皇看来,不啻于当众打脸。因此,在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的大典上,景帝是乐得眉开眼笑,太上皇则全程冷着脸。
于谦朗诵着由商辂起草的序言:
伏以经以载道,阐万世之文明;史以辅经,昭累朝之鉴戒。东鲁至圣删述于前,考亭大儒祖述于后。此《春秋》为经中之史,而《纲目》实史中之经。嗣是以来,诸家并作,著宋史者讫无定论,撰元书者罔有折衷。或杂于辽金而昧正统之归,或成于草率而失繁简之制,或善善恶恶之靡实,或是是非非之弗公。况其前后牴牾,予夺乖张,众说纷纭,卒未有能会於一者,是诚有待於今日也。
天启皇明,诞膺景运,我太宗文皇帝崇儒重道,稽古右文,既表章乎经书,独未遑于史鉴。恭惟皇帝陛下睿智聪明,圣神文武,重华协帝,于昭丕吁之诚,五福锡民,建用惟皇之极,咨询治道,日御经筵讲。经史垂训虽殊,道并行而不悖;《纲目》传旧而作,词愈约而益精。爰因书法同异之疑,尝有儒臣校讐之命,锓之文梓,赐诸廷臣,嘉惠及于万年,文命敷于四海,乃者载发九重之诏,俾续二代之编,迹宋元之盛衰,法儒先之衮钺。大开两局,笔札给自尚方,务备一家,史官公于遴选。搜罗剔抉,存其信而传其疑,论讨研磨,详其大而略其细。
惟赵宋自建隆之创业,积而为庆历之升平,迨熙丰之纷更,驯以致靖康之祸乱,比偏安于江左,竟讫箓于海南。其中命令之施,纪纲之布,国体安危之系,民生休戚之关,大书特书,咸据往牒,正例变例,悉本成规。彼契丹出自鲜卑,女真起于渤海,皆以桀黠之虏,割据于邻壤,亦为采摭其事,附见于当日。
若胡元之主中华,尤世运之丁极否,冠履倒置,天地晦冥,三纲既沦,九法亦斁。第已成混一之势,矧复延七八之传,故不得已大书其年,亦未尝无外夷之意。末纪天兵之征讨,实彰帝业之辉煌,汛扫腥膻之风,复还礼乐之俗,谟迈三年鬼方之伐,威加六月猎猊之师,此我太祖高皇帝再辟乾坤,肇修人纪,巍巍功德,高五帝而冠百王者也。
臣等才不足以达经权之宜,学不足以尽古今之变,仰承隆命,愧乏良史之三长,俯竭微劳,已见星霜之再易。总以四百余年之事,萃成二十七卷之书,上彻经帏,少尘睿览。伏望正大纲,举万目,隆世道于亨嘉,兴教化,淑人心,保鸿图于悠久。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
妈的太过分了吧,就提了个太祖太宗,连宣宗和我都省了,就你能是吧?你怎么不上天!
听着景帝亲笔撰写的序言,他的脸色不能更黑了:
朕惟天地纲常之道载诸经,古今治乱之迹备诸史。自昔帝王以人文化成天下,未始不资于经史焉!我太宗文皇帝表章五经四书,辑成大全,纲常之道,粲然复明,后有作者不可尚已。
朕祗承丕绪,潜心经训,服膺有年,间阅历代史书,舛杂浩繁,不可殚纪。惟宋儒朱子因司马氏《资治通鉴》著为纲目,权度精切,笔削谨严,自周威烈王至于五季治乱之迹,了然如视诸掌,盖深有得于孔子春秋之心法者也。展玩之余,因命儒臣重加校订,锓梓颁行。
顾宋元二代之史,迄无定本,虽有长编、续编之作,然采择不精,是非颇谬,概以朱子书法未能尽合。乃申敕儒臣,发秘阁之载籍,参国史之本文,一遵朱子凡例,编纂二史,俾上接《通鉴纲目》,共为一书,始于宋建隆庚申,终于元至正丁未,凡四百有八年,总二十有七卷,名曰《续资治通鉴纲目》。
而凡诛乱讨逆,内夏外夷,扶天理而遏人欲,正名分以植纲常,亦庶几得朱子之意,而可羽翼乎圣经,仍命梓行,嘉惠天下。
于戏!人不考古,无以证今,观是编者足以鉴前代之是非,知后来之得失,而因以劝于为善、惩于为恶,正道由是而明,风俗以之而厚,所谓以人文化成天下者有不在兹乎?因述其概,冠于篇端,以垂示无穷焉。
第91章 故人
景帝回宫,很高兴的和汪舜华说到了朝上的事,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汪舜华禁不住想到太上皇吃瘪的样子,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续资治通鉴纲目》在朝野引发广泛关注,因为景帝下旨,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命经厂刻印,颁行天下;同时下旨将御制续文全文刊载在邸报上,让军民百姓都能体会他的意思。
自然,朝野上下、京城内外都在热切的议论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既然是史书,肯定历史事件和脉络大家都是知道的,只是如何记述的问题。
与外头热切的氛围截然相反,南宫的气氛降至了冰点。
当然,有这样举世瞩目的事件,其他很多事情似乎可以忽略,比如京城禁军将领的调换,皇宫防务的陡然加强等等。
当然另外有件事是不能忽略的:
锦衣卫镇抚司衙门理刑门达弹劾都指挥使袁彬强抢民女,纵容岳父父亲招摇撞骗,诈人钱财罪名。
比历史上早了七年,是偶然,还是天意,没有人知道。
只是现在的门达,还没有那么嚣张,敢把袁彬抓人严刑逼供。
门达,丰润人。袭父职为锦衣卫百户。性机警沉鸷。正统末,进千户,理镇抚司刑;后来,迁指挥佥事,因故解职。景泰七年复故官,佐理卫事兼镇抚理刑。历史上,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指挥同知。旋进指挥使,专任理刑。当时他的下属逯杲深受宠幸,连着办了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外戚会昌侯孙继宗兄弟并侵官田案,文武官吏、富家高门纷纷依附,亲藩郡王亦然。于是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他甚至诬陷宁府弋阳王奠壏母子乱伦,即便查明真相,还是坚持,英宗竟赐奠壏母子死。后来指挥使李斌谋反一案,死者二十八人。
逯杲是由石亨、曹吉祥推荐的,他竟攻讦亨致死,又奏吉祥及其侄子曹钦阴事,导致吉祥、钦大恨。后来曹钦反,斩杀逯杲,门达这才有了出头之日。他继承和发扬了逯杲的作风,党同伐异,大肆罗织罪名,以至于含冤下狱者不计其数,造成狱舍紧张。大臣们被门达搅得日夜惴惴不宁,纷纷向他行贿,以求自保。只有袁彬凭借皇帝的宠爱不搭理他。
天顺七年四月,门达得到消息,袁彬继室王氏的父亲千户王钦诓骗人钱财。门达大喜过望,跑到英宗跟前去探口风。英宗的回答是:任汝径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这位天子恐怕真是糊涂了,袁彬岳父招摇撞骗,与袁彬有多大关系,居然要他老人家声明只要袁彬活着就好?
那好,只要不弄死袁彬,就不算抗旨了。
门达马上将袁彬重打一顿,然后下狱。他专门为袁彬开辟了一间冬则奇寒、夏则闷热的小号,墙壁厚重无比,无论如何喊叫,声音都无法传出。袁彬夫人来看望,却不许入内,只在隔日被审讯时,跪在堂下三米多远的地方,大致望几眼。这之后,就再也不准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