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品也是三品啊,这说出来可就是三品大员了!
虽说赈灾司不是什么实权单位,平常根本没什么事,但只要来了事,那便必须要办好,不论是蝗灾、旱灾、洪涝、地龙翻身……赈济粮发放多少,医官应该派遣多少,工部应该如何协助受灾之地完成重建,平时应该如何预防灾害出现,都是事儿!
李淳奕被这从天而降的大烙饼给砸的晕晕乎乎,他自己都未能回过神来,就见谢苟憋着笑同他说,“李监司,还不谢圣恩?”
一语惊醒梦中人!
李淳奕赶紧叩谢圣恩,及至出了金銮殿,他整个人都好似踩在云端一样,满满都是不真切感。
从三品的赈灾司右监司只是赈灾司的二把手,一把手是左监司,是正儿八经的赈灾钦差,原本还有些担心这位新上任的右监司分了他的权,特地设了个局来试探李淳奕的口风,结果李淳奕相当坦荡,直言京城这边的赈灾一事还需要左监司拍板,若是有需要他出谋划策或是出力干活的地方,随时可以去信清平府,分内之事,他定不会推脱。
言外之意就是,你是左监司,是赈灾司内的一把手,你原来怎么带团队,现在就怎么带,我不会干涉你,也没想着分权,我是要回到地方上的,你只需要保证赈灾司不出问题就好,若是赈灾司在你手中出了什么问题,那也同我无关,我就是候补位置的,你要是搞的好,我就是衬托你这朵红花的绿叶,但你要是搞差了,圣上怎么处置是圣上的事情,说不定你砍了头之后还需要我来顶替你的乌纱!
王冠祖放心不少,可又有些委屈,凭啥你李淳奕领着赈灾司的俸禄,却不管赈灾司的事?还对我的乌纱帽虎视眈眈,就等着我拉胯倒台!
他也明白李淳奕说的那话的意思,赈灾司右监司说是从三品,实则职权远不如一个地方知府的大,而且赈灾司里的活儿都是急活儿累活儿脏活儿,办好了可以领到封赏,但若是办差了,全家都得跟着流放……
-------------------------------------
李淳奕升任清平府知府的消息传回清平府时,刚调任来的那位知府迎来了仕途上的第二次低估,他再次被贬,去了距离临江县三百里之遥的临海县,做了临海县的知县。
临海县紧挨着大海,常年受到大风与大浪的影响,渔民世代与海洋斗争,年年都有死伤,偶尔还会有海寇过来,需要集全县之力抵御海寇,若是抵御不住,那等待临海县老百姓的便是屠村、甚至是屠城。
那位清平府知府原先还想着搭乘李淳奕高升的风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上,为了这个目的,他暗地里使了不少银子,打点了不少关系,可他就算打点,那也不可能打点到宋帝耳朵中去,而他的贬谪令是宋帝亲口定下的,他的靠山都不敢有任何异议,他哪有不被贬谪的道理?
这位知府听闻自己要被贬去临海县,吓得大病一场,趁着大病的时机,他修书一封,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城,找他的靠山打听自己再度被贬的具体缘由。
他的靠山只回复了他七个字,“考评过差,少联系。”
考评制是当今圣上一力推出来的官员考核政策,由吏部负责执行。按理说,官员考评是可以通过吏部运作的,表现稍微差一点的,只要银子使到位,混个考评良好不是什么问题,表现不错的,都可以混个优良,可对于那些表现特别差的,在任期间无功无绩的,吏部也不敢瞎运作。
万一圣上要调这位官员的卷宗,要查这位官员的案底,他们还能把卷宗都改了?卷宗好改,口碑难更,若是圣上找人查到了这位官员的卷宗作假,与民间反馈不一,吏部所有人的脑袋都可以挪个家了。
那位清平府知府自问自己在任期间虽然无功但也无过,按照以往的经历,熬资历就好了,熬个七八年,还能再升回去,可偏偏与他搭档的是李淳奕,在清平府考核时,有益于赈灾的事情全都是李淳奕提出的,他就好似站在月亮旁边的萤火虫,负责考评的官员就算拿着放大镜看,也没找到他对赈灾一事的功绩,只能如实上报。
而宋帝想的更是简单,他就是觉得这个官员也太过无能了,简直就是浪费朝廷的俸禄!
原先好歹是三省官吏,因为能力不足贬谪到了知府,结果还是什么正经事都没干出来,那可不得再降降?
能力不够担起一府之责,那就去知县的位置上好好锻炼锻炼,学学该怎么干实事,就算祸害了,那也只是祸害一县之地的人,而不会祸害偌大的一府之地。
第90章 迁府 繁华
李淳奕是从清平府赈灾官的位置上升上来的, 他比清平府的上一任知府更清楚清平府的发展薄弱点在哪里,故而他上任之后,完全就是‘补短’来的。
原先的清平府是以府城为中心串起来的, 府城里最为繁华,各地次之, 乡下最为贫瘠,有官道纵横于府城与各县之间。
可是经过这次的雪灾后,清平府内的格局已经完全变了——各地为了更方便地买到煤石、玲珑火塔以及其它的物资,都将路修到了临江县,临江县所在之地的交通便利程度要超过通往清平府城的交通。
李淳奕升任清平府知府后, 做的第一件事便很大胆, 他直接上书一封, 陈明临江县比原清平府府城更适合做府城的缘由, 奏请朝廷批准清平府城迁至临江县。
临江县的交通何止是超过远清平府城啊,这里的交通已经超过了东鲁之地绝大多数的城池,仅仅是比汴京城差一些,但若说东鲁之地哪个地方同外界联系最紧密,同盛唐、南明、大元的交易往来更多,汴京城都要比临江县差一点。
有渔民算过, 临江县紧邻着的那条江上每天要经过的船只将近七百艘, 雪灾期间建设的海棠港每天都有四五百艘的船只靠岸或离开,无骨鱼、锦鲤等水产早已远销南明与盛唐,棉花、棉布以及少数海外来的粮食也成为了临江县的特色。
临江县城内行走的外邦人要远超过汴京城,有难以计数的文人骚客赶来,亲眼目睹了临江县城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距离海棠港最近的夏家庄、李家庄为中心,客栈开了二十余处,而且一房难订, 很多来得晚的游商订不到房间,只能跑去临江县城内住店打尖,李家庄的豆腐很有名气,往来的商人提到李家庄李氏兄弟做的豆腐,无不竖起大拇指的,更是传出了‘海棠港必食’的美名。
李淳奕要将清平府城迁至临江县,这可不是小事,朝廷内的文官们这个说行那个说不行,来来回回讨论了个底儿朝天,文官们就差撸起袖子打个面红脖子粗了,最终是皇帝下的令——准奏!
宋帝才不会在乎清平府的府城在哪儿,只要李淳奕能够将清平府经营好,每天多多地为朝廷国库贡献银两,那就是好事。除此之外,清平府还不能屯私兵,这是大忌,但宋帝派了自己的心腹武将带着两万精兵驻扎在了清平府,建设了清平大营,同清平大营一并扎根清平府的,还有宋帝的无数爪牙。
宋帝可以听信李淳奕在奏折中写的东西,可以放任李淳奕在清平府这块土地上施展拳脚大力施为,但他必须确保清平府还是皇室的清平府。
若是遇到其它在朝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儿,看到这样的阵仗,铁定会束手束脚,但李淳奕不会。他自问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心为民,想着真正帮助到清平府的父老乡亲,哪里会管驻军不驻军?
驻军还好呢,不用担心倭寇从临海县那边冲过来,坏了大好的形势,好不容易养起来的元气可经不起折腾。
至于说宋帝的那些爪牙,只要不干涉地方上的事,那便能相安无事,说不准还能带动清平府这边的经济形势,他们多吃几斤豆腐,做豆腐的老百姓就能多赚点铜板。若是那些爪牙不安分,在清平府四处为非作歹,他就上奏折去参一本!
-------------------------------------
清平府城要搬迁,这事可大可小。
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道圣旨,允了便允了,对于清平府衙来说,也只是临江县县衙转府衙,清平府府衙转县衙,府官们一并迁至临江县,其实没什么。这个年代的官员多数都是一个任期举家搬迁一次,大家早都习惯了,更别提从清平府城到临江县的路那么好走……
最难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内的大户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在那地方都几百年没挪窝了,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清平府城作为一府之地内的权力中心,自然备受富人们的追捧,可如今清平府权力中心要移走,这些富人们能不跟着搬迁吗?
没人逼着他们搬,他们可以选择不搬,但若是不跟着权力中心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权贵的圈子,届时各种麻烦事都会接踵而来。
商人店家们更是忧思重重,不论大老板还是小摊小贩。
住在清平府城内的小摊小贩多数都是家中没有地皮的,就靠着每天出摊卖点儿东西赚钱,赚得还多是大户人家的钱,如今满城权贵都打算搬走,他们往后赚谁的钱去?若是赚不到钱,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