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英摇摇头笑起来。
这都想什么,华国怎么会亡?
果然是最近一段时日,亡国论听得太多,耳朵疼,才会胡思乱想。
作为一个大顺这样的强国长大的人,杨玉英看到眼下这片和大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度,就天然相信它的强大。
也许偶尔会遭遇波折,可是亡国?别开玩笑。
宋珧看样子有些着急,收拾东西收拾得非常迅速,连着三天不停地见洋行的买办。
杨玉英想了想,帮他准备了不少伤药,全用荷包装着,让他随身携带。
周行之看着自家外甥女给自家外甥戴荷包,一时诗兴大发,唔,虽然到底没有作出几首好诗文,可心中快慰。
婉娘是如此的贤良淑德,现在有多少姑娘还会做这般精致的荷包?
他自己是个西派人,欣赏的也是西派的姑娘,这会儿看自家外甥女却是怎么都好。
西派的外甥女那是时髦。
传统的外甥女那是古典。
这人的眼睛,果然跟着心长。
结果宋珧上火车的这一日,说好了不让杨玉英送,他上了包下来的卧铺包厢,刚拿了报纸,一转头就在站台上看见杨玉英,登时吓了一跳:“婉娘怎么来了?”
此时火车还没开,宋玉连忙下去问,问了两句上车时面色如土。
“司令,不好了,咱们家大小姐要去燕平!”
“噗!”
周行之正半躺着,刚才还同宋珧商量,婉娘的婚事他还真得给操心。
毕竟那孩子父母已去,论亲近,周行之觉得,还是自己同她更亲近。
至于林家族里的那些人,在他看来个个不合格,不像话,不配当婉娘的长辈。
他努力想做好这个舅舅,每一个有可爱小外甥女的舅舅,都想给外甥女挑一个四角俱全的婚事。
“当兵的不行,你看宋玉好,我看一点都不好,你们自己的事自己知道,现在这态势,说不定哪一日就要打起来,真要打起来,宋玉不上战场?”
“到了战场上,子弹不长眼,不会躲着你们走,万一要是让我们婉娘当了寡妇,那可怎么好!”
“我看,还是读书人靠谱,人家王家公子怎么了?我这回临走给他送了封信,该点的我都点到了,我看他没有很反对的意思。”
这边正盘算,那边,他家小外甥女要去燕平。
“燕平现在就是一个火药桶,马上要爆了,她去干什么!”
宋玉苦笑:“说是去燕平大学公干,顺便接琴岛大学的几位老师,由张老带队。”
“这种时候?”
宋珧猛地站起身,“让她上车,跟我回济城。”
两个警卫猛地扑下车,直接就冲过去拽杨玉英,左右等着的乘客,张老和学校里的老师们都吓了一跳,然后就看瘦瘦弱弱的小姑娘把人一拉一拽,推搡了下,一人一脚又给踹回去。
宋珧此时已经走到车门,但车要开了。
“林婉娘!”
杨玉英笑起来:“一路顺风,会再见面的!”
宋珧脸一下子就黑了。
张老叹气:“燕平确实危险。”
他转过头来看杨玉英:“如果我有你这么漂亮的女儿,真希望她能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
第364章 学员
杨玉英第一次来到燕平。
火车站上,来燕平的人不多,向外走的人到是不少,扶老携幼,拥挤一片。
远处眺望,只觉萧索。
杨玉英却觉心旷神怡,好一座漂亮的城市!
她在大顺,也只在国都和寥寥几座城市,见过这么美的景色。
只是眼前的燕平城之美,略带残缺,似有暮气。
杨玉英他们这些修过养灵觉的人眼中的美,和寻常人不同,他们能看到城池的气,有些城池朝气蓬勃,有些城池暮气腾腾。有些温暖,有些冷凉刺骨。
而像国都之类的城池,气格外不同,她说不出是什么,到是夏志明说过,可能是人心凝聚带来的气。
无论是什么,总归是一座好城。
张老神色凝重,便是和燕平大学派来接他们的老师汇合之后,气色还是不好。
“当年我来燕平时,风华正茂,如今却是白头老翁,不知我儿将来再至燕平,燕平会变成什么模样。”
张老看到街头几个日本浪人大声谈笑,心头震动。
会不会,满街皆是日语?
一行人拖着行李,径直到燕平大学。
学校里的气氛也不正常,所有学生似乎都很焦虑。
“我看课还是在照常上,这就很好。”
张老一笑,“我们是教师,这里是大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证学生们能够上课。”
他站住脚步,看了看天色,“快下雨了,接风宴免了吧,我接了我们两个老师,就去训练营报道。”
燕平大学负责接待的老师都愣了下。
张老叹息:“留待将来,总有咱们在一起太太平平吃饭的时候。”
此次杨玉英随张老一行人来燕平,依旧是来当老师的。
因着燕平这边卫戍区宋青宋司令,拟定建立军事训练团,准备培养军官,招收的都是学生,下到初中生,上到大学生,只要年满十八岁都可报名参加。
这些学员要接受为期两年的训练,除了军事训练,当然也要继续文化学习。
张老带了一批精通日文,俄语的老师,准备加强这批学生的语言训练。
接风宴没有吃,一行人直奔训练营,看着训练营门前正等待他们的军事教官,张老叹了口气。
工作就在百废待兴中艰难地开始了。
……
一晃眼,东去春来夏又将至。
张老本来只是让杨玉英过来负责筹备训练团建成,最多再带两个月的课,后头再换别的老师,杨玉英也是这般打算,但这课一旦开始上,哪里又还走脱得了?
光是筹备就花了小半年,招生到是简单,燕平及周遭各地的学生们蜂拥而至,报名极为踊跃,一口气就招了小两千的学生。
大半年的时光说过去便过去。
训练营的驻地是前后两排的房子,后面山头上是训练场,大家伙的办公室和宿舍,大部分还得暂时借用燕平大学的。
条件远远比不上在琴岛,如今住的是四人宿舍,杨玉英和杨帆还有另外一个燕平本地的老师住在同一间屋。
夏天闷热,冬天干冷,冬日里到是有煤炉子,只是煤炭少,每天只敢烧一点点,冻得早晨连床都起不来。
吃的饭菜到还好,隔三差五也有几块儿肥肉,只都是大锅饭,浓油重酱。
杨玉英两辈子下来,都没吃得这么糟糕过,她以前是自以为自己不挑嘴……以后再回大顺,估计就成了真不挑食,猪食估计都能乐呵呵吃下去。
偶尔她现在吃的晚饭,比家里小侍女给后山上那些猪准备的还要差一点。
没办法,上头给的经费不足,现在又不得不扩军。
就算吃的这般糟糕,杨玉英也没舍得走。
早晨,她们办公室里的温度永远不冷不热,暖水瓶永远都是满的,桌上会插放新的野花,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书柜整整齐齐。
去年冬日里下了大雪,杨玉英还想着不能贪睡,得去扫雪,结果早晨一看,推开窗户,门前小径都被清理得连一片雪花也不见。
天上的雪下了一晚上,现在还在落,她本以为就算学员们想起来帮老师清理积雪,也会在放晴以后,此时却隐隐约约看到十几个孩子还在拿着铁锹小声喊着号子干活。
门前放着热水壶。
用棉衣包裹着的饭盒搁在窗台上,饭盒里的米粥和白面馒头温度刚刚好,稍微有一点烫口,可此时吃却正合适。
杨玉英连忙起身,刚推开门去拿铁锹,就让学生推回屋去。
“老师还要备课,很辛苦了,天还没亮,多谢谢。这些我们来就成,正好锻炼体力。”
学员们嘻嘻哈哈,谁也不把这点活儿当回事。
在他们看来都是应当应分的。替老师们做这一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是不算什么,大顺朝的学生替老师做的更多。
当初元帅给她讲的故事里,很多学生也会为老师做这些。
但是,杨玉英的胸腔里依旧忽然间便溢满了暖融融的气流。
杨帆好几次晚上偷偷哭,一边哭一边道:“大哥要送我去美国,我不去,我舍不得!”
杨玉英想,还是去美国吧。
但她一时说不出口。
连她自己都不肯走,又如何去劝别人?
前后两辈子,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她自己在长平书院读书也没这么努力,这般上进过。
军事训练又苦又累,可还是很认真地读书,秉烛夜读那都不算什么,十几个学生裹着棉被借路灯的光背诵课文,她就遇见过好几次。
这样的学生,教起来是真省心。
这日,燕平大学那边新到了一批教材,其中一部分是训练营的,杨玉英和杨帆两个,就叫了三个同学一起去搬教材。
他们一人一辆公共自行车,杨玉英给改造过,几个学员兵骑起来和飞似的,一路叮铃叮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