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怨气,怎么那么大呢。
郑大人不想打击他。
他为人通透,又和皇上打过不少交道,圣意也是能摸清楚的。
皇上对感情方面,压根不开窍。
根本想不到那一层。
自小当做男儿养大,奉同窗为知交好友,要动心早就动心了。
现在。
皇上脑子里,正想着怎么造大船,怎么打大元。
哪有功夫管什么选秀。
朝政以外的事,除了赚钱,皇上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他也是年轻过的。
这眼里,喜不喜欢,那是一眼都能看的出来。
等等!
不对不对。
他突然想到,去年御花园秋收盛宴那一次。
皇上当晚,喝的有些多了。
他坐在太傅旁边,听太傅让小太监换酒。
当时,酒换了后,皇上立马尝了出来。
几乎杯盏碰唇的那一刻,就朝太傅看了过来。
两人对望那一瞬间,皇上的眼里,是不同的。
但只有那么一次。
太傅出现在人前并不多。
而且两人又几个月才见一面,他也很疑惑,是不是自己多想了。
但这印象还是有的。
对比对比也知道。
今日,小宋大人抱皇上。
皇上眼里,就没有什么波动。
不仅没波动。
还哥俩好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顺便揉了揉自己被撞的腰。
反观,小宋大人眼里,就不一样了。
他铁定喜欢皇上。
这不用看就晓得。
他心里忍不住为小宋大人担心了一把。
这喜欢,就明说嘛。
皇上那脑子,不开窍的。
你不直白,弯弯道道,那是一点缝都没有的。
算了,还是看看小宋大人会不会外调好了。
要是不外调。
他俩同为尚书台同僚,他总是要提点提点一句的。
不过就算明说。
希望也不大。
皇上如今,有新政要下,小宋大人这条路,估计要走挺久的。
这边郑大人心里嘀嘀咕咕想着事。
那边御驾已经行到了保和殿。
浩浩荡荡的御驾左右两侧开道。
正中央的帝王一身龙袍,行至大殿首位,金樽龙椅之上。
文武百官跪了一地,齐声高呼。
苏琉玉带着笑意,抬了抬手。
“今日不必拘礼,都是自家兄弟,当做家宴庆祝庆祝,不分君臣。”
她看向扫向将军席,又笑道:
“元戈叔和大哥此番辛苦了,还有我巾帼军将士也是好样的,水大娘带兵带的好,不比大哥差,当然,斥候军最近也进步不小,改日朕亲自磨炼磨炼,各军都是我大魏功臣。”
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权从不独揽
“皇上,咱们固国就是守家,都是将士们应该做的。”元戈灌了一口酒,欣慰的开口。
有皇上领导,如今大魏,是真的不同了。
“就是。”水大娘豪爽喝了一口酒:“咱们姑娘们,能上阵守国,为大魏出一份力,都自豪着呢。”
“对了,听说皇上要打大元,咱们什么时候出征?”
胡清扬那大嗓门,兴奋的提了一句重点。
“我说你说话能不能小点声,你以为这里是军营,喊口号呢。”司马锐黑熊一样魁梧的身子往旁边坐了坐。
他嫌弃完胡清扬,又转向高位之上的苏琉玉,生怕她把自己给忘了。
“皇上,这次出征,咱们斥候军有份吧,记得带我们一个。”
“皇上把咱们姑娘也算上。”水大娘也不示弱。
“骁武军全军,听候皇上调令。”元戈淡定的接了一句。
大魏四军主帅。
从来不问苏琉玉为什么。
他们是真正的直属皇权。
听皇权调令,不会干预,只会听从。
一旁的文臣一下子沉默了。
有点惭愧。
当时他们还劝阻来着。
心想皇上心也太大了。
大元是好惹的吗?
结果呢。
四大军一回来。
直接问也不问,指哪干哪。
这就是互相信任。
北荒夺三城一战。
大金围城救战王一战。
伐金拿下十五城一战。
这些将士,和皇上之间累积的信任,比他们文臣要多多了。
看看年节封赏就知道了。
大魏顺启二年,秋收丰收,国库有了税收的银子,刚刚缓了一口气。
结果皇上把这点钱,大部分拨给了将士过年。
不仅如此,特别是斥候军牺牲的将士家人,国家自今年开始,全权承担一切费用。
将士们帮皇上守国,皇上就帮将士们守家。
真心,从来都是相互的。
谁对皇上好,皇上心里都是知道的。
不会忘了任何一个人。
文臣心里,有点触动。
他们羡慕军部直属皇权。
可直属皇权这份全心全意的信任,他们还是差一点的。
在困难面前,不自觉的想要退缩。
皇上总说他们政见保守。
看来是说对了。
没有往前拼的果敢和勇气。
特别是沈大人。
他很是惭愧。
到现在没想着给大魏百姓做什么,尽想着走关系了。
哎,要改。
还有米大人,他心里酸酸的,苦苦的。
皇上以前和他喝酒,也是这样的高兴。
如今,果然不受宠了。
“将士们今年好好过个年,等年关后,在细细筹谋,打大元朕知道,不好打,牺牲任何一个将士,朕都心疼。”苏琉玉持杯饮了一口烈酒。
酒烫在喉咙里,让她神色肃穆了不少。
“今日国宴,本不想和你们说政事,不过朕觉得,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免得朝臣以为朕,是不听谏言的君主。”
她扫向群臣,端坐在龙椅之上,声音有力而庄严。
“朕和大元是有过节,但朕是天子,为政当朝,以万民为重,以百姓为先,朕不会把私人仇怨,带到我大魏朝堂之上,你们放心。”
“但我大魏,国土狭小,人口繁多,导致百姓贫困,又有伪帝霸朝十余年,其内腐败,朕深感痛心,就拿这秋收来说,开了荒地,是增加了粮食,国库有了点钱,但百姓呢?”
她看向六部,看向政三省,都无一人说话。
“百姓生活,糙米堪堪饱腹,但你们,却很是知足,祭农神,开庆典,花了多少银子?你们不想想,别国糙米饱腹都是三朝之前,百余年之前的事了,有什么好高兴的?”
大魏顺启之年,兴农利水,增加了粮食。
但在别的国家,都不知道已经延续了多少年。
他们才开始。
落后,贫穷,但却一点甜头就知足。
没把苏琉玉给气死。
群英宴此时,无一个人说话。
空气压抑,不少文臣,更是头都抬不起来。
“国宴各国使臣来我大魏,你们真以为是我大魏有本事吗?他们过来,不过是看我大魏有后台,这破烂小国,农耕才新建,有什么好巴结的?”
她摇摇头,本不想剖析这么明白,但如今,这些个朝臣,是真的飘了。
“朕开商道,引商流,畜牧建厂,是为了让我大魏从农耕脱离,慢慢成为出口大国,全民都是生产力,全民富庶,让我大魏百姓,人人***米,餐餐食荤肉!”
人人***米,餐餐食荤肉!
这句话,让所有文武百官,内心大震。
皇上这目标,就算是大元,都不敢想!
老臣们心口扑通扑通的跳,浑身都发抖。
他们看着高位之上的年少帝王,想问她。
可以做到吗?
他们可以做到吗?
这大魏盛世,他们这些老家伙可以看到吗?
“大元有钱,他们位处列国中心,以关税,官盐,海贸三项,成为大国,朕的货,经过他们官道,层层关税一扣,实在少的可怜,凭什么?”
“咱们老百姓辛辛苦苦出产的货,赚的钱,大部分填了他们大元国库,朕如何甘心?”
大元关税这项,是抵制外来商人进入。
赋税繁多。
但大元本国商人,却纳税很少。
“朕和大齐是亲兄弟,看看咱们北荒就知道,护国墙都撤掉了,但是大元,咱们没这关系,太子一旦撤了皇储之位,蔺王登基,焉能给我大魏活路?”
苏琉玉是走一步就想百步的人。
大腿也不是说抱就抱的。
金帝明里暗里暗示多少回,苏琉玉都懒得理她。
但大元不一样。
从开始和毓贞结盟那一刻,她就把其中弯弯道道屡直了。
出口大国,这大元关税,就是个大麻烦。
本来有太子,这麻烦就过了。
谁知道这蔺王半路插一脚,把她计划全部打乱了。
她灌了一口酒,手扶在金樽龙椅龙头之上,扫向众人。
“朕当政,皇权从不独揽,若是各位爱卿,觉得这番话,不能劝服众位,那朕就亲自赴大元,改善和蔺王关系,努力从他当政之下,讨点生活。”
她真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