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清穿之皇家小和尚 完结+番外 (痒痒鼠)


  …………
  三藩战事起来,陈近南要在大清危机之际趁机和大清和谈,逼迫大清承认其独立地位,皇上也知道是陈近南的主意,也知道郑经没有听陈近南的。
  当然陈近南也知道,皇上这些年来一直要杀他而后快。
  皇上一直没直接派人杀他,而是有其他大臣不断派人来小琉球,离间郑经和他的关系加大郑经的疑心,陈近南也都知道。
  陈近南只是一个文人,一个谋士,他有治国的丞相之才,可他没有枭雄的潜质,他也没有皇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帝王雄心。
  陈近南面对郑经的猜疑,排挤,面对小琉球变成郑经私产,无力南下,再也无力北上反清的事实,面对大清的人心所归,心灰意冷。
  可是“牵机”剧毒没当天要了他的命,他解了毒,他还有两个月的生命,他想为快乐大师做点事儿。
  可是陈近南在和皇上的几次交手中,也不完全是失败。至少在快乐大师的身上,陈近南胜利了,至少胜利大半。
  皇上当然也知道这个事儿,就是因为这个,他才放心熊儿子南下的安全,可就因为这个,皇上的心里头有个梗,怎么都不痛快。
  不光是熊儿子和陈近南的亲近之情,还有熊儿子在民间的各种传说,皇上一想起就特后悔多给陈近南五个月的命。


第70章
  但是这个事儿, 皇上不光没得后悔, 真说起来皇上还理亏。
  皇上叹气:“当初郑经一意孤行要和耿精忠联手, 在平叛大军的背后插一刀;后来郑经眼看打不过了, 就按照陈先生的提议要和谈, 还要做世袭藩王, 朝廷自然不可能答应。”
  “我们都没有‘预知’。但现在来看,陈先生大才也,陈先生屈才也。”
  皇上表示,他当时是真恨郑经, 郑经要是和他父亲一样一心抗清复明,他也佩服,可郑经的目的不过是拿着小琉球做郑家地盘,当王罢了。
  当然了, 对比如今的情况,皇上倒是庆幸郑经当初的“糊涂”, 自然也更忌讳当时的陈近南。皇上都不知道,当时他若答应陈近南的要求,现在的东海和南海会变成什么样子。
  收复小琉球都不可能, 更不要说整个南海。
  陈近南浅笑,陈近南自然听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却不认同。
  “三爷误会了。”
  “陈某所想, 和郑经所想, 和三爷所想, 都不一样。陈某佩服的, 是郑成功当年收复一心忠义,收复小琉球的魄力。”
  皇上一愣,眼睛微微眯起。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可是他习得儒家文章,坚定地拥护汉家正统,没有人去在意他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是海盗,是卖主求荣投降大清的人,也没人在意。
  关外,关内,哪里都有汉人,哪里都有不是汉人的人……
  这是陈近南的意思?
  皇上表示明白。
  也明白了陈近南要见他的意思。
  皇上慢悠悠地品一口茶,动作优雅地放下茶盏,非常“为难”地表示:“熊赐履、汤斌他们,一力追求程朱理学作为治国正统,朝廷考虑了阳明心学、西洋天主教、喇嘛佛家等等,也有意推出来程朱理学。”
  “总之,还是汉文化治国。”
  “不过,小儿保康对程朱理学,好像很有偏见?他孩子气的追求,和很多人都大不一样。”
  陈近南笑笑,不过皇上说的话,也让他不由地叹气,熊赐履、汤斌……
  “确实不一样。和这天下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可小孩子的孩子气,或者,才是世间最正确的方向。”
  “华夏的历史进程,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不是‘皇家和士大夫共天下’,而是有农夫和牧民谱写,三爷认可吗?快乐大师要将这天下的农夫和牧民变成商人,变成文人,变成能吃饱穿暖有道德有技艺的人,三爷理解吗?”
  皇上瞳孔一缩。
  他熊儿子的“野心”,他当然了解。
  可这,对于几千年来已经将“士农工商、成王败寇”那一套深入骨髓血脉的天下人来说,几乎没有可能。
  农夫、牧民,能“站起来”的有几个?手握权力和财富的士族豪绅,谁会愿意放手给他们站起来?皇上作为天下最大的农民,最大的牧民,第一等士族,他第一个表示,他不愿意放手。
  陈近南这次是真心的笑。
  “陈某也认为不可能。但陈某觉得,可以让快乐大师试一试。”
  那意思,快乐大师总是三爷的亲儿子,快乐大师孝顺,不会做出对三爷不利的事儿,就当是,宠孩子吧。
  皇上:“……”皇上面皮一抽,因为那个“总是”。
  皇上想大声宣告天下,熊孩子当然是他儿子,是他和皇后的亲儿子,可他怕天下人满脸意味深长的笑:是哦,快乐大师是皇上和“我们皇后娘娘”的亲儿子。
  满心“沧桑后悔”的皇上,一本正经说起正事儿:“工匠之事,前朝有先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划分匠户、军户、农户……且不说他本心如何,结果,陈先生当非常熟悉。”
  陈近南沉吟不语。
  前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家庭成分有官籍、民籍、军籍、监籍、灶籍、匠籍之分明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官府把罪犯家属籍充为匠几成惯例,造作工役,以囚人罚充。这是打在老百姓身上的烙印,每个人在出生时已分成三六九等。
  八股考试完备,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匠役永充,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家中必须有人习匠,手艺世代相承,确保大明帝国营建土木时有工役补充。
  同时,从洪武到宣德年间,规定入匠籍者一丁服役,可免家中二丁之役,单丁减轻或放免。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匠人子孙,在巨大的身份反差面前,最现实简便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除籍入仕。
  这些,陈近南都知道。
  陈近南也知道皇上要说的意思。
  前朝时期,确实有几名匠人凭借技艺逆袭,从一名工匠走上仕途,比如宣德初年,无锡石匠陆祥,官至工部左侍郎。陆祥的母亲年老生病,皇帝亲自去探视,命光禄寺每日供给酒馔,且赐金养老,荣耀非凡。
  吴县木匠蒯祥,参与了京城宫城的营建。蒯祥的父祖辈都是技艺高超的木匠,且都参与了南京宫城的营建。正统年间,蒯祥历官至工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被皇上称为蒯鲁班。
  蒯祥技艺超群,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者。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修缮,持吃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不失毫厘。
  蒯祥活了八十四岁,历经洪武至成化九朝八帝。他去世后,皇上赐赏有加,荫及子孙。
  可是,当时的士大夫对陆祥、蒯详等以匠人身份入仕,还是觉得新鲜与观望的。这只是与营建两京需要技艺人才的时代背景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营建南京城时,使用了近百万人力;明成祖朱棣修筑北京城时,调集三十多万工匠,百万民工,经三年半才营建而成。
  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在建筑方面是外行,经常招致皇帝的不满。如嘉靖三十六年重建奉天门时,工部尚书赵文华惶窘无计,“支词以对,上怒逐之。”
  因此,匠人中的佼佼者便脱颖而出,深得皇帝赏识,一步步从工匠脱籍而走上仕途。一直到匠人徐杲官拜尚书,史上空前绝后。
  永寿宫重建,徐杲去工地仔细审视筹算:“四顾筹算,俄顷即出,而断材长短大小,不爽锱铢。”
  施工时,嘉靖皇帝住在旁边一个宫殿,却没有听到一点斧凿之声,也没有浪费一丁点建材,不到三个月而新宫告成。
  像这样的良材,皇帝能不欢喜吗?
  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徐杲历经四年重建完工。
  嘉靖皇帝任命徐杲为工部尚书,又想赐他太子太保。但以阁臣除阶为首的大臣们都力阻不可,认为工匠成此工作,即其职分,哪能有如此高规格的晋秩赏赐,嘉靖帝只好作罢。
  徐杲是个谦退的本分人,虽跻身京卿,但从不敢以士大夫自居。
  徐杲的营建才能,的确是一般官吏无法相比的。他不仅能发明,而且善于传授后辈,是个实用性的技艺人才。
  可是相比陆祥、蒯祥,徐杲的结局就没那么好了。
  嘉靖帝刚驾崩,徐杲就被人弹劾革职。徐杲被罢职后,这些士人文官们还不肯罢手,又捏造罪名,极力构陷,
  正史中明晃晃地写着:匠役徐杲,躐官是指越级升任。只从修撰者的文字把戏中,就不难看出这些士大夫对工匠入仕的态度。
  徐杲被流放戍边。徐杲事件以后,工匠再难做官。
  一切只因为,在汉家文化里面,士人与匠人,中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切只因为,在重视科举、轻技艺出身的华夏社会里,匠役至微、名器至重的观念根深蒂固。匠役杂班与公卿为伍的现象,让科举出身的士大夫越来越难以接受。认为这是皇帝滥恩,简直就是与唐中宗的斜封墨敕一样。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