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防,众人对她的态度淡下来,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
这次跟着阿瑶一起出使大宁的团队的人员,多半都是阿瑶的心腹,其中更有隐藏的数百暗卫,隐匿在一行人中,以护阿瑶的周全。
一行数千人,浩浩荡荡的朝着大宁而去。
她离开的那一天。
已经长大成人,做梦都想要夺权的南境王多吉,心里真是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个女人压在自己头上已经二十年,早先他年幼就不说了,但如今他都已经及冠,她却一点要还权的意思都没有,他这个南境王竟只是个傀儡,做什么都要先问过她的意思。
他真的是受够了做傀儡的日子。
出使大宁,天长路途遥远,这一来一回,最少也要半年的时间,足够他做好准备了。
“公主,您是没看到,刚才王上脸上的笑容真的是要裂到脑后去了。”知书开口说道,“这一走,差不多要半年,王上怕是要可劲的忙活起来了。”
虽然已经在南境生活了十多年,但知书对阿瑶的称呼却还是保持着最一开始的那声‘公主殿下’。
对知书来说,不管阿瑶成了南境的王后也罢,摄政王太后也好,她都只是最初把自己从火坑里拉出来的元慧公主。
阿瑶淡淡一笑:“跳梁小丑,不足为惧。”就多吉那个差不多已经被酒色给掏空的身子,即便是他做再多,也不过是再给她做嫁衣罢了。
“这倒是。”知书陪在阿瑶身边二十多年,自是明白阿瑶这话的意思,说起来他们王上也真是有意思,自以为自己是在韬光养晦,隐忍负重的。
其实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她们的监视下,从未例外,而且就凭他那个几乎都不会转动的脑子,还妄图想取公主而代之,简直是痴人说梦。
春暖花开,越往大宁而去,天气就越好,这路程自然走的也就顺畅。
历经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
终于在四月初的时候,来到了京城。
进城这一天,几乎整个京城的百姓都过来围观了,毕竟上一次南境过来都已经是快要二十年前的事,更不用说,这次过来的还是南境王太后,这可是先皇的嫡公主,当今圣上的姐姐。
因阿瑶喜爱银饰,自然而然也就南境国内,刮起了一阵银饰风,做工手艺经过二十余年的锤炼,那是越发讲究起来。
其中一辆马车尤其显眼,整个宝盖都是由银打造而成,又镶嵌了各色的宝石,华贵异常。
便都知道,这便是南境王太后的马车。
百姓对阿瑶的感观倒不如那些世家贵族和官员们来的复杂,甚至抱有一定的好感度,在他们的认知中,定国公主和亲南境后,他们的边境才安稳下来。
已经有十余年都没有打过仗,百姓也能安安稳稳的生活。
因此,他们对阿瑶还是有一定好感度的。
“这都过去二十年,没想到京城的变化并不大嘛。”知书悄悄的往窗外看了看,然后开口说道。
阿瑶也看了两眼,这京城繁华也繁华,热闹也热闹,但对比二十年前,变化确实很小,有的时候没有变化,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你裹足不前。
是迟早会被淘汰的。
阿瑶一行人在进城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进宫,而是在驿馆修整,毕竟这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自然需要先好生休息,养精蓄锐才行,再者,如今的时辰也不早了。
不过清安帝那边已经遣人过来了,宣召阿瑶和使臣团明日进宫。
……
作者有话要说: 顶多再有两章就结束这个故事。
第194章 和亲公主
回到大宁, 使团队伍里,其实是有不少人都很是兴奋的,议论纷纷,尤其是早年跟着阿瑶一起陪嫁去了南境的那些人。
久别故土回来, 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就连一向都冷静沉稳的知书, 脸上也露出了明显的喜色, 只是在看到阿瑶一如既往的表情神色,没有兴奋,没有感叹,甚至连一点点的眷恋之情都没有。
公主殿下,她怎么一点都不高兴吗?
知书如是的想到。
只是这话她在心里想想也就算了,但她是断断不会说出来的, 毕竟公主的心思, 岂是寻常人能猜得透的?
事实上,
阿瑶是没有任何不高兴, 但是也没有太高兴,只是或许因为不是本人的缘故,所以她对只呆了不到一年的大宁, 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对她来说,如今到大宁,更多的是为了政事。即便是撇开这一点不谈,她也只当自己是出来旅游的,高兴眷恋没有, 新奇倒还是有一些。
只是打从进入大宁地界开始,一路而来的所见所闻,也已经把她心里的那点新奇给磨没了。
至于亲人。
更是开玩笑的,宁帝已经去世了,至于刘太后倒是在,但就她和刘太后相处的近一年时间看来,阿瑶是真的很难对她生出什么感情来?
就在阿瑶才安置好,正在吃晚膳时,有人求见。
“太后娘娘身边伺候的?”就阿瑶对刘太后性格的了解,对她派人过来并不觉得意外,“请她进来吧。”
“是,公主。”知书应答了一声。
很快,一个头发已经花了一半,穿着规矩的藕荷色衣衫的老者,神态恭敬的走了进来。
福身行礼:“老奴见过定国长公主殿下,殿下千岁福安!”
“是崔嬷嬷啊!”阿瑶在看到来人时,略一想,便认出来人正是伺候在刘太后身边的崔嬷嬷,她是刘太后的乳母,也是刘太后的心腹。
崔嬷嬷小心的抬了抬头,二十余年没见,公主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对比出嫁前还有些青涩稚气的样子,如今公主的容貌已经完全长开了,更漂亮了。而且和她想的雍容华贵,威严赫赫不同,气质恬淡,嘴角含笑的,一眼看过去,似乎和世家贵族培养的大家闺秀没什么不同。
但就是她这种清淡含笑的样子,一眼过去,却让崔嬷嬷不敢抬头再看第二眼。
恍惚间,她似乎也有所得。
“嬷嬷,您来可是有事?”阿瑶淡淡的开口说道。
崔嬷嬷回答:“老奴是奉太后娘娘的懿旨,过来给公主殿下送东西的。”
“何物?”
崔嬷嬷立刻让跟着她一起过来的两个宫女,把手里捧着的东西给阿瑶呈了过去,道:“是云桂糕和给公主的信。”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云桂糕是太后娘娘亲自做的。”
“是吗?呈过来。”阿瑶对崔嬷嬷这话,保留意见,刘太后压根就不会厨艺,所谓的亲手,其实不过是亲口吩咐罢了。
云桂糕是原主最爱吃的东西,因味道偏甜,阿瑶却不喜欢的。
只尝了一口,便放下了。
崔嬷嬷一看阿瑶的动作,心中便轻咯噔了一下,她跟着刘太后在宫里打滚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早就练成了一副精明深沉的样子,眼下虽没抬头,只听阿瑶的话,心里便也已经有了几分的猜测。
公主和太后娘娘已然是生分了。
不过也难怪,公主出嫁南境,这一走就是二十年的时间,虽有血缘牵绊,但感情也是需要培养的。
阿瑶也已经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刘太后写给自己的信,足足写了五六张,其中大半都是在诉说自己对阿瑶的思念愧疚之语,再有就是哭诉自己在六皇子和宁帝相继驾崩后,她过得有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若非是为了能再见她一面的话,她也早就跟着一块去了。。
这么一封信,看着是一派慈母心肠,爱女情深,但可惜,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封信里,说的都是刘太后的委屈和无奈,甚至还夹杂着一些私心,说六皇子之所以会落得那样的下场,是被人陷害的,让阿瑶这个做长姐的,一定要为六皇子讨回个公道才行。
全篇就没有问过一句,阿瑶在南境那边过的好不好?可有受委屈?这样之类的话。
可见,这么多年过去了,刘太后的秉性是一点都没变,对女儿的疼爱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嘴上。
真是让人觉得腻歪,“行了,若是太后没有其他事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了。”
“公主。”崔嬷嬷在听到这话后,眼睛里有一瞬间的错愕,忍不住轻呼了一声。
难道公主就没有话或东西要带给太后吗?
“崔嬷嬷还有事?”阿瑶含笑的看着崔嬷嬷。
明明就是一脸的笑意,但却让崔嬷嬷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并且识时务的开口:“老奴告退。”说着便退了出去。
“端个火盆过来。”阿瑶侧头说道。
知书最是知道阿瑶的心思,很快一个小巧玲珑的火盆便被端了上来。
阿瑶直接把刘太后写的那封信丢在了火盆里,看着它们瞬间被火苗给淹没,到最后只剩下一堆灰烬。
……
第二天一早,
阿瑶这里便已经收拾妥当,在辰初刻的时候,带着知书还有几个宫女,一起坐上了前往皇宫的马车。
马车行的很是稳当,而且行宫距离皇宫的路程也不算远,差不多一炷香的时间,便已经到了宫门口。
从这里开始,检查的就更为严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