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秋是中花里第一人,这个倒是没什么人有异议了,关于她的演技怎么样,那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演技这东西,怎么判断呢?在多数人眼里,还是要靠奖项。
麦秋后期基本上没拿过国内奖,国外的奖倒是拿了一些,但后面很多也都是剧组的人拿奖。
人都说,她挑剧本很厉害,基本上她选的剧,就没有一个没拿过剧本奖的。
可惜本人得奖就很够呛,说白了还是靠人设啊。
像是《黛比和艾米》,因为播放代理和时间以及背后的新闻的问题,跟颗粒无收基本上差不多。
光有观众喜欢,没有正式的奖项,怎么想都差了一些。影评界对她也有些褒贬不一,麦秋在演《人生书店》第一部 时用的都是很夸张的演法,这在她的人设上效果很好,后面她也不得不延续这样的表演风格。
《黛比和艾米》则是稍内敛一点的表演方式,但这部剧亮点在剧本,在剪辑和摄影,基本上爆点和爽点齐飞,演员本身反而有点被剧本限制到,无法表现出太深层次的情感和人物矛盾。
就像大众们说的,麦秋能表现演技的地方,也就是舞台剧的表演上了,多数人还都看不到。
媒体上倒是也有表示好评的,但基本上只有本国人才看本国媒体,语言之间隔着壁。
说到这个又要说到麦秋基本上都在国外混的洗脑包了,为了避免这个碰雷,上官芷不得不把麦秋其实演技不好的这个话题拎出来当做固顶话题,我先黑我的,其他的你们黑就不管用了。
想一想就知道了,在麦秋值得黑的点里,这个是程度最轻松的,其他都影响口碑。
至于麦秋到底是演技好还是不好,呵呵,又不是所有人都是小学生,那么容易被洗脑。
凡是长了眼睛的看看麦秋的表演,再看看同期其他花的表演,高下立判,简直碾压好不好?
不过就是这样,还有人传着麦秋为了事业请了小鬼随身带着,怕出事才一直待在国外的传闻,偏她一个歌手到演员,演技进步简直突飞猛进——还真的就有人信了这个邪。
听说了嘛,麦秋就是怕厄运缠身才找外国人的,外国人跟华夏人命格不一样,可以中和这个。
麦秋听上官芷说了之后笑了整整一天,这简直是她听过的最好笑的笑话。
以至于她一看见克雷格的脸,就想笑,笑得后者满是迷茫不明所以,他没刮胡子?不是啊,他刮了,还修了型。
“小鬼”系统气成河豚猫:“本系统是XXXX世纪最伟大的系统,这群愚蠢的人类!”
麦秋:哈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有话要说:用手机艰难的上了网页版,晋江的服务器啊……
晚安,么么哒!感谢在2020-03-04 23:35:23~2020-03-07 00:32:5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听风就是雨 20瓶;小心咩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88章 八十助理
关于系统这个“小鬼”的问题, 麦秋不是第一次想过。
事实上,她对于系统的功能,金手指,一直以来不怎么依赖。她比较依赖的是系统这只猫, 还有林非波那个人, 有他们在的时候, 让她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不然她穿越过来可能没办法那么冷静, 接踵而来的孤独和寂寞很容易把她逼疯。
像是系统说的为了未来的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而奋斗之类的,这种事其实她从没想过, 也从没把这个当做是自己的责任, 她只是个小人物,那么崇高的目标不适合她, 她也不会去奔着那个方向做。
有时回过头来看,麦秋都觉得现在的成绩远远超出她原本的想象, 她本来只是想做个演员而已。
那种没事拍拍剧, 做个配角, 少些应酬的实力派演员。
或者托苏叶秋的福,在少应酬的基础上,做三四线的演员, 经常参加商演,她也可以接受。
娱乐圈的花销和收入,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消费水平,哪怕只是几年的收入,也会比一般工作存钱要多。
当然, 如果不想省钱,花的会更多,最基本的置装费,房租,人情,在大城市花钱总比赚钱容易。
阴差阳错地走到了现在这个位置,麦秋无论拍不拍良心都要说一句,她很幸运,这里面有系统的功劳,有原本苏叶秋的功劳,有她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些非常玄学的运气成分。
小红靠捧,大红靠命,麦秋自己也觉得自己运气确实很不错。
但她也不想着靠运气做些什么,这种玄学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运气很糟糕时,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所以,她上课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能够跟上进度,再到现在可以在论文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研究,这对麦秋自己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了。
要知道,她上一次正经八经写长篇大论的论文,还是N(女人的年龄是秘密)年前的事情了呢。
至于之前读的艺校,倒也不是没写论文,但各大院校普遍都不会太难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只要不是写的太不像样,答辩哪怕磕磕绊绊一些,也都会给过的。
麦秋当初自己的毕业论文就没费太大力气,老师、教授们对于本科和研究生的要求本身就不一样。
现在则不同,她的教授很注意麦秋这个学生,稍微松懈一点都会在邮件中被点出来,然后问她是不是因为其他活动太多,占据了她学习的时间——这大概也是好学生的烦恼了,真是痛并快乐着。
事实上,麦秋自己也清楚,她现在学的东西,基本上在未来回归社会以后不会用的到的。特伦斯让她学这个东西,更多的也是为了拿一个许可证:我,麦秋,有资格加入你们的圈子。
也许未来会有一些采访,但那也不过是作为“艺人才艺”证明她不是花瓶的边角料而已。
Y国想要做演员的人,多数会像是克雷格那样,最有名的名校毕业后,再来戏剧学院修习一到两年,然后投入演艺事业——在表演这一领域,会往上考研究生的人非常少,麦秋自己的专业是古典戏剧表演,同学也是凤毛菱角。
而且他们都比她年轻,有些也已经开始在一些小的节目或者剧目里客串,甚至小有名气。
也有一些人,对表演爱得深沉,麦秋常年兼职,假期还要回华夏,跟本地联系的同学不多,总也有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其中有一个就是戏疯子的类型。
据说他家里似乎也是非富即贵的类型,照理来说应该读N大或者J大等名校,读个“拿得出手”的专业毕业。
他就不,私立高中毕业之后他就去读了某个大学的戏剧专业。
倒也不是他的学校不好,只是全国前十和全国前二总是差那么一些的,起码听起来是这个样子。
他的家里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虽然还是给他付学费,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跟麦秋一起打工赚钱。
他的名字叫伊凡·布朗,是个长得很Y国也帅得很有特色然而十分倔强的男同学。
麦秋本来跟伊凡也完全不熟,伊凡这人看起来有点注孤生的人设,可能也是男校读多了的关系,基本上不怎么跟班里的女同学联系,连搭话都比较少。
事情的起源在于,一直以来,麦秋的工作很繁杂,琐碎的事情很多,还要经常往返Y国和M国,她需要一个助理。
这个助理不能太八卦,把她的消息卖给国内外媒体,又不能太专业,太专业的人不会专心一意给她服务。
而且太专业的人通常意味着价钱很贵。
所以她一直没有通过经纪公司找助理,因为一般经纪公司的助理通常是想往经纪人方向去走的,有上进心是好事,但太有上进心的人不适合麦秋。她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虽然很多时候是看一步走一步,但她更喜欢自己拿主意。
说白了,她只需要个听话的工具人。
偏偏这种人在国外普遍个性教育的情况下最难找。
麦秋在经过几次失败之后,完全不抱希望地在校园公报栏上贴了招聘,怎么都没想到,在邮箱收到的简历里,会出现自己同学的身影,而且还是个演戏很有天赋的男同学,看起来气质非凡完全不差钱的那种。
她招聘的时候并没有写自己的身份,只写了大概的工作,和薪资待遇。
等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她找到他单独说话,不少同学还诧异呢,这两个人怎么有联系了?
伊凡比他们还诧异,不过在麦秋说清楚事情之后,他就淡定了:“只要你给的薪酬跟约定好的一样,我没有问题。”
内心戏还挺多的麦秋:“……”就这样?
总觉得容易的有点过头了的亚子。
“我每周兼职不能超过二十小时。”伊凡非常遵纪守法地说道。
“我也是。”麦秋无语的说道,行吧,尽管还是很奇怪,但既然他都不怕丢面子了,她怕什么?
她是甲方!
两人和平友好(?)地谈完,麦秋给自己的经纪人打电话,让他帮忙搞定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