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归是惹不起的,他们不能犯错。
胤禛挑选人的眼光不错,留下来的大多是忠厚老实的,偶尔有几个滑头,也懂的分寸,恰巧能办点儿机灵事。
“保成,你可知道胤禛弄这庄子是做什么的?朕瞧着,不是住人的样子。”康熙问道。
胤礽笑的爽朗:“确实不是住人的,四弟是用来种田的。”
“哦,胤禛还有这天赋?朕原以为你在户部如鱼得水,是天生适合和账本打交道的。”康熙真的意外了。
胤礽接话道:“四弟是个认真爱较劲的脾气,户部账本有时候不清不楚,四弟恨不得抱着账本睡觉。这时间全耗在上面,如何得不到一句天赋异禀呢。”
康熙心里对胤禛更加满意,老四是个能做实事的人,他知道了。
“怎么想起来种田的?”康熙问道。
“农业是民生大计,虽然大清在皇阿玛的治理下繁华昌盛,万邦来朝,但天灾降临之时必有百姓食不果腹。且我大清将士年年征战,粮库里的粮食备量不足。儿子正巧得了个消息,说是西洋有易种植、产量大的粮食,就寻了过来,在庄子里试试。”胤禛面容严肃,措辞严谨的回道。
第128章 护身符
胤禛一开口,就立意高大。
除了康熙和胤礽,所有人都被震得不敢开口。
尤其的胤褆,作为老大,他的危机感十分严重。
胤禛还小,康熙在心里把他当成个半大的孩子。无论他做什么,作为父亲的,都会鼓励他。
“试出了结果吗?”康熙道。
“略有小成,但仍在实验,不敢上报。”胤禛寡言道。
胤褆道:“有什么不敢说的。反正是在你自己的庄子上,随便弄些东西,哪怕是无用的,谁又能说你什么。”
胤禛腼腆的低下头:“倒不是怕旁人说,只是担心让皇阿玛有了期待,又失望了。”
“四弟不想让皇阿玛分心,一片孝心可鉴。”胤礽在边上跟着道。
刚被胤祉气的肝疼的康熙,顿时觉得心里暖和和的,很是熨帖。
儿子生多了,大部分还是乖巧的,这就很好。
“既然这回保成愿意让朕来这个庄子,显然还是略有所成的。”康熙眼里满是赞许。
胤禛在胤礽支持的眼神下,站到康熙身边,和他仔细说起这大半年来的收获。
“儿子让人栽种的两种粮食,一类名为玉米,一类名为土豆。都是从南洋传来的,汤若望也说是他们那儿的主食,食用上面不用担心。”胤禛道。
在康熙极有兴趣的眼神下,胤禛继续道:“其中,玉米分为夏播和秋播,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儿子在文献上查过,元朝和前朝都曾栽培过,不过不曾推广,知道的人甚少。”
“土豆也是高产作物,可以旱地栽培,不需要大量的水,适合干旱地区。前朝末年也曾被引进,可惜同样不曾被农户推广。这批土豆,儿子才让人种下,大约在明年二、三月份能收获。不过,春季、夏季同样都能栽种。”
胤禛说的头头是道,显然是真的对这件事时刻关注着。
康熙突然想到:“那这玉米,应当收获过一次了吧。”
“皇阿玛明智,确实是收获过一次。一共种了三亩地,各自种植方法略有偏差,种出的果实也有些不同。但,总的收成颇为喜人,且味道很是不错。二哥还让人将玉米晒干了,磨成粉,做成玉米面,不论怎么做都好吃。”胤禛不忘提到胤礽。
康熙故作生气:“那怎么没给朕呈上一份。”
“皇阿玛尊贵之躯,这东西没确保无误,不敢让您尝啊!”胤礽语气亲昵道。
康熙被他逗笑:“连你都说味道不错,定然是没问题的。”
“偶尔吃吃是成,但当主食,儿子还是不能习惯的。”胤礽道。
康熙没好气的看着他宠大的挑嘴的儿子:“饥荒中的百姓,可顾不得这些。只要能填饱肚子,易储存,这就是他们的命。你这庄子,得交给朕了,朕会让人继续跟踪的。”
他转头又对胤禛道:“当然,这庄子的佃农和其他人也都留着。有些人应当是你和保成特意寻来的,民间出高人,朕是知道的。”
如此一来,引进南洋食物过了明路,如果当真能成,必然记胤礽和胤禛大功一件。
佟宛颜跟在后面听着,心里高兴的噗通直跳。
依着现在康熙疼爱胤礽的劲儿,这功劳保准稳稳的扣在胤礽身上,胤禛只能沾个边儿。
救天下百姓一命的功劳,是胤礽最稳妥的护身符。
至于玉米和土豆,不是佟宛颜对胤礽兄弟俩儿盲目自信,她相信这两人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
都是康熙儿子里的佼佼者,天下能胜过他们两人的没几个。
第129章 天降福佑
用来种田的庄子,没太多好看的地方。
可宫里的阿哥主子们,哪里看过一片褐色土里,一挖一个坑的。
他们望着淳朴的土地,种着那些杂七歪八的秧苗,新奇的不行。
要不是有人拦着,小阿哥们能脚踩上去跳几下。
御花园里的稀奇品种,他们嚯嚯的没少。
胤禛眼里有些得意,他用力的抿着嘴,努力压制着脸上的笑意。
胤礽笑着退到后面,深藏功与名。
康熙瞄到他的小动作,默认的放他到后面去。
有了媳妇儿,就不要亲爹,他已经渐渐习惯儿子没那么亲了。
康熙黯然神伤了一会儿,提起精神继续和胤禛聊着土豆、玉米。
胤礽笑眯眯的凑在佟宛颜身边:“四弟小小年纪整天装的跟个小老头似得,今儿瞧着兴奋的还有点儿孩子样儿。”
佟宛颜乖乖的让他牵着,不敢做些大动作,怕招人侧目。
除了春雀、夏珠,只有她一个女子,额外带上的人太招摇不好。
她细声细气道:“四阿哥开心,爷不也开心。”
胤礽道:“爷开心,小颜不也开心。”
佟宛颜抿嘴一笑:“四阿哥今儿是打算把交代了?”
他们两人越走越落在众人后面,说些悄悄话,不会被偷听了去。
“本来也瞒不住多久,不如早交代了。利国利民的事情,早推广早好。”胤礽是位好太子,他心怀天下,心系百姓。
佟宛颜想到去年偷偷啃的玉米,顿时馋了。
“咱们家还有玉米片儿和玉米面么,有些馋了。”佟宛颜撒娇问道。
一路走来,耗费了不少力气。
胤礽偷偷摸摸肚子:“孤也饿了。今儿把王言带了过来,都是甜的东西,他应该会做。”
佟宛颜暗暗瞪他一眼:“上回学会了做玉米的人呢?”
“怪他没福气,前几天病了,还在家里歇着呢。”胤礽说到这个,也气的很。
万一王言做不来味道好的面点,让康熙不满意就不美了。
“王言祖上是御厨,前朝皇帝曾被进贡过玉米,指不定他会呢。他在糕点上的手艺很是不错,捏出来的花型精致好看,爷不用担心了。”佟宛颜安慰道。
胤礽担心的再多,最后全是白担心了。
等到了用午膳的时候,康熙让庄子里的佃农自己做。
佃农们囤了不少玉米、土豆,整天换成花样的做,样子或许不好看,味道也不如御厨做的细致,但别有一番农家的朴实香味儿。
粮食酿的酒,石桌上摆着玉米窝窝头,坐在藤椅上,不远处有几只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小奶狗,圆乎乎的窜来窜去。
远离朝堂的纷争,连带康熙都觉得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佟宛颜坐在外边,没和康熙、阿哥们坐一桌,她没有那个身份。
运气好的是,王言还真的会做玉米面,香甜的味道比佃农做的好吃多了。
夏珠捂着嘴,小声的和佟宛颜道:“主子,奴才还是觉得王御厨做的好吃些。”
佟宛颜赞同无比:“爷和皇上吃的是百姓的心意。”
春雀莫名从这句话里听出暗藏的意思:皇家人吃惯了山珍海味,现在想吃些粗粮野菜,图个新鲜。
佟宛颜和春雀眼神汇聚,彼此淡笑不语,知道彼此的心思。
粮食酿的酒,吃的辛辣,而且易上头。
胤褆最先喝醉了过去,他一碗一碗的往嘴里灌着,自诩千杯不醉,实际喝了没多少,哐当一声往后倒了下去。
那一声巨响,把其他小阿哥吓的忘记嚼嘴里的东西。
若非胤褆嘴里没有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周围保护的侍卫得全部拔刀而出。
康熙闻着胤褆身上冲天的酒味,嫌弃的把人推到一边去。
“小孩子,不懂酒的好。”康熙也有些醉意。
康熙克制的抿了最后一口酒后,饱含热泪,慷慨激昂道:“胤禛,朕要嘉赏你。大清的百姓不用再受饥饿之苦,这是要记功德碑的大功劳啊。”
康熙半醉半醒,胤禛还不准喝酒,所以清醒的很。
“儿子不敢贪功。”胤禛冷静道。
风一吹,康熙稍稍清醒一点儿。
“难道是你的门人?”康熙心里警醒。他更想问的是,是不是太子故意为手下门人抢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