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却是可以的。
其实,搓汤圆太麻烦了,不如卖面。
偏偏,走遍了大街小巷的干杂店都没有面条卖。
这不让艾香惊讶了,面粉都没有,居然没有面条。
再问时,洪婶子还是摇头。
看来是真的没人做出来。
也是自己志不在做经商上,若不然她就研发出面条估计也能行销了。
不过呢,有面粉还是可以做面食的:铺盖面和烩面、刀削面。
一是为了教洪婶子做,二来也是为了感谢她,三就是两家人一起吃一个团圆饭顺便再正式认识一下。
艾香让老爹去买了棒子骨回来敲碎熬了汤。
然后和了面粉,为了味道好,还特意打了两个鸡蛋进去。
这次打算做的是铺盖面。
说起铺盖面,最不能少的是豌豆。
正巧粮行的豌豆不贵,才四文钱一斤,就买了五斤回来备用。
早早的用水泡胀,然后煮粑了备用,棒子骨汤熬得白白的,又喷喷香;再切了点葱花出来备用。
艾香撒了一点盐花在面粉上和好,然后就扯得薄薄的下锅煮。
“姐,这个铺盖面好奇怪,和搓汤圆是相反的。”搓汤圆是揉成一团,而铺盖面却是要将它扯得又薄又大才好吃。
艾叶才刚有灶台高,也不怕脖子仰疼了,可劲的掂着脚尖看。
还能总结操作手法不一般。
知道对比总结经验,这个艾叶真的是个聪明的小孩子。
聪明的小孩子自然有好吃的,在她的碗里,艾香特意将一块棒子骨盖在了上面。
另一块棒子骨则给了洪婶子家的七岁的小儿子洪豆。
喜得小家伙甜甜的可能叫姐姐。
“那是我的姐姐,我姐姐最能干的,做了东西可好吃了。”一边啃得满脸的油一边还没有忘记显示主权。
艾香也没有去纠正她,自己能成为她的骄傲也是一种荣耀。
这一边,艾长青就和洪婶子的男人洪老六聊了起来。
原来洪老六也在码头做工。
“帮忙搬运一点货物拉拉纤什么的,运气好能挣几十文钱,有时候也会不开张。”说起自己这一块营生他也很感慨:“哪像你们读书人啊,会读书真好!”
“洪六哥,你还真别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艾长青觉得自己和洪老六没法比,同样是男人,人家五大三粗的,往那儿一站就自带威风霸气,自己还没说是读书人呢,洪老六就看出来了:“我这些年也没考出个功名,累及妻女跟着受罪呢,这才想方设法的来做点生意填补一下空缺。”
“这读书人啊,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在码头混的人,眼睛相对要毒辣一些”说起读书人,自然也谈起了去年秀才榜首的事:“不知老弟有没有听说过,悦来客栈那边倒是出了一桩稀罕事。”
一打听是什么稀罕事,艾长青眼睛都直了。
原来他在客栈留下的两百字开篇和榜上张贴出来的文章是一字不差。
“客栈老板和几个见识了那读书人写文章的都觉得很惊讶呢。”洪老六都说:“更奇怪的是,榜首核艾长青从那天起就没在公众面前出现过,说是身体弱,也不去参加举人考试了。有些读书人就说这次的榜首有问题,没准儿是那个艾长青抄袭。”
那为什么不说是年轻人抄的呢?
“这怎么可能,年轻人没中举,又没名没姓的,都说这么好的文间没中举是不公平。”洪老六摇头道:“总之呢,这一次的榜首就是一个谜,还是一个无头的官司。”
“洪六叔,爹,趁热吃。”艾香送上两碗铺盖面;“过去的事不管是不是谜都无所谓了,爹,回家以后您好好做学问,明年咱又下场去。”
这个艾长青盗来了榜首的功名也是彻底不敢走下去了,连脸都不露一下,可见官府上的人也是对他深恶痛绝了。
“听说有人送孩子去那个艾家让他教导他都不愿意收,只说自己本事不足,这些年参加考试已抽空了整个人的脑子,所以坚持不收。”洪老六道:“越是这般作越是让人怀疑当日当榜首的真伪性。”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去 。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他强抢了去,也是罪有应得了!
披着一张秀才的狼皮,从来掩饰不了他卑劣的行径。
人格的卑微注定是走不远的。
他当时的行径就得罪了当官的人,哪怕是书生爹不追究他也落了个众叛亲离。
特别是张贴了榜首的文章和客栈的文章开头一致后,有心人的眼睛一下就亮了的。
一个从十多岁考到五十多岁的人从来考不起,一下却跃到了榜首的位置,几斤几两外人还是能分得清的。
“呵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艾长青确实是走了出来了,过去的事再想也无济于事,想当日,若不是白大夫自己还一直闷着气,死了都没人知道自己的冤屈。
女儿说得对,明年再下场,一定站在榜首上。
两届榜首都是艾长青,再加上铁岭镇那老头子尾尾缩缩的样子,一下就能让人联想到其中的诡异,更多的谈姿 在后面呢。
二人边吃边说起了开店的事。
“我们寻思着这小本生意做起来,多多少少也能补贴些家用。”艾长青道:“只不过以后嫂子怕是要辛苦一起了。”
“嗯,这个铺盖面好吃,这汤特别有味,这天气,喝上一碗浑身都暖洋洋的。”洪老六道:“我们这些人,不怕苦,只怕挣不了钱,大不了以后我多帮衬着她一点,说起来,还要感谢你们的倾囊相授了。”
“不敢不敢!”艾长青感慨果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洪老六一个跑码头的纤夫说起话来都是文质彬彬的,可见一个人的见识有多么的重要。
第八十三章生意开干
铺盖面简单易学,关键是在熬汤扯面的把握上。
而刀削面考的却是刀工,削出来的面要薄薄的,还有烩面也可以用棒子骨汤来干。
“本钱虽然大了一点点,但是架不住味道香啊。”一根棒子骨可以熬一大锅的汤,艾香想到了卤猪头,要是那猪骨头熬出来的汤,每当客人来时端上去一碗,上面撒点葱花,这样的吃食店生意还不好可以拿自己是问了。
“大妹子,你家香儿咋这儿能干呢?”才十来岁的小姑娘,洪婶子惊讶得不得了。
“嫂子,这孩子以前都不会煮吃的,还是去了百草堂跟着白大夫学医,这白家人在吃食上讲究一些,她也贪嘴,就学了手艺。”这样的说辞是艾香回来告诉她的,而且温春兰丝毫没想过这话的真实性。
“真是能干,学以致用,了不起!”无论是刀削面还是烩面铺盖面,无一不是味道鲜美。
自家那口子也说了,等明天一开起来,他就去码头上拉那些兄弟伙来吃。
二两两文钱,四两三文钱。
洪婶子还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不多了二两还才多一文钱呢。
原来一文钱多的也不过是成本,调料什么的并没有随之上涨,所以用不上收四文钱。
“婶子,如果一个客人先吃了二两,觉得没有填饱肚子,又再要了一碗二两的,这时候怎么收钱呢?”艾香忍不住考起她来。
“自然是三文钱了。”二二得四,四两三文钱,这帐她算得来。
“不,这帐不该这样算。”艾香随即教导道:“得分开算,两个二两,收四文钱。”
为什么?
“首先,你下了两次面条,费了两次手工,你的调料什么的都用了两次,回头得洗两次碗,完全独立的两次,尽管是一个人来吃,但也相当于是两个顾额的了,所以,得收四文钱才有赚。”
三文钱不亏本,但绝对是赚不了多少钱了。
单独的二两二两加起来比四两多很多,这也是分斤会少两的原因。
“我明白了。”洪嫂子从来没做过生意,听了小姑娘的一番见解后大为惊叹,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纵然是隔着大山,她也要将其搬开。
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开始卖起了早点。
果然,洪老六去码头上宣传了自家媳妇和隔壁邻居合伙做起的早餐店。
“他娘,这儿给大苏哥他们一人来一碗。”转头问着同伴:“二两二文钱,四两三文钱,你们来几两的?”
“自然是四两的,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以前的早餐都是在码头边买两个馒馒就付一下,一文钱两个也不赖。
今天是洪老六家店开张,自然是要来凑个热闹扎个场子的。
虽然三文钱够吃三天了,但是兄弟的情面也还是要得。
只不过,让大苏他们都没有想到的事,吃面还有汤。
先上的汤一看就得,咕噜咕噜別下去后感觉浑身都舒坦了。
再端了四两的铺盖面,一看就有点傻眼。
“洪老六,你们这才真像铺盖面,一张面条就盖住了整个大碗。”再扒拉一下,下面还有豌豆出现,厉害了,一碗面吃了汤还有菜,这三文钱花得太值了。
“洪老六,好吃是好吃,好了也麻烦。”一边府了钱,大功他们一边笑着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