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让原主干脆自尽,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地府相会?
呼叫了半天系统没有回应,洛颜也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真是...令人欲哭无泪。
眼下这镇北侯府中也是一团乱麻,镇北侯府满门忠烈,镇北侯洛云鸿,镇北侯夫人廖弓婉以身殉国,战死平阳坡,世子洛湛杳无音信,生死不知,
如今的镇北城,只余下六千残兵老将,还有大量妇孺平民。
噩耗传来,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紧接着又是一道圣旨传来,镇北侯战死沙场,圣上悲悯,怜镇北侯小女洛颜年龄尚小,年少失怙,欲接洛颜进宫,由太后代为抚养,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思,还特地将洛颜原本县主的品级再次拔擢,升为郡主。
偌大的边关之城,曾经凶名赫赫,抵御无数来犯之敌的镇北之城,如今,竟是连个能够主事的人都没有,为抵挡匈奴人来犯,镇北侯一家几乎带走了所有顶事的主官,全体出动,只留了尚未成年的小女儿在家。
如今还在镇北城的官员,除了值守的将士,就是一些小吏,当不了家,做不得主。现在虽然仍有兵士值守,还没大乱,但若是一直没有人出来,那一天也不远了。
洛颜揉了揉太阳穴,眼下的形势,真是令她头秃。
根据原主的记忆,上一世,也是这样发展的,原主十三岁,匈奴三十万大军来犯,镇北侯临危受命,可手下兵马虽精,却只有十万人。
匈奴大军三十万。
镇北军十万。
悬殊多么巨大的数字,纵使镇北军的将士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精兵强将,也抵不过人海战术。
两军僵持,迟迟不下。
镇北侯的请求朝廷增兵支援,请求批复粮草的千里加急兵书一封一封的送。
可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京中久久无信,边关的局势早已十分紧张。
粮草消耗殆尽,将士们的士气也不如以往。
匈奴大军来袭,天门关外,平阳坡一役,镇北军伤亡惨重,主帅,少帅,副将皆战死,兵士们杀红了眼要为将军报仇,才等到了姗姗来迟的朝廷援军,击退来犯的匈奴大军。
想到这里,洛颜只觉得可笑至极,荒谬至极。
这大魏朝廷的援军,来的可真是时候。
就差等到镇北军就的一个人都不剩了,过来捡了现成的守卫天门关,胜敌平阳坡的功劳。
上辈子,原主一直在暗中调查,可在家人死后,她被接入大魏宫中,说是怜她孤身一人,皇家亲自照顾,更不如说是一种监视,想做什么步步维艰。
洛颜在宫里呆了两三年,十五岁及笄,十六岁一张圣旨直接赐了婚,给她选了郡马,特赐永宁郡主府。
从此之后,拘于京城之中。
那个在西北草原上,策马奔腾,大口吃肉,与将士们比武的少女,似乎变成了京城里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一举一动,挑不出一丝的毛病来。
而所谓为了她精挑细选的世家子弟郡马,实则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既没有正经爵位,也没能混个差事,仅仅够养活这个门楣罢了。
原身虽为郡主,又经太后抚养,圣上赐婚,看似光鲜,看似深受恩宠,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自己真正的家人,没有实实在在的靠山,与郡马也不过是面和心不和混日子而已。
婚后原身居于内宅,一切多有不便,好在还有默娘。
默娘是原身的贴身侍女,从小一起长大,又有武功傍身,从北疆到京城,始终在原身的身边,除了她,原身无人可以信任。
很多原身不方便出面的事,就由默娘辗转去办。
可是仅凭她们的力量,实在是杯水车薪,想要查明真相,难如登天。
原身试着联络父亲的旧部,镇北城的军士,慢慢的查啊,找啊,拨云见雾,可那雾却越来越浓,越来越大。
直到,默娘一次平日的上街,成了永别。
原身知道,这是警告。
她心里很明白,这事情与头顶的天脱不了干系,可谁是主谋?谁参与其中?野心勃勃盯着军权的二皇子?多次提出削弱边境军力的左丞相?带着大军救援而来的平西侯?
原身仍过着以往的生活,与郡马不咸不淡的过日子,为了郡马不来烦她,主动替郡马纳了妾。
原身去参加一些各家主母举办的宴会,替小辈做个媒,给郡马上下打点,试图在差事上挪个位置,她做着一个当家主母应该做的事,万般心事,隐忍心中。
直到那一天,她亲手放了一把火。
熊熊大火,烈焰滔天整整烧了一整夜,那漆黑的天空,也被映得通红。
那场火,烧死了许多人,也包括原身自己。
也许其中有无辜的人,但原身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已经这是她能找到的,唯一的机会,唯一的办法。
接受完原身的记忆,洛颜轻轻叹了口气。
原身的做法,她不予置评,也无权评论。
人死不能复生。
其他的委托,她会尽全力去完成。
人固有一死,但镇北侯府满门忠烈,可以为战而死,却不能为某些人的阴谋算计而死。
如此惨死,是为不公,是为不值。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之中。
眼下,她该去收拾收拾如今整个镇北城的烂摊子了。
默娘此时站在门外踱步,六神无主,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自从知道了那个消息,小姐先是直接晕了过去,待醒过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房门锁住,不许任何人打扰。
两个时辰了,小姐一个人在卧房里,水米未进,一点动静都没有。
默娘心中担忧更甚,小姐脾气向来执拗,眼下如此噩耗传来,若是一时想不开钻了牛角尖就不好了,她咬了咬牙,准备喊人开门进去看看小姐。
却见房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小姐,你可终于出来了。我还以为...”
“以为什么?”
洛颜从房门内走出,怀着还抱着一个锦盒,她看了默娘一眼,心中一抽一抽的痛着。
“去书房。”
默娘有些愣住,小姐好端端怎么要去书房,从小到大,小姐惯来是不爱去书房的,那些劳什子书籍什么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小姐通通看不进去,只晓得和家里的父亲兄长舞刀弄枪。
见小姐自顾自的朝着书房的方向走去,默娘紧紧跟上洛颜的脚步。
“默娘,磨墨。”
她挥毫书写,言语朴实直白,字字泣血。
“平阳坡一战,我父身中十六箭,硬斩敌帅头颅,母亲遍身刃伤,刀刀见骨,大兄至今生死不知。如若边关城破,必定血光滔天,尸横遍野,洛家满门,如今只剩洛颜一人,小女不才,自幼习武,不爱诗词歌赋,只善舞刀弄棒,而今之际,匈奴未灭,耶律齐亡我大魏之心不死,昔年□□将天门关交于洛家之手,殷殷嘱托,犹然在耳,父兄自幼教诲,谨记于心,国仇家恨,背负在身,莫不敢忘,故洛颜在此请战,接父兄之责,护一方百姓,誓守天门关,还请陛下允准。”
作者有话要说: 要上班了,昏倒。
何日请长缨2
默娘见了洛颜书写的内容, 大吃一惊。
如今侯爷夫人世子爷都不在了,本想着圣旨来到, 得圣上垂怜,小姐若是能接进宫去得太后抚养, 以后也算是有个好前程。
可小姐如今这做派显然是不打算进宫的。
留在镇北城,有小姐在,可安民心, 城中如今的乱象想来也能恢复,可日后, 小姐自己怎么办呐。
默娘只觉得自己明明和小姐差不多的年纪,却操不完的心。
不过,若是能留在镇北城,默娘自己也是想留在这里的,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一草一木都熟悉的很, 若是去了京城, 只怕小姐被人欺负,即使待在这边关, 默娘也听过将士们讲述京城的混不讲理的纨绔子弟的故事。
洛颜把墨迹吹干,密封好的这一会子,哪知默娘已经思维发散很远了。
“千里加急,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进宫里。”
洛颜的语气严肃,再不快点, 只怕宫中前来接她进京的人就要来了。
默娘听小姐这语气,也知事情严峻,急忙去办。
留下洛颜继续待在书房里,奋笔疾书,把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条理清晰的列出来。
镇北侯洛家世代镇守天门关,只要洛家还有一个人在,镇北城,就不会乱,天门关,也守得住。
写完之后,她一一记在心里,就着烛火,纸张泯为灰烬。
洛颜准备亲自出门看看镇北城如今的情形,镇北城几乎家家军户,如今,怕是不太好过。
她一个人出门,让侍卫远远的跟着。
秋风萧瑟,洛颜走在街上,昌化坊,这本是镇北城最为繁盛的街道,如今,街上虽有寥落人丁,原身常去的几家铺子门口,门关的紧紧的,挂上了一块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