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书渊处理完事情,也进来,安抚了贺夫人和贺书琪一会儿,不过,他却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直陪在她们两人身边,因为,三年一度的春闱,开始了!
☆、第七十五章
京城二月份的天气, 比淮安府,要冷上许多,贺书渊看着眼前, 京城贡院前,站着的黑压压的人群, 心中不禁感慨,一年前的现在, 他还在山阳县, 考县试,如今, 却已经来京城,参加春闱了!
贺书渊抬手,紧了紧身上的紫貂大氅,嘴角不禁微微翘起,这个紫貂大氅, 还是他在山阳县,考县试时, 沈世然, 哦,不对, 应该是沈云初,送给他的。
“你怎么这么,喜欢考试啊?!”看着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 遮掩不住笑意的贺书渊,已经快要被冻僵的霍荣钧,一边跺着脚,一边皱着眉,对他问到。
“喜不喜欢,也都得来,为什么不尽量,让自己高兴一些呢?”贺书渊扭头,看了霍荣钧一眼,笑着回到。
“那倒也是!”霍荣钧认同的点了点头,可是,还没等他,再继续开口,说什么,就听见贡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吵闹之声。
两人不约而同的,向贡院门口,看了过去,只见贡院门口,几个身着华服的年轻公子,正跟负责搜身的兵士们,骂骂咧咧的互相推搡着。
原来,是参加春闱的勋贵子弟,不满兵士们,搜身的行为,觉得有辱了颜面,便如平常那般,趾高气昂的骂将起来。
可惜,春闱不比寻常时候,那几个兵士,压根就不鸟他们,推推搡搡的将他们,推到了一旁,毫不顾及他们的脸面,不搜身,就不让进场考试!
其他参加春闱的勋贵子弟,都被眼前的这一幕,给惊呆了,眼见着,那些负责,搜身的兵士们,在瑟瑟寒风中,差点就要把,入场的学子们,给扒个精光,哪里还有一点体面,心中不禁,不住地向上冒寒气,整个人,都有些瑟瑟发抖起来。
正在这时,轮到霍荣钧进场了,就见他昂首挺胸,几步来到贡院门口,抬手利落的将衣袍,一件件褪下,十分大方的让兵士们,上来搜身,那份从容镇定的气度,倒是把,旁边那几个,神色惊慌的勋贵子弟,给显得,更加的不堪了。
此时的霍荣钧,也才多多少少,明白了,之前贺书渊,跟他说的,一层层科举考上来,即是折磨,也是磨炼的意思了。
能参加春闱的考生,除了那几个,勋贵子弟外,都是经过,一层层考试,选拔上来的,有的甚至,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春闱,都是十分,有经验之人,所以,在这个小插曲过后,很快便迅速,有序的入了场。
坐在狭小,逼仄的号房里,贺书渊伸手,缓缓打开了,面前的考卷。
跟秋闱时一样,前面两道,答三百字的小题,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题,并没什么难度,最后一道,需要写七百字的大题,让贺书渊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心,此谓知本。”
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说,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道题目不难,但是,要想写得出彩,却并不容易。
“人心”,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东西,自古,君王们,就比较重视民心,但是重视,归重视,其实,在封建君主们心中,他们却并不太,愿意承认,“人心”的重要性,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他们要受到,老百姓的钳制,不能为所欲为,这是他们绝对,接受不了的事情。
而且,这个题目中,不仅有“人心”,还有一个“根本”,要怎么把“人心”和“根本”,巧妙的结合起来,而且,还不会引起,君王的反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他现在,名声在外,春闱所做的策论,势必会引得,各方瞩目,助力是有,阻力也不小,如果他不能,将文章做得,足够出彩,最后,想要得到,春闱的会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对于他,如今的境地来说,如果得不到会元,就将是极大的失败,哪怕后边殿试,得了皇上的青眼,最终能够得了状元,将来,入仕后,也难免会为人所诟病。
心中思绪万千的贺书渊,合上手里的考卷,身体向后,靠在墙壁上,思索着,该如何来,回答这道题。
同一时间,坐在贡院,号房里的霍荣钧,却是一脸的喜色,这道题,一点都不难!不就是“民心,为一国统治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么!”这类文章,平时在国子监里,他也没少做过,满怀信心的霍荣钧,提起笔,在草稿纸上,刷刷地写了起来。
京城的二月中旬,还是严冬季节,天气十分的寒冷,再加上,春闱是科举一途上,最后一道关卡,又每三年,才能有一次,有些身体条件不好,或是心里素质,不好的考生,在春闱开始后的第二天 ,便陆陆续续的有人晕倒,被号军,抬了出去,让贡院里,剩下的人心中,也不禁越来越紧张,也难免会,多多少少的影响些发挥。
第一场三天考完,已经被冻僵的贺书渊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最初参加县试时,那段痛苦无比的时光,也不知道,这回春闱考完,他是不是,还得大病一场!
幸亏,这回不仅是,他有了经验,全家人也同样,都有了经验,贺书渊一出贡院,便被初一快速拉上了,铺着长绒毛毯的马车,一碗温在炭火上,热气腾腾的鸡汤,喝下去,整个人,瞬间活了过来。
接下来的第二场,仍然是,不那么重要的公文写作,对于贺书渊来说,最艰难的,倒是现在,严寒的天气,他不禁,又是在心中,暗暗腹诽,明明一年中,有那么多好时节,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考试啊!
也许,这也是,考验的一部分?贺书渊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伸手打开了,第三场时务策论的考卷。
这次映入眼帘的,不是简单的,一句题目,而是几则,史书摘录。
《后汉书》:“和帝即位,分谴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通志》:“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侯御史,御史往门外收采,如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之。”
《北使.列传》:“多有妄造无名,共相污谤。”
《晋书》:“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果然是科举制度上,最后一道关卡!”贺书渊看着试卷,心中不禁感叹,显然,它所考核的,不仅仅是,考生对时务的看法,以及解决之道,更是考生的阅读量,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
从考题摘录的,史书范围来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考生必须熟读的书籍,如果考生把心思,全部放在,科举重点科目的四书五经上,那么就不可能,读过这些史书。
虽然,从字面的意思上,也大概能够,分析出,这些文字的意思,可是,如果没有熟读过,这些史书,就不可能,对这几句话的背景和深意,有所了解,答题时,就难免会跑偏。
幸好,这些书,当初勇毅侯世子霍荣昊,来松山书院时,送他的那一箱子书里都有,贺书渊也都抽时间,好好看过了的。
贺书渊重新把心思,放到了考题上,认真分析起来。
从这四则,摘录的句子上来看,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风闻言事”制度。
所谓“风闻言事”,是指都察院御史,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是弹劾其他官吏,而不必有什么,确切的证据。
而这四则摘录,虽然是说的,同一件事情,可是,内容和倾向,却有所不同。
第一句,《后汉书》中记载,和帝在位时,会主动派遣使臣,去微服私访,采集风闻,了解民情,这是一种主动、鼓励的态度。
第二句,《通志》中记载,按照惯例,御史不主动去探察,但是会接受,人们的投诉,认为可以进谏和弹劾的,便会主动上疏,略去举报者的姓名,称为风闻言之,很显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也是一种,广开言路的措施,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实是不鼓励,也不阻止的意思。
到了第三句,《北使.列传》中,则已经是,直指弊端,言明风闻言事者,经常有随便编造罪名,污蔑陷害,他人之事了,到这里,已经是一种,非常反对的态度了。
第四句,《晋书》中所载,是说辅佐朝政,宁可使法网宽松,以致可以漏掉大鱼,为什么又要搜集、听信道听途说,以斤斤计较,来治理朝政呢!
最后这一句摘录,乍看上去,是在反对风闻言事,大部分的考生,看到这里,几乎都会,顺着这个思路,大谈风闻言事的弊端,对风闻言事制度,进行抨击。
然而,这四句摘录,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巧妙的整体,结合全部四句摘录来看,最后一句摘录,其实却是有,别的意思在里面的。
这道题,从阅读量,考到阅读理解,再从阅读理解,考到纵向思维,最后,还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格局问题,真真是,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又一层!
相似小说推荐
-
贵妃娘娘穿回来爆红了 (宋杭杭) 2020-05-30完结22861 25200 方玉瓷穿越古代生活了十几年,从侍妾到贵妃,从贵妃到继后,孩子生了两个,长子被立太子...
-
穿越全能网红 (佟言) 起点女生网2020-06-02日VIP完结253.06万字|49.86万总推荐刘嫚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穿前身无分文,穿后依然为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