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的四季考试就在几日后,谭盛礼低声询问,“薛夫子笃定谭某不会去国子监?”
薛夫子拿过文章翻了几张,点评恰到好处,他笑了,“能把乞儿教得如此好的人又怎会为名利所累。”他问过乞儿跟着谭盛礼学了什么,乞儿想了许久答不上来,最后念了句诗,‘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乞儿说他这是他正在学的。
谭盛礼的胸襟,非常人所能达也。
故而,对国子监考试从不感兴趣的他托人要了张请帖,任由谭盛礼自己写的请帖,乞儿说谭盛礼邀请了很多人,连对其不屑一顾的人谭盛礼都邀请了。
这样豁达的人,岂会在意名次。
他问谭盛礼,“那位陆举人性情高傲,你贸然添上他名字他也不见得会感激你。”
“我尽到情分即可,去与不去还得他自己拿主意。”
薛夫子稍稍想想,“还是你品德更高尚。”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何其难也,世间能做到此的,恐怕也就眼前人了,薛夫子自愧不如,拿起手里的文章,“不知谭老爷得空时能否去薛家族学讲授两课?”
族里孩子性格骄纵,任性妄为,不喜读书,怎么惩戒都不管用,谭盛礼如果能指导几句对他们大有裨益,尤其是写文章,任何人刚开始写文章都有词句混乱不知所云的地步,若能找个精通文章诗词的先生教,定好开篇立意,以后他们自己读书也会比旁人更轻松。
“他们调皮,族学先生常常被气得愤然离去,谭老爷若肯帮忙,在下感激不尽。”
“薛夫子严重了,谭某能力卑微,承蒙你看得起,便去瞧瞧吧。”
谭盛礼问了几句孩子们的情况,把日子定在国子监考试后,薛夫子拱手应下,欣喜之余又倍感歉意,以谭盛礼的品行,入国子监做老师都绰绰有余,被自己邀请去教那些个不争气的纨绔,他道,“有件事还望谭老爷知,在下赠与请帖实属钦佩你品行,和此事无关。”
“我明白。”
谭盛礼对薛夫子并不是一无所知,薛夫子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突遇意外后如坠云端,换了旁人许是承受不住此种打击的,他很快振作起来,然后辞官进学堂教书,心气平和,坚韧不拔,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且从乞儿口里得知,比起教人学问,薛夫子更注重实际,带乞儿他们出门就是涨见识去的。
对普通读书人子孙来说,认字算数不难,难的是开拓眼界。
薛夫子因材施教,做得很好。
以防谭盛礼误会,薛夫子又道,“说来惭愧,我虽为夫子,能教天下人却不能教子嗣近亲。”
他小儿子今年六岁,也在族学,许是老来得子,自己平日难免纵容些,哪晓得养出个无法无天的性子来,伙同他几个堂兄差点把族学烧了,委实令人烦忧。
“谭某亦是。”谭盛礼深感其无奈。
和薛夫子约定好出城赏花的时间就回去了,谭振兴几兄弟要参加国子监考试,甚是紧张,尤其是谭振兴,生怕考差了给谭盛礼丢脸,若有排名还好,再差总不至于倒数,怎么说自己也是举人,国子监里还有没过乡试的秀才,论才学肯定在自己之下,不用担心倒数出糗。偏偏没有排名,也就说他哪怕不是最差劲的,但可能因为国子监老师护短包庇自己学生,而说些似是而非的评价引导旁人误会自己是倒数。
人心难测,谁知道国子监的老师是否公允。
于是,他又发出考前必问问题了,这次不能问过或不过,他只能问,“父亲,你说我会不会是倒数啊。”
楼里所有举人里他只看过谭振学和谭生隐的文章,虽有看过方举人文章,在他眼里那和谭振学的没差,水平在他之上,除去这三人,其他人水平如何他不知,难保不会是倒数。
如果是倒数,打死他都不去,在绵州丢过脸了,犯不着把脸丢到京城来。
谭盛礼研墨,歪头看他,认真道,“不会。”
啊?谭振兴错愕,随即狂喜,“真的吗?”他真的不会是倒数?
“嗯。”
谭振兴信心骤起,豪迈道,“那我要去。”只要不是倒数就不怕,嘿嘿嘿。
刚还苦大仇深,突然又笑容灿烂如花,谭盛礼嘴角直抽搐,叮嘱谭振兴,“国子监的老师德高望重,你需恭敬待之,莫一惊一乍失了分寸。”谭振兴的文章,惊艳四座也有可能,以他喜怒于形的性子,谭盛礼担心他嘻嘻嘻嘿嘿嘿笑得背过气晕倒了。
要是那样才丢脸呢。
“是。”谭振兴沉浸在自己不是倒数的喜悦中,贪心地又问,“父亲,你说我会试能过吗?”
会试考倒数他不在意,过了就是进士,比天下很多读书人都强,谁会在意名次呢。
谭盛礼动作微滞,眸色深沉下来,谭振兴惊觉不对劲,瞬间老实,“不问了不问了。”会试考试就要等考前再问,现在离会试还有好几个月呢。
谭盛礼不再看他,研好墨提笔写信,完了让托谭振兴给陆甘通送去,陆甘通固执认死理,自己如果亲口和他说此事,哪怕心里愿意嘴上也不会承认,谭盛礼想让蒋举人去劝,又怕不小心连累两人关系,思来想去,还是自己写了信送去。
谭振兴不喜欢陆甘通,但心情好,哪怕不喜欢脸上也乐呵呵的,信里内容他没看,送完信回楼上,到四楼时被陆甘通叫住,“大……大公子……”
陆甘通结巴了。
谭振兴回眸,居高临下的看着神色复杂难辨的人,“何事?”
“我……”陆甘通手里还捏着信,是谭盛礼写给他的,谭盛礼向他赔罪,说当时行事没有顾及他情绪,郑重地邀请他去国子监考试,字里行间态度诚恳,陆甘通反倒不好意思,其实他也有错,土匪行为恶劣但罪不至死,比起斩尽杀绝,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确实更好。
他因私怨犯了杀戮,有违仁德。
谭盛礼没错。
楼梯口有风,吹得他衣袍翩翩,等半晌都不见他继续说,谭振兴指着楼上,“不说我先走了啊。”
他瞧不起陆甘通不可一世的嘴脸,然而谭盛礼说他有可取的地方,当时在平州,其他举人缄默不言,是陆甘通再三劝他们提前备好银两,哪怕宁肯被人知道自己不堪向土匪俯首低头的过去也要提醒他们,冲着这点,陆甘通心里还是存有善意仁德的。
但性格真不招人喜欢,谭振兴咚咚咚的跑上楼,和谭盛礼说了此事,谭盛礼看了眼门口,“无事,看书吧。”
国子监四季考试的内容和会试差不多,四门功课,经义策论诗文明算,第一场是明算,照以前的经验来看,最难的会放在后面,听说最先考明算,谭振兴暗自松了口气,他明算不差,可和写文章作诗比,明显更擅长后者,越是他擅长的就恨不得越难,这样就能彰显他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心里窃喜,再看试题,从第一道到最后一道,都是能做的,心里大石落地,父亲说得对,他绝不是倒数。
第105章
国子监的考棚宽敞,监考官是国子监的骑射先生,据说此人眼里揉不得沙,谁在他眼皮子底下作弊,拉去做箭靶被人射,听闻他监考,国子监的学生们连呼吸都比平日轻,落座后就规规矩矩地等着,目不斜视,连左右人都不敢瞅。
试题发到手里,监考官开始巡视了,他身形宽大,两步远外都能感受到头顶罩下层阴影,所到之处,考生们噤若寒蝉,目不斜视,脸上露出惊惧之色来。
唯有谭振兴,沉浸在喜悦里的他咧着嘴,无声大笑,监考官蹙眉,试题面前,能笑逐颜开的人寥寥无几,无外乎前夜醉酒未醒晕晕乎乎的傻乐,然而他不曾闻到酒味,不由得低头细看。
考卷崭新,连名都不曾署上,完全不知此人笑些什么,他握拳捂嘴轻咳两声,示意谭振兴清醒些,能入国子监参加四季试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既然来了,就该谦逊谨慎,力求发挥自己的水准。
谭振兴兀自乐得合不拢嘴,并没注意头顶上方的视线,倒是不远处的杨府少爷吸引了他的目光。
杨府少爷气质出尘,极为惹眼,心地善良的人面相不会差,在杨府少爷看过来的时候,他浅笑颔首,像给朋友打招呼般热络,杨严谨像受到了什么惊吓,脸色发白的低下头去。
谭振兴疑惑,但看杨严谨轻车熟路的研墨,动作优雅流畅,他回过神来,考棚里眉来眼去有失妥当,忙端正态度,准备答题,笔墨纸砚是他们带的,纸张不算好,用笔不当就易在纸上晕染开,因此谭振兴落笔时格外小心,尽量不拖沓,不顿笔。
共四十道题,什么类型的题都有,和谭盛礼讲的大同小异,即使有难度也难不倒他,谁让谭盛礼博学呢,除了《九章算术》还讲了其他算经类的古籍,内容深奥难懂都能被讲得浅显易懂,这四十道题的难度,远不及谭盛礼布置的功课,难怪父亲答应薛夫子出城赏秋,怕是料到题不会太难。
想想也是,各地的读书人齐聚,试题太难打击到众人信心怎么办?不愧是最高学府,有教无类,考虑事情周全,他轻轻展开纸,提笔开始答题,题难比的是学问高低,题易比的是心细与否,他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务必做到没有丁点存有争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