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那日我知晓他又一次为我设立阿房宫的时候,我向他插了句嘴:“那你为什么建造宫殿,就不怕‘阿房’两个字呢?”然而他却说:“这可不一样,巫师算过,‘阿房’用来命名宫殿,对你的运气有着极佳的加持作用。你或许不大明白,巫师说的每句话,都要牢牢的记住,他们的话就像一枚通行证,带着我们往前。”听完他说的话,我明白自己是辩不过他的,于是我便不与他争辩,任他将我搂在怀里沉沉的睡去。
如今看着书上的文字,这些片段一时之间闯入心头,既甜蜜,也苦涩。
嬴政对我的好,总是细致入微。
霸道专情的他,两世都是如此待我,可是我太过愚笨,才会让他的性格满满变成史书上的样子,变成了后人眼中的“煞帝”秦始皇。
试问谁又曾想过,年少的嬴政也是个翩翩少年,他渴望亲人的关心,渴望柔情似水的爱情。
本来若不是历史的指引,或许他依旧会是个翩翩少年,可就是历史使然,才让那个初心不改的白衣少年,独自面对一个个难关,成为了万人敬佩的千古一帝。
第97章 悲情扶苏,独自思母
众所周知,扶苏的一生极为的悲情。
本该继承嬴政帝位的他,最终却遭贼人陷害,落得个自尽而死的下场。而他的幼年,同样悲情,早早的失去了母亲的关怀,使得他不得不学习像一个大人一般,去面对险恶的朝堂。
他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才子。少年的意气风发,让他的名号举国闻名。爱民为子的他,在百姓当中享有极高的盛名,人们都期待他能承帝位,给这个天下一丝曙光。可是直到扶苏生命的最后一刻,命运的轮盘却远离他了,让他极为凄惨的告别了这个世界。
提到扶苏,人们总能聊上很久。而关于扶苏的母亲,在史书上却鲜有记载,让人不免好奇扶苏之母的身份。
曾经在研究秦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和别人推测过扶苏母亲的身份。可是无论如何研究,关于扶苏母亲,大家的研究的程度依旧很单薄。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战国史书,关于女性的记载鲜少,史官们只注重于记录那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往往忽略了那些在男人背后的女人们。
正是因为这些女性的存在,才使得动乱的战国,多了一丝柔情。
站在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我还是极为渴望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嬴政后宫的秘密。然而令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研究这么久之后,自己居然会成为嬴政后宫的一员,与那千古一帝感受极致的爱恋,不免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是我这样平凡的人所无法掌控的。
而《秦朝历史杂记》即便一方面在考古界极具盛名,许多研究人员纷纷被这本书极为出彩的研究角度所吸引,认为这本书给予他们极好的角度看待历史,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目前研究的瓶颈期;可是另外一方面,那些较为严谨的老学者则不大看重这本书,甚至有的学者还给出了诸如‘误人子弟’这样较低的评价。
不过在我看来,这一本书不但让我梳理了历史的思路,同时也让我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感受嬴政对我的爱,以及扶苏的孝顺。
这本书首创性的将扶苏的母亲写成了“阿房女”,而不是像过往传言的那样,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过往传言,都曾说过,因嬴政在郑国游历,碰上郑国女,两人一见钟情,才有了扶苏这个儿子。扶苏”出自诗经,有香草佳木之意,从中足以看出嬴政对于这个儿子。但是郑国女在生完扶苏之后,便消失了,嬴政为了纪念这个心爱的女人,才终身不立后,给予后人无限历史的谜团。
不过对我而言,《秦朝历史杂记》是否有带入作者主观臆想的可能性,它都极其完美的写出了一个悲情,却又孝顺的孝子形象。
读之,让人不免落泪。
落泪之后,思绪慢慢的被带离远方。渐渐的在梦中,我见到了这个从未见过,却十分熟悉的扶苏。说到底,看着他,我的心里满是愧疚。我是一个极为不负责的母亲,生下他之后,没有管过他一天,还害得他不得不装作坚强,从而走上自己的命定之路。
我已分不清现实和虚幻。虚虚实实,似真似幻,在我看来已不大重要了。
如今只要能有机会,让我见一见梦中的故人,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恩赐。而我的儿子扶苏,我多么希望可以抱一抱他,可是满心的愧疚还是让我站在了原地。
此时我看到他还是一脸稚嫩的样子,估摸着最多十一二岁的样子。
独自一人坐在屋子内,屏退了一众宫人,一个人小心翼翼的在屋子内焚香祷告。
焚香祷告在皇陵当中举行,是不会遭人诟病的,可是平白的在宫中私自举行的话,落在别人眼中,则会有诅咒大王的嫌疑。哪怕巫蛊之术有多么的深受推崇,人们对于巫术,一方面存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担忧巫术会对自己身体本身造成伤害。焚香祷告这样的行为,在人们眼中也被视作一种巫术行为。不禁感叹,世人的愚昧已经深入骨髓。
而看着扶苏如此庄重的样子,我的心中不免猜测:究竟是何人,会让扶苏甘愿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也要焚香祷告。
耳听到扶苏虔诚的说道:“老天爷,扶苏听人说,若是每日能够向您祷告,您定会满足我一个愿望。”
“扶苏在这里向您承诺,定会给您供好一年的香火,只求您能够让我的母亲早日回来。听父王曾经十分伤心的和我聊起过我的母亲,我虽也很伤心,但是毕竟年岁尚小,无法让父王真正的开心起来。是以祈求您能够让我的父王和母亲重归于好。母亲就是父王的命,只有母亲待在父王的身边,父王才能开开心心的开疆辟土,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求求您,成全扶苏的一片心吧。只要您能答应扶苏的请求,让扶苏付出生命,扶苏也在所不惜。。。。。”
“命!”这孩子居然傻到说出这样的话,多想抱住他,告诉他,我不是一个好母亲,不值得他为我付出这么多啊。此刻的我,看着面前的扶苏,内心的愧疚之情更加加深了。心中叹道:若是当时的我能够有一刻想到给嬴政写封信的话,或许扶苏也不会因为缺失了母亲的爱,而失去了童年的幸福。实话说,我真的不是一个好母亲,对不对?
而后我看到扶苏在焚香祷告之后,将场面收拾的极为干净,让旁人看不出一丝痕迹。谨小慎微的他,有着超出这个年龄的成熟,不免感叹时间夺去了一个人的天真,同时也驱使他戴上了面具,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正当我想走进扶苏的时候,这个梦还是醒了,睁开双眼之后,仍旧是现代的天花板。我一个人坐在书房内,一遍又一遍的摸着《秦朝历史杂记》,感受着嬴政炙热的爱,也体会扶苏的孝顺,重温远方故人真切的感情。
不禁感叹:现实与梦幻的交错,最终还是让我顾此失彼,两边的权重让我不知该如何抉择是好。究竟是至此留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继续我的考古研究,成为了堵在我心口的一个难题。
第98章 痴心错付,终毁一生
赵姬与吕不韦这一对,在历史上同样存在着众多的历史疑团。
针对他俩的关系,史学家们展开了众多的讨论,许多人对他俩的结局都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过在我看来,无论他俩的结局如何,赵姬的一生,终究还是错付了。
她对吕不韦的一片真心,在吕不韦的眼中不过是一颗棋子,可以反复的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痴心错付的傻女人,最终因为自己的一次次心软,毁掉了自己本该幸福的人生。
不过对我来说,这个间接伤害过我的人,我本应该恨她,但是当我看到《秦朝历史杂记》中关于她的结局,心中对于她的恨意瞬间全无。
说到底,不过是个可怜人,为了自己的私心,不但毁了自己与嬴政的母子关系,也毁了自己尊贵的生活,同时也让她在历史中留下了极为不好的评价。
在《秦朝历史杂记》中,对于赵姬的形象,做了极为细致的描述。细细读来,脑中对于这个女人的印象又开始鲜明了起来。
在我印象中:赵姬妩媚多姿,风流一世。
在回到秦国之后,她算是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可是这个愚蠢至极的女人,为了吕不韦,不仅强逼嬴政迎娶楚国公主,甚至与嫪毐过上世人所不能忍的生活。肉体上的欢愉,让这个女人渐渐忘记了女子的本分,以及身为母亲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许多书上都曾写过一件事,赵姬曾经还逼迫嬴政称呼吕不韦为“亚父”。这是一件多么折辱帝王的事情啊。
不知赵姬那时的心情究竟是如何的,这件事情的起因和过程是怎样的,我们后人只能大致想象当时的场景,她估摸着是受到了吕不韦的指示之后,然后大摇大摆的跑到嬴政面前,宣读了自己的“命令”:“政儿,我素日里听闻你对吕相国很是不尊重。在朝堂之上甚至当面顶撞了,这也太不尊重他了。我命令你,择日在朝堂之上认吕不韦为‘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