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才不过进行了十日,鞑靼一方已经深感吃不消。
纵使延达暴跳如雷,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这一场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的败局,在第十一日派去使臣,向燕临送了和书,且言语之间还提及公主身怀有孕,将诞下两国血脉之事,责战事之不该。
燕临剑斩来使,将人头送回鞑靼王帐。
所谓狼子野心,非一日可磨灭。
若要使心怀不轨之人不再作祟,光凭口舌与一纸和书,实在不足为信。唯断其爪牙,抽其筋骨,打得对方恨了、怕了、再无还手之力了,方能得一日安生!
所以接下来,他照打不误!
非但继续打,且打得比先前还狠!
军中士气,都是打出来的。
一路浴血,一路征战,气势如虹,简直一扫往日颓败之态!
十一月廿二,大乾大军势如黄龙,直捣鞑靼王庭,兵临城下,燕临的战马停在王帐前,三尺青峰映照着他年轻的脸,只对着满地瑟瑟发抖的鞑靼王族,说了一句话:“燕某此来,只为迎公主还朝。待迎回公主,我军自去,还请诸位不必惊慌。”
好一个“只为迎公主还朝”!
听在鞑靼耳中,简直像是笑着扇在他们脸上的巴掌!
对方的大军可是从雁门关内一路杀过来,拔了他们的城池,杀了他们的兵士,甚至连倒伏下去的王旗,都被沾了血的铁蹄践踏!
一巴掌一巴掌拍肿了你的脸,再笑着同你说——
我们就想来接个人。
真是好不举重若轻,好不冷酷嚣张!
*
边关战事如火如荼,兵起破竹之事,这样大的动静,消息自然不可能盖得住。就在燕临率军踏平鞑靼王庭的这一日,边关的消息历经重重阻碍,终于还是在万般的惊慌中,抵达了京城,穿过紫禁重重宫门,到得皇帝寝殿。
此时尚在长夜。
铜漏声声,紫檀香浓。
萧姝睡得不深,服侍完沈琅用过五石散后,虽也在龙榻上躺下,可外头稍微有些动静,她便醒了。
宫里烧了地龙,暖烘烘的。
她披了轻纱似的薄衫起身,拂开华美的珠帘,远山黛眉轻轻颦蹙着,于昔年的明艳雍容之外,又多了几分宠妃方能有的威仪。纵然此刻一副惫懒神态,可六宫上下谁人不知她手段?见者无不低下头去。
外头侍立的是郑保。
王新义这些年来渐渐老了,许多事情便都交给了这个徒弟,手脚伶俐,心思细敏,也算得了王新义真传,深知皇帝喜好,是以慢慢也得了圣心。
不过萧姝对这一起子阉人向来不大在乎。
她怕吵着沈琅,走出来才问:“外头什么事?”
郑保躬身道:“回禀娘娘,边关急报。”
萧姝陡地挑眉:“急报?”
郑保低声将外头来的消息一说,她整个人便面色一变,豁然回转身去,将龙榻上的沈琅唤醒。
不出一刻,宫中急诏便传到各大臣府中。
静夜中的京城,一时都是鸡鸣狗叫之声,富家大户、公侯伯府,灯火通明,一顶顶官轿、一辆辆马车,从各个方向朝着宫中汇聚。
沈琅甚至有些不相信自己听见了什么:“燕临起兵了,那谢先生何在?”
传讯者战战兢兢:“听人传,谢先生到得忻州时,那贼子已然矫诏掌控了兵权,派人将少师大人控制,严加看管。不过、不过……”
沈琅面上戾气一浮:“不过什么?”
传讯并立刻使劲磕头:“不过坊间也有传闻,说谢少师心怀不轨,到得忻州后,竟帮助贼子整顿军务,也生了反心!”
“放肆!”
沈琅服食五石散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先才一帖的药力正盛,正在躁意涌动之时,听得此言,只觉一股气血往脑门顶上冲,让他瞬间红了眼,抄起案上的砚台便砸了下去!
上好的端砚沉重极了。
那传讯者被砸到脑门上,血流如注,痛得几乎要昏厥过去,却连擦都不敢擦一下,一个劲儿跪地求饶。
不少接了急诏赶来的朝廷命官,见得这场面简直不敢踏入殿中。
一个个全在殿外跪了下来。
沈琅阴沉的声音带着雷霆般的盛怒,从阴暗的殿内滚了出来:“国库未行,户部未动。自古三军作战,重在兵马粮草!便是他狼子野心,手握兵权,任何一场征战也要倾举国之力以备,他一时半刻,从何处去筹措出足够的钱粮攻打鞑靼?!难不成户部的人都死了,能在朕眼皮子底下瞒天过海了?!”
众臣都是初闻边关乱了的消息,连头绪都没有整理清楚呢。
本来所有人都觉得谢危去了,一切自然妥当。
谁能想到,连这位当朝帝师,如今都有可能为虎作伥,说不准还是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
此刻听得皇帝质问,他们哪儿敢出声?
大殿内外,一瞬间鸦雀无声。
沈琅当真是越看越怒,恨不能一道命令下去将这些酒囊饭袋都拖出去斩了!
萧姝已经披上了宫装。
她静立在边上看了许久,眼见众臣无有声息,眼底却不由寒光闪烁,考虑片刻后,竟轻声道:“圣上,燕氏贼子边关举兵,却先去攻打鞑靼,此举颇有些奇异,不合常理。依嫔妾愚见,并非毫无转圜的余地。至于兵马所需粮草一事,才是重中之重。”
沈琅声音冰冷:“你倒有想法了?”
萧姝立刻跪伏在地,让自己表现出一种绝对顺从的姿态。
然而说出来的话,却是罕见的清晰:“若无粮草,则大军不行。若能查明贼子举兵之钱粮从何而来,断其根基,方能成釜底抽薪之计。嫔妾想起有一人,或恐知悉一二。”
众臣都惊讶地看向她。
连沈琅都不由一震:“谁?”
萧姝抬眸,断然道:“锦衣卫副指挥使,周寅之!”
*
从燕临率领大军进攻鞑靼的那一日起,姜雪宁便每日到城外去看上一遭,连日来闻得捷报频传,却久久未有沈芷衣的消息,夜里惊梦时便不免总是见到上一世兵士护送回来的那具棺椁。
那种煎熬的等待,就像是乞求命运的铡刀不要落下。
重活一世,她救了尤芳吟,改变了燕临的遭遇,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命迹,如今为什么不能救回沈芷衣呢?
她有理由怀有足够的希望。
日复一日,将那一只盛着当年故土的匣子打开,看过一遍又一遍。
终于,前线传报的快马在一个雪后的月夜飞奔而来,满身疲惫却难掩兴奋的兵士越过大门,来到她屋前,用沙哑的嗓音向她报传:“宁二姑娘,传将军令,鞑靼王庭已破,公主殿下安然无虞,明晨将抵雁门关,请您往去相迎!”
那一刻,姜雪宁霍然起身,险些打翻了那只匣子。
边城楼角,月照银雪,通明如昼。
谢危的车驾静候在城门外。
他人坐在车中,却不知为何解了腕间那柄刀来细看,过了一会儿,才问:“她还没来么?”
第213章 公主还朝
姜雪宁没想到谢危在等自己。
她抱着那只匣子走出府门, 看见外边候着她的那辆车还有旁侧立着的剑书时,几乎有种记忆倒流回两年之前的错觉。
待得掀开车帘入内,看见谢危, 便越发恍惚起来。
他正低头慢条斯理地整理衣袖上的衣褶, 见她进来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 便道:“走吧。”
神情寡淡,倒不似等了她许久。
眉眼的边缘略挂着点淡淡的倦意, 但并不明显。这并非是因为他不大倦累, 只不过是因为习惯了, 连自己都觉得无所谓,旁人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除了他坐在她床榻边的那不知是真还是梦的一晚, 开战这一段时间来, 姜雪宁几乎没有再见过他。
前方战线推进迅疾, 后方若不能跟上便会脱节。
吕显厉害归厉害,管的也不过就是“钱粮”二字, 且无官职在身, 也不敢说有完全的眼界和权威能将后方的事情料理妥当,谢危自然是要处处照应。甚至可以说,战线的后方远比前方要忙碌。
姜雪宁轻轻道了一声“先生好”, 便安静坐到了谢危对面。
她手里还抱着那匣子不松手。
谢危抬眸看了一眼,道:“此次迎回公主后,你心愿该了了。接着离开边关,准备去哪儿?”
姜雪宁没想他会如此直白, 然而一转念又觉实在正常:那晚吕显都听到了,谢危对她的打算有所了解也就不足为奇。何况他洞悉人心, 倘若连她这么点小心思也看不穿,哪儿还配当什么当朝帝师?
只是……
她手指搭在木匣的边缘, 垂眸道:“不敢告诉先生。”
谢危道:“这时候又肯说真话了。只不过我若不让你走,你又能逃到哪里去?”
姜雪宁沉默下来不说话。
谢危看她这样子也觉得万般堵心,有那么一刻是想不管什么话兜头给她骂过去,把她给骂清醒了。可又好怕,骂醒了她,她就义无反顾地跑去找张遮。
马车出了城,朝着雁门关的方向驶去。
当年沈芷衣去和亲时,是暮色四合;
如今他们去迎她还朝,则晨光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