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太便宜了!!!
而且这些书上面的字迹清晰、漂亮又工整,不存在晕染和模糊不清的情况!!!
第一天开业的时候还不是非常明显,只有几个读书人看见看了新书肆,好奇的走进来看看都有哪些书,问问是否需要抄书,然后询问拉一下价格,又被便宜的价格震惊到目瞪口呆。到了开业第二天……刚把书肆的门打开,就看见外面已经围了一大群的读书人,在开门之后全都涌了进来。
尹德:“……”这古代传递消息的速度不算慢嘛!看这读书人的数量!
到了开业第三日,乔一的书店在整个云州城都打响了名号,而她在云州士林之中的名望,也随着“中华书肆”书籍的传播量随之上升。
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在夸“中华书肆”的老板是个良心人,这完全就是贴本支持云州城读书人的学业啊!
面对这些读书人们热情的夸赞,尹德企图解释,但这些读书人们并不相信,只是看向乔一和尹德的目光愈发赞赏了。还有不少德高望重的大贤放话夸赞乔一,并暗示尹德要是愿意参加科举,他们可以指点一二,这指点下来说不定就收徒了呢。
云州城里的读书人都很高兴,但也有人很恼火,比如利正青名下书肆里的掌柜。
第25章 贰个太阳 10
贰个太阳 10
利正青名下的“正青书肆”跟乔一的“中华书肆”就在一条街上, 站在门口就能望见对方的牌匾。
此时的“正青书肆”掌柜常穗就揣着手站在门前, 抬着眼皮盯着“中华书肆”门前的人来人往, 那边的热闹和自家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原本开书肆这种专门做给读书人的生意竞争力不算大, 每月盈利也较为稳定。每家书肆不同的地方不过是谁家的书种类要更全一些、有没有名人大儒的笔墨镇店、背后东家又是谁之类,价格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以顾客群体极为稳定。
但是自从出了个“中华书肆”, 整个云州城的读书人生意基本上都被它给包揽了,什么时候书肆门前的客人也能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了。
“正青书肆”里的小童走了出来,有些不安的喊了常穗一声, “掌柜。”
常穗一甩衣袖,不耐烦的赶着小童往里走:“回去回去!外面有什么好看的!我倒要看看这个中华书肆能够撑多久?一群在云州城没有根基的家伙,真以为生意是这么好做的?赔本的买卖能赚一时名声,可他能赔多久?”
跟其他人一样, 常穗也认为中华书肆的东家在赔本支持云州城读书人的学业, 而他并不相信这么一个看着没什么背景的人有底蕴一直赔下去。
这般想着的常穗勉强按耐了心中的恼火,只考虑这个月该要如何同东家交代书肆里的情况。
另一边的乔一跟隔壁的铺子谈妥了租借的事情, 准备着手将隔壁的门面做成阅览室, 可供读书人在此, 还能进行书籍租借, 只是在此之前要好好把房子装修一下, 让光线更好些。
这是好事, 所有知道乔一打算的读书人先是疑惑何为“阅览室”,在听完解释后全都很高兴,只盼着乔一能够快些将隔壁铺子装修好。
然后就是继续赞叹:“乔公子着实品格高尚, 处处为读书人着想。”
乔一和尹德已经不再尝试跟其他人解释其实他们书店里的书籍成本并不高的这件事情了。
因为乔一他们这半个多月来伐木、造纸、印刷、成书的动静并不算小,还雇佣了许多普通人来为自己工作,云州城里多多少少也有相关传言,只是有新上任的知府沈星汉站在背后,至今也没有人来找乔一的麻烦,旁人也不太相信乔一他们这一套做下来真能让书籍成本降下来。
“听师妹说,沈大人准备在府试之后将造纸和活字印刷的事情一同禀告圣上。”招呼完了店里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尹德跟乔一说这件事情,眼睛里还有许多新奇。到底是现代人,对古代的皇帝还是挺好奇,“说不定到时候还能给我们请到皇帝的赏赐,而且这也算是沈大人的功绩。”
系统团子同意好奇:“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召见我们?如果真的召见我们,我们要不要入乡随俗下跪呀?”
乔一以指腹擦过系统团子的小光头,系统的手感总是这么好,“古代车马不便,云州距离帝京路途遥远,即使真的召见我们,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大概已经回去了。”
尹德和系统不知道是可惜还是放心的一同叹了口气。
乔一看了一眼书肆里的读书人们:“府试快到了。”
古代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获得功名,首先要参加县试,通过之后成为邑庠生,再参加府试,成为郡庠生。
而郡庠生也就是大家知道的童生。
成为童生之后再往上考过院试成为庠生,俗称“秀才”。
临近四月,云州城里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些时日中华书肆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等到四月之后,府试就要开始了,而这也是沈星汉上任云州城知府后的一件大事。为了不让这件事情出现差错,毕若轩这几日跟在沈星汉后面东奔西走,回家休息的时间也越来越晚了。
尹德见乔一似是思考什么,他先是不明一阵,然后突然兴奋起来。
“这都快考试了,咱们书肆也该出点辅导书和习题册啦!”什么《黄冈密卷》、《五年模拟三年高考》、《历年真题》等等全都可以取其精华在这里编一套出来!
虽说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的考试有所区别,但抓考点和知识的分析总结这些东西,全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做的好,不愁没有销量,读书人们肯定也高兴。
虽说童生试并不算难,但有辅导书和没有辅导书还是不一样的。若是能做的好,以后还可以继续编撰秀才、举人等考试的辅导书!
想到这些的尹德拉着系统团子说个不停,系统也跟着听得热血澎湃,仿佛一片伟业已经近在眼前。
看这两个在一起说的这么起劲,乔一心中有些好笑,“你们的提议很不错,但你们能确保自己做出来的辅导书比别人的更好吗?”
尹德和系统一起傻了一下。
尹德:“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人卖辅导书了吗?!”
系统团子掏出一个光做的小本子开始翻了起来,翻了半天抬起头看着放心许多:“原来的世界是在明代中期出版业全面兴盛之后,晚明的科举教辅书市场才变得特别发达。我看这个世界现在连活字印刷术都没有,教辅行业的竞争压力应该不大。”
说完系统把手里光做的小本子一扔,一脸自信的说:“不管竞争压力大不大,我做出来的辅导书肯定是最棒的!”
尹德同样自信:“没错!”
中国的学生最擅长的是什么?没错,是考试!
虽然古代学子和现代学子学习的内容上有偏差,但辅导书这种东西,不可能难倒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
抱着这种膨胀的自信,尹德和系统开开心心投入了即将到来的府试——也就是童生试——考核辅导书编撰去了,然后是院试辅导书、乡试辅导书乃至会试辅导书。
“正青书肆”的掌柜常穗把手里的杯子给砸了。
在知道中华书肆编撰府试的辅导书时,知道这个消息的很多人都觉得好笑。
童生试作为整个科举考试中最初的阶段,考的都是比较简单、基础的东西,基本上只要把先生教导的那些基础知识背诵下来并理解,想要通过童生试并不难——这是站在那些轻松通过的秀才、举人、进士角度来说的。
事实上按照比例换算来看,古代每年考上童生的学子相当于现代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数量,可以说已经很厉害了。
但是相较于之后的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来说,童生着实不值一提,考上了也没有任何特权,只是一切的开始而已,所以受到的关注要小上不少。就算是有些有门路的书肆,也不会选择去卖童生的辅导书,现在的纸可是很金贵的,想出辅导书也不是说随便写两个字就行。
虽说童生在总体上来看不是特别受大众关注,但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多少寒门子弟能够考上童生就是一辈子的荣耀,对于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来说,这就是迈向科举的第一步。
所以在发现竟然有书肆卖府试辅导书而且还卖得特别便宜的时候,所有前来考府试的邑庠生以及他们的家人就算是勒紧裤腰带也买了一本。
自开国科举选材以来,连年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基数最大的童生,每年都有新的学子来考,又有不少人没考过被拦在童生外面,被拦在外面的学子又连年不停参考,看那参加童生考试的学子里连五六十岁的都有,可以想见考试基数到底有多大、多可怕。
对那些有底蕴不把童生试放在眼中的人来说,考童生只是走个过场;但对于绝大多数想要踏过这个门槛的寒门子弟来说,童生试极为重要。
故而也不管中华书肆里的《童生辅导书》到底好不好,是否真的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在它被推出之后依旧卖的极为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