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风华 完结+番外 (千年书一桐)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千年书一桐
- 入库:04.10
说到这,颜彦顿了一下,指了指墙上的舆图,“皇上请看,燕云十六州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的天然屏障,我朝自立国以来一直想要收复这块地方,可每次都铩羽而归,皇上认为是什么缘故?”
李琮一下被问住了。
------------
第一百三十五章、畅所欲言(二)
李琮自是不愿意承认大周士兵的战斗力比不上辽国,也不愿意承认大周没有好的将领,可事实就是,大周确实打不过辽国。
但辽国也别想轻易地拿下大周,因此,李琮斟酌了一下,“是因为两国实力相当,各有胜负。”
颜彦摇头,“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战马,我们的士兵是靠两条腿走路打,而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两条腿的人对上四条腿的马,自然是没有胜算。因此,若是辽国被灭,女真反悔的话,我们和女真对抗,皇上觉得前景又是如何呢?”
李琮没有吱声,因为他清楚一点,大周连辽国都打不过,辽国要输给了女真,大周更无法和女真抗衡了。
“同样是没有胜算。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原地区因为缺乏足够的战马一直受北方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很少有安生的时候。为此,燕云十六州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天然屏障这么简单,它还有两个天然的适合养马的场所,因为马匹不能散养,需要长山大谷,需要美草甘泉,需要大片空旷的土地,可适合养马的地方一个被西夏拿去了,另一个在契丹人手里,因此,民妇斗胆推测,女真想联合我们灭辽开出的条件无非就是归还燕云十六州,因为他们清楚我们有多迫切想收回这燕云十六州,皇上觉得这么重要的地盘,女真会拱手相让吗?”
“辽国也不会轻易撒手的。”李琮驳道。
“确实是,可如今他遭遇蒙古和女真的两面夹击,在亡国和归还燕云十六州请大周出兵,如果是皇上,皇上会怎么选?”
李琮仍旧没有回答,事实上,他很不喜欢这种假设。
“皇上,不管是女真还是蒙古,他们都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也称游牧民族,和我们中原的农耕文化迥然不同,我们遵循的是孔孟的中庸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他们信奉的是弱肉强食,因此,这么多年他们之间的部落之争就没有停止过。”
说到这,颜彦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
她阐述的观点是她从自己上一世所学和这一世的书籍堆里东拼西凑出来的,其中还举了五胡乱华的例子。
“事实证明,这些游牧民族比我们想象的要凶残得多,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因此,当年的汉人才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南边的蛮夷之地。为此,民妇假设我们和女真或蒙古联手灭了辽国但女真翻脸不认人,这意味着我们不但收不回燕云十六州也失去辽国这座屏障,而从冀州到京城这一大片都是平原地带,虽有一条黄河,可冬天一结冰,马匹照样可以随意驰骋,皇上认为女真或蒙古会放弃这么好的南下机会?所以民妇斗胆认为,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我们根本不了解的女真和蒙古身上,还不如相信和我们和平共处了数十年的契丹人。”
“可若是契丹也反悔呢?或者说契丹和女真蒙古联手对付我们大周呢?”李琮反问道。
这才是他最害怕的地方。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若是契丹反悔,我们损失不大,这座屏障还在,女真和蒙古就不可能踏进中原,我们仍维持这种现状。至于皇上说的后者,暂时应该不太可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为防意外,皇上可以派一个使者和辽国沟通一下,表明我们的立场,我相信辽国皇帝若是一个明君的话,应该选择和我们合作,因为大周若是被灭了,辽国很快就会步我们的后尘,这个结果他们应该可以预料到。”
“这番话,真的是你自己的结论?”李琮承认颜彦说的有些道理,只是他不相信这番话是从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嘴里说出来。
要知道,朝堂上这些文武百官争执了半天,可谁也没有颜彦这番话有说服力,甚至于他某一个时间段他竟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太不可思议了。
颜彦看出皇上眼睛里的探究和怀疑,忙跪了下去,“回皇上,也不能说是我自己一个人的结论。我和叔叔说过,我看过的书比较多,因此比别人多了些纸上谈兵的依据。这一次是因为我三婶要匆忙赶回去,我不放心她,所以追着问缘由,知道是因为战事后,我和叔叔闲聊了几句。回皇上,民妇所言可能有些幼稚或不成熟,但民妇也是本着一颗为皇上为叔叔分忧的念头说了出来,有什么逾矩之处,还请皇上恕罪。”
“孩子,你起来吧,说真的,你的想法比朝堂上那些老顽固强多了,可惜,你若是个男孩就好了,或者。。。。”后面的话李琮没有说出去。
是的,他后悔了。
如果当初他封颜彦为郡主,送去辽国和亲,那么今日可能就没有这些烦恼了,他相信,凭颜彦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定可以说服辽国和大周合作的。
可惜,他终究还是心软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孩子委实太难得了,一个女孩子,居然也有这么强烈的忧患意识,更难得的是她居然看得这么远,对这几个民族的分析也很中肯,留在身边或许还有别的什么用处也未可知。
“回皇上叔叔,男孩女孩都一样,多读点书,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视野就会更开阔,思想也会更活跃,思考问题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颜彦躬身回道。
“这就是你要把那傻小子送去读书的理由?”李琮想到了陆呦。
“回皇上,是的。民妇觉得不能埋没了他的才华,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努力了,将来就不会后悔。”
“那你的才华呢?”李琮脱口问道。
“相夫教子。”颜彦回道。
“你跟说我实话,这门亲事你觉得委屈吗?后悔吗?”李琮忽然好奇了。
“委屈不委屈都过去了,我既嫁他为妻,自然夫妻一体甘苦与共。”颜彦把成亲第二天对陆老太太的话搬出来了。
------------
第一百三十六章、刮目
李琮一听便知道颜彦还是对她被陆鸣退亲一事耿怀于心,话说到这,他忽然想起了今天叫颜彦进宫的另一个目的。
“还有一事,我听说镇国公夫人向太后哭诉了一番,想求娶颜彧,你是怎么想的?”
其实,不单是朱氏向太后开口,陆端也向他开口了,说是在这些世家里扒拉了一遍,年龄合适的唯有颜彧,且颜彧又是定南侯的嫡长女,想必也是从小被精心教导着长大的,应该能撑得起镇国公府。
此外,陆端还提到一点,他这么做也是为颜彦和陆呦考虑,毕竟陆呦是庶子,又无半分生存能力,而陆家将来是要交到陆鸣手上的,若陆鸣娶了颜彧,颜彧看在颜彦的份上也会对他们多加看顾的。
“回皇上,这个问题太后问过我,昨日二婶也问过我,我还是那句话,我介意不介意不重要,重要的是长辈们的权衡和二妹妹自己的想法,但有一点我拒绝接受也拒绝承认,我不认为二妹妹嫁给陆鸣是为我好,个人选的路个人自己走,我有能力靠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信,皇上等着瞧。”最后一句话,颜彦带了点俏皮。
“我信。”李琮点点头,不是敷衍,是真的相信。
颜彦笑了。
李琮看着颜彦的笑颜有了一刹那的恍惚,不过他很快收敛住了,只是他仍是没舍得放颜彦离开,倒不是他对他有了身不该有的旖旎心思,而是他觉得两人的对话能让他受益,因为无论是颜彦的学识还是她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值得他借鉴的地方。
“对了,你方才说多读点书思考问题时可以触类旁通,你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判断辽国没有侵略性而蒙古和女真就未必呢?”
颜彦思考了一下,回道:“这个简单,辽国立国上百年了,朝政趋于成熟,百姓们习惯了安逸的日子,这就好比一个进入到成熟期的中年人,愿意维持现状,愿意墨守陈规;可女真和蒙古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像是刚刚长大的青年或少年,这个时期的人有一股冲劲和狠劲,想做一番大事业,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因此,目前对蒙古和女真来说,开疆拓土是第一要务。”
这番话再次令李琮刮目了。
还别说,仔细一分析,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刚上位之初也是踌躇满志的,也想凭自己的实力收回燕云十六州。
可现在呢?
他也只想维持现状,只是外部条件不允许。
颜彦说完,见李琮有片刻的走神,看向自己的目光中也多了些探究,颜彦意识到自己过头了。
于是,她跪了下去,“启禀皇上,若是没有别的事情,民妇想告个罪,两日前民妇定好了今日为三婶饯行,这会他们都在饭庄等着我呢,主人不到是对客人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