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风华 完结+番外 (千年书一桐)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千年书一桐
- 入库:04.10
这时的他隐隐有点后悔了,早知如此,还不如把她留在宫里,不嫁人,就在宫里做一个女官,说不定还真能帮上他一二呢。
同样有点后悔的是李稷,他倒是有心想把颜彦留在自己身边,奈何身边的障碍太多,而他也不想委屈了她。
。
------------
第八十四章、推出来
? 颜彦倒是没想这么多,这一趟进宫,她收获颇丰,不但有两块牌匾,还有皇后送的两包顶级血燕和一堆衣料,外加太后送的几样官窑白瓷摆件,不过最令她感动的是,太子居然送了她一顶凤冠,说是以兄长的名义。
凤冠和白瓷摆件颜彦自己收起来了,血燕和衣料颜彦分了一半给马氏和颜彧颜彤。
不知为什么,这么大的喜事,就连颜芃听说后也差点抱着颜彦蹦起来,可颜彦从马氏和颜彧脸上却看出了一抹忧色。
由此,颜彦心里隐隐有了一个答案,多半退亲这件事还真是马氏颜彧和陆家合谋搞出来的,如今见颜彦名气越来越响,连皇上和太子都对她另眼相待了,因此,马氏担心陆家会后悔来这么一出。
当然了,这只是颜彦的猜想。
她不是没想过去找丫鬟婆子打探那天的事情,可那几个婆子撵的撵卖的卖,颜彦上哪里找人去?
再则,虽说这是颜府,但不是颜彦的家,马氏才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因此颜彦不想惊动马氏,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她不想闹得满城风雨,毕竟原主对这个家还是很有感情的,不冲马氏,冲颜芃,冲颜彤和颜彰颜彬。
为此,颜彦很快放下了这种猜测。
谁知次日下午,颜彦正在上房和马氏核对嫁妆单子时,颜芃又带回来一个好消息,说是上午的朝会皇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称赞了她。
起因是这天的朝会说起了西夏和辽国联姻一事,会上有人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周也可以和金人或蒙古人联姻,如此一来,辽国和西夏被夹在中间肯定也是寝食难安,说不定大周还可以借此机会和金人联手把辽国灭了呢。
这个观点可可就是陆端提出来的,同时附和的有护国公吴起和镇北侯宋烨,外加门下省的左相徐良兴,其他还有位分低一些的官员。
但这个观点遭到了中书省右相王实修和尚书省左相温文山的一致反对。
这两人的观点和颜彦差不多,也是不建议和金人联手,倒不是他们提前知晓了历史,而是国库空虚,实在不足以支撑这场战事,这是其一;其二,战争一起,受重用的必然又是这些勋贵世家,他们文人好容易有的一点地位又该动摇了;其三,这场战事不论输赢,对大周都没什么好处,因为赢了,则意味着辽国被灭了,可谁能保住辽国被灭后金人不会挥师南下呢?而若是打输了,则更是坏事,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说不定还会给对手有机可乘呢,与其如此,还不如留着辽国,维持目前这种小打小闹的现状。
李琮一听左右丞相说的话竟然有一大部分和颜彦契合了,心下既惊又喜,要知道左右丞相做到这个高位是经历了好几十年的官场洗礼,见识和阅历比颜彦一个不出门的年轻小姑娘不知强多少倍,可颜彦看问题居然站在了他们的同一高度,实在是难得了。
“其实,朕昨天也听到一个人劝朕留着辽国和西夏,说辽国和西夏联姻不会对我大周构成威胁,他们是为了对抗蒙古和金人才不得不联手,朕一开始只觉得她这番话很是幼稚可笑,可细细一分析,竟然有几分道理,她说辽国和我们和平共处了几十年,若有异心,早该在太祖皇帝南下收拾后唐时就该发兵了。”
“回禀皇上,这个观点臣不敢苟同,彼时辽国没有野心,不代表几十年后也没有,因为现在的辽国皇帝换人了。”陆端站了出来。
“是啊,皇上,万一辽国和金人联手对付我们大周呢?”镇北侯宋烨站了出来。
“还有蒙古,蒙古最近也成了草原一霸,如果北边的这几个小国联手的话,则我大周的北部防线危矣。”护国公吴起站了出来。
“可若是他们不联手呢?若是辽国和金人开战呢?”颜芃站了出来。
不知为什么,他还是比较信服自己的侄女。
“既如此,我们何不静观其变,等战事明朗后再说?”孟诺站了出来。
他倒不知这个观点是颜彦的,只是他委实不赞成大周这么快就站队。
“各位爱卿稍安勿躁,朕的话还没有说完呢,朕今日向你们说这番话,不是现在就要一个答案,而是感慨一个足不出户的十五岁小姑娘,竟然也有这种远见和忧虑,着实不简单啊,可见天分这种东西是做不得假的,就是可惜,若是个男儿身就好了,说不定也会像她父亲一样,为朕分忧。”李琮故意把颜彦推出来,他就是想看看陆端的反应。
“什么?十五岁的小姑娘?”大殿里很快响起了嗡嗡声。
其中有不少人猜到了是颜彦,因为他们清楚,昨日太后在慈宁宫宴请了颜府女眷,说是给颜彦送嫁。
十五岁的小姑娘颜府倒是有两个,可皇上说能为他分忧的显然不是颜芃,而是那个死去的颜芮,也就是说,皇上口中的小姑娘是颜彦,那个死而复生的颜家大小姐。
陆端确实大吃了一惊。
其实,从他妻子亲自上门去赔礼被拒绝并提出要他妻子在太后寿宴上当众认错后,他觉得这个小姑娘不简单了。
再后来,听了妻子叙说那天在太后寿宴上两人的那番对话,他就有点后悔了。
这门亲事,是陆家错过了,是他儿子没有这福分。
后来的事情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比如说,颜彦不接礼书,反而提出请太后过目,结果,太后直接点明了最关键的两个庄子和两间铺子。
再后来,颜彦出手救了皇长孙李熙,皇上答应赐一座宅第当陪嫁,明摆着是要为她撑腰。
多好的一个小姑娘,多好的官场助力,可惜偏偏说给他这个庶子了,偏偏这个庶子还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哑巴。
因此,陆端委实后悔这件事陆家处理得太过了。
可惜,世上没有早知道,要怪只能怪他儿子有眼无珠。
------------
第八十五章、共勉
? 陆端正感慨自己儿子有眼无珠时,偏李琮又说起颜彦关于经商的那番论调。
“朕问你们,你们觉得经商的目的是什么?”李琮先卖了一个关子。
“回皇上,自然是挣钱。”温文山第一个站了出来。
他是主管尚书省的左相,相当尚书令,下设六部,是总理百政的百官之长,所以想当然地认为这个问题他最有资格回答。
“还有不同看法吗?”李琮看着大殿上的官员问道。
“回皇上,让国库充实,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王实修补充了两点。
他是主管中书省的右相,相当于中书令,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和诏令,因而对税赋这一块比较了解,本朝商人的税赋比较重。
“嗯,有点意思,那丫头和王相的想法很相似,只不过这一次她没有你说的这么高屋建瓴,她说经商也等于做善事,也是一件功德事。”
“回皇上,请恕臣愚钝,自古商人哪有不逐利的,既逐利,又何来的积德行善?”这话是镇北侯宋烨问出来的。
“对啊,否则怎么叫无商不奸呢?那些商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哪个不是坑蒙拐骗的?”这次开口的是刑部尚书董为斌。
他经常接到一些商人的案件,都是关于坑蒙拐骗的,因而他对商人也没有好印象。
“正因着这些商人一有钱就把社会风气带坏了,所以现在百姓们安心在乡下种地的也越来越少了,致使京城附近的流民越来越多了。”这一次开口的是京兆尹吕椆。
“可若是没有商人,户部的税赋收不上来,拿什么支撑整个大周?”户部尚书石存裕问。
“你们说的虽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了。颜姑娘说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比如说她想开一间糕点铺子,一方面是为挣钱,另一方面则是为行善。因为做生意需要雇人,雇人就相当于养活别人,养活别人难道不是一件善事?尤其是对那种没有任何进账的家庭,这点微薄的收入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回皇上,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若果真是为行善,何不直接施舍对方?干嘛非要开铺子,说白了不还是为了挣钱吗?”平西候朱晋收到陆端的示意,站了出来。
“这不一样,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孟诺站了出来驳道。
“对对对,正是这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靠施舍来行善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不如教给他们一种生存的方式。”颜芃见孟诺站出来了,他也站出来了。
皇上都点颜家的名了,他还用避讳什么?
“启禀皇上,臣愿闻其详,莫不是颜姑娘打算把做糕点的方式教会别人?”朱晋被驳,正觉没面子,听了这话又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