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风华 完结+番外 (千年书一桐)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千年书一桐
- 入库:04.10
“六弟休得胡说。”李稷憋着笑训了一句,可惜晚了,李穑的话已经问完了,李琮几个当场大笑起来。
颜彦听了这话自是大囧,“回六殿下,这是一种锅,烧炭火的,边煮边吃的,也叫火锅。”
“火锅?你不是想告诉我们,这两只羊腿就是打算用这口锅来煮吧?”李琮看着青玉手里的两只羊腿问道,怎么看怎么也放不下去啊。
“确实是,不过我还需要几样工具,先要两把锋利的刀,多来几个盘子,一壶刚烧开的热水,还要一篓上等的无烟炭,最后是大家各自的碗筷。”
颜彦的话刚一说完,屋子中间立着的太监看了皇上一眼转身出去了,很快就有人把东西送来了。
颜彦见东西全了便开始分派活,青玉切肉,羊腿是昨晚放在外面冻过的,这会正好切薄片,青云生火,颜彦自己负责给大家兑制调料。
很快火生好了,青云问明白后把火锅端上了炕桌,颜彦把开水倒了进去,为了提点鲜味,她扔进去锅里几只干虾,待水开后,颜彦放进一盘子羊肉片进去,待肉片变色后捞起来放进了调料里打了个转,自己先告罪尝了第一口。
颜彦尝过之后才用公筷把第二块肉送到了太后碗里,太后很给面子地夹起来送进了嘴里。
------------
第一百五十章、上课(一)
随着太后把这块羊肉送进嘴里,好几个人的眼睛同时看向了她,又几乎同时问道:“如何?”
太后嚼了嚼,很快把这块肉咽了进去,“不错,没有那股子难闻的膻味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她是南边人,在这之前不是很喜欢吃羊肉,嫌羊肉膻,可牛肉因为需要耕地用,不能随意宰杀,一年到头宫里也难得吃上几次牛肉,因此太后常吃的是猪肉和鸡鸭鱼。
“连母后都说好吃了必然是不错的。”李琮自己动手夹了一筷子,也学颜彦在调料里打了个滚再送进嘴里,“确实不错,鲜嫩鲜嫩的。”
“回太后、皇上,这羊肉不能煮时间长了,请几位殿下也开动吧。”颜彦建议说。
“听见没有,开动吧,自己动手。”李琮一看几个儿子都盘腿坐在炕上,别人也无法侍餐,便吩咐道。
“太子哥哥,你快点。”李穑虽然急切,可也知道长幼尊卑,得等三位哥哥都尝过了他才能开动。
“六弟,急什么,就这么一小盘肉,还是等皇祖母和父皇吃过了再说吧。”李稷故意逗他。
好在这时青云也帮着青玉去切肉了,因此,颜彦很快又端进来两盘肉,“六殿下放心,管够。”
说完,颜彦偷偷对一旁立着的容姑姑使了个眼色,容姑姑跟着颜彦出了房门。
原来,颜彦没预计到会有这么多人来,且这四个都是大小伙子,她担心两只羊腿不够,所以想请容姑姑发话去御膳房再要两块羊肉来,最好是在外面冻着的。
还别说,幸好颜彦多要了两大块羊肉来,否则,这顿饭还真不够吃,饶是如此,最后颜彦和容姑姑几个也只是吃了个半饱,因为调料也没有了。
饭后,李琮想到要和颜彦谈话的内容,特地把李稷几个留了下来。
颜彦早就猜到皇上不可能是为了一顿饭赶来的,见此忙吩咐青云和青玉煮上了颜彦自己泡制的大麦茶,这茶是颜彦上一世的老妈最喜欢喝的,减肥解油腻,助消化。
当然,最重要的是制作简单,大麦烘焙后和茶叶一起用碾子碾碎,再用筛子筛出细粉来即可。
烘焙工具和碾子是现成的,颜彦要做蛋糕,外面买的面粉很难达到她的要求,因此买回来之后也得用碾子和筛子过几遍,因此,也方便了她做大麦茶。
“这是什么茶?”太后闻着有一股麦香,问道。
“回太后,这叫大麦茶。”颜彦说完介绍了一下大麦茶的主要功效。
还好,这段内容可以从医书上找来,颜彦不用担心出处。
“你连医书都看?”李琮惊讶了。
“父皇忘了妹妹那次出手救熙儿一事了?”李稷倒是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点。
“丫头,那这锅子和调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李琮命颜彦坐了过来。
颜彦告了个罪,侧身坐在了炕沿上,挨着太后,“回皇上,一半也是从书上看到的,一半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接着,颜彦把自己从书上看到关于北地的那些游牧民族如何吃肉的描写学了一遍。
颜彦的话还没说完,这下换做李稷好奇了,“妹妹怎么会去看关于游牧民族的书?”
“我闲暇时喜欢看游记,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都不一样,这就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汉人,经过了好几千年的文明进化,我们早就摒弃了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进入到农耕文化,有一套完整的文字文化传承体系,也有我们一套完整的饮食文化体系,换句话说,吃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时果腹,也是一种文化的享受;可对那些胡人来说,吃仍是简单粗暴的果腹,甚至还离不开茹毛饮血。”颜彦自然猜到了皇上方才那句问话的意义,索性多解释了几句。
“可这跟性格有什么直接关系?”李穑问。
“当然有,农耕民族有固定的村子、田地和生活圈子,如果没有战争和天灾,他们一般不会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游牧民族是流动的,他们逐水草而居,经常会因为和别人抢夺地盘而大打出手,因而他们崇尚的是武力,是弱肉强食,谁打赢了这块草地就归谁,所以游牧民族的性格和他们的饮食一样,也是简单粗暴。而我们汉人则崇尚儒教,我们接受教育接受文明,还有很多存在了上千年的规矩礼仪约束着我们,我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游牧民族可以母女、姑侄嫁同一个人,在我们汉族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叫乱伦,而他们的脑子里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只在意子嗣的绵延。”
颜彦的话音刚落,太后伸手拍了她两下,“这孩子,越发的没规矩了。”
“母后也别怪彦儿,她在给我上课呢。”李琮听出了颜彦的言外之意。
“父皇,此话怎讲?”李稷不懂了。
李穗和李稹李穑几个也抬起看向了他们的父皇,他们也没搞懂平日里无所不能的父皇居然会让颜彦给他上课?
“彦儿的意思是一个茹毛饮血的民族是没有什么信誉可以讲的,而我们汉人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信用、誓言对他们而言一文不值。”李琮解释了一下。
“彦儿放肆了,还请皇上恕罪。”颜彦低头了。
“那辽国呢?他们和女真又有什么区别?”李稹问。
“辽国目前被汉化了不少,属于半农耕半游牧,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文字,且采用了我们汉人的朝堂机制,就连科举也跟着采用了,他们和女真多少有点区别。”颜彦说。
“孩子,你如此不遗余力地想要说服我,究竟是为何呢?你就这么笃定这一步棋一定能走对,万一错了,我是说万一,这个后果你当得起?”李琮好奇了。
“当不起,回皇上,若说私心,也不是一点没有,民妇看过五胡乱华的相关文献,民妇不敢想象若有一天女真或蒙古的铁骑踏进中原后我们面临的是什么。不过说到这件事,民妇还有一件事想向皇上报备。”颜彦斟酌着说道。
------------
第一百五十一、上课(二)
李琮一听颜彦有事要报备,以为又是关于战事的,忙问道:“哦,是什么?”
“回皇上,前几天,民妇走访了民妇的那几个庄子,发现了一点问题,我们这边的土地大多种的是小麦,亩产最高的是一石二斗,可民妇从书上看过,前朝时南边的水稻亩产就已经达到了将近三石,南边水稻可以种植两季,加起来亩产就相当于六石,可我们第二季种的黍米或粟米产量还不如小麦,基本在一石左右,这还是上等的良田。因此,民妇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靠近水源的地方不干脆种植水稻?”颜彦斟酌着问道。
“你连这些都懂?”这下连太后都惊讶了。
“回太后,以前不懂,这不成亲后第一次接触俗务,身边又没有一个懂行的人,民妇怕别人糊弄,便自己翻了翻书,这才知道,我们古人的确有很多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颜彦由衷地夸了一句。
“可当地人并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贸然让他们改种水稻会不会太冒险了些?还有,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是面食,佃户们种什么不得听主子的?”李稷问。
这个问题他也调查过,也和李琮商议过,可惜一直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章程来。
这不,李稷刚一说完,李琮把话接了过去,“是啊,目前的粮食产量的确是一大难题,这么多人想吃饱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业司那帮官员们也没少发愁,可惜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有什么想法尽管放心大胆地去试,不管成不成,都跟我说说,我想知道,成,成在哪里,不成,又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