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正好就是先前跟原歌分在一个宿舍的女同学,因为上大学跟乡下男人离婚并且不打算认儿子的那个。
这四年里她就一直看原小铃不顺眼,可惜原小铃成绩一直排名前二,跟老师的关系还好,又不在宿舍住,让她就没个下嘴的地方,如今她分到了海城的晚报,自我感觉比纺织厂强多了,可不是就大开嘲讽。
看到十几双眼睛都盯着自己瞧,原歌微笑。
“我爱人今年已经高考了,等成绩吧,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同学们都听愣了。
今年高考?
干嘛呢这两口子,轮流?
“不,不是,小铃啊,那当初你们怎么不一起考啊?”
“是啊,夫妻俩都上大学,说不定还能一所学校,那多好啊?”
原歌眨眨眼,“我们俩都上大学,孩子怎么带啊!再说我爱人他要考的是理工科,国大的计算机硬件专业,我俩不可能在一个学校,国大在广南省呢。”
“不是还有老人吗?让家里的老人帮忙呗!”
“你们就因为这个才没一起高考的?”
同学们都被这两人的奇葩理由给打败了。
“计算机硬件?是个啥嘛?跟计算器是啥关系?”
“这怎么还带挑学校挑专业的?”
也有人被原歌说得这么具体给惊到了。
“计算机,就是把收音机,电视机,电话机,都给组合在一起的新东西。计算机硬件,就是制造这个计算机的。”
同学们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还有这么先进的东西呢?都没听过啊!”
电视机这种东西都是特别稀罕的,他们系里有一台,摆在电教室里,到了过节的时候,才放全系学生进去看,还得是隔着玻璃看,有一个教工老师专门管着。
虽然是黑白的吧,但离得近,看得清,比看电影还有意思呢!
收音机倒是见得多点,但一个宿舍里,最多有一个人用得起,那就跟宝贝一样的,有那个特别小气的,还专门把声音调得特别小,生怕别的听了沾他的光。
至于说电话机,大部分同学长了这么大,都没摸过一下的,只有少数**,家里倒是有电话……
但把这三样都组合到一起,那是个啥嘛?
简直是天方夜谈!
“就是啊,不是编出来的吧?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马上就毕业了,以后都见不着了,原小铃你就随便吹牛呗。”
原歌老神在在,自信得很。
“没关系,将来等你们见到了,就知道了。”
通知书送到门上的时候,宋城还在卖饼。
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本小画书看的宋丁当,立马抱起亲妈亲手画的小画书,蹬蹬地跑到大门口,小声音脆甜。
“邮递员叔叔来了!”
“小朋友,有你们家的信,谁是宋城啊?”
“是我爸爸!”
小胖手指指向系着围裙正忙活着的爸爸,又非常老成地对邮递员说,“叔叔你把信给我就行了!”
周边来买饼的顾客都笑了。
“这小丫头太有意思了!”
“小人精啊!”
“把信交给你,你会认字吗?”
宋丁当认真地点点头,“我会啊!”
她妈妈都给她画了十几本小画书了,里头有好多的字,她都学会了,为什么不会认字啊?
邮递员还真把信交给了小家伙,反正这么多人看着,小家伙也不可能说是拿起来就撕吧?
“那你看看这上头的字会不会认啊?”
“好啊……这个是华,这个是国,这个是科技,还有大学,合起来念华国科技大学!还有这三个字,宋城收,宋城就是我爸爸!”
围观的群众登时发出了哗的惊叹声。
“小丫头真能认字?”
“好聪明的小姑娘啊!这还不到五岁吧?”
但也有人是听到华国科技大学吃了一惊。
海城人见过世面的多,换成其他地方的,还真不一定知道这个大学意味着啥。
这是国内顶尖的科技大学,研究最尖端技术的地方啊,而且一进去,那就是全保密的那种。
“华国国防大学!”
“小宋啊,不会是通知书吧?”
这个时间段,各家有考生的,可不就是盼星星盼月亮呢?
宋城虽然觉得自己考得应该不错,而且正好赶上了这个大学第一届计算机专业,这大概是华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了。本来他还打算着不行就只能报通信或者电控呢。
但要正好能考进去,宋城的把握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会儿心想事成,眉眼嘴角都忍不住弯了起来,直接把剩下的饼子都分送给了这些老顾客。
“应该是的,我前段时间不是有三天没开门吗,就是去高考了……”
小伙子说的虽然腼腆,围观群众们可都惊呆了。
这是什么卖饼的神仙小伙,天天卖饼和带孩子两不误,居然还给他考上了这么牛的大学!
“恭喜啊恭喜!”
“没想到啊,天天来吃你做的饼,没想到还是大学生做的呢!”
“今天这个饼我得带回去给我老儿子吃,他明年就要高考了,也来沾沾喜气!”
“我家那个臭小子,天天啥都不干,他妈恨不得把饭喂他嘴里了,就说他用脑子辛苦,全力供他考大学,他可倒好,考了两年了,屁也没考上一个!真该让他来看看小宋!”
九月底,原歌和宋城关了饼店,退了房子,带着闺女去了广南省。
华国科技大学就在广南省省会珠城。
正好红芯纺织厂也在珠城有分厂。
广南省属于中南部地区,离得港口城市都比较近,想办法打开出口,为半死不活的厂子寻找一条出路,分厂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原歌进厂报到工作,宋城入了学。
就连宋丁当小朋友都成了一名光荣的幼儿园大班生。
这个时代上幼儿园简单的很,原歌身为厂里的大学生干部,把娃往厂办幼儿园一塞就好,连入园费都是免的。
国内顶尖的大学,而且是担负着国之重器任务的,课业自然跟宋城曾经的大学不一样。
关键的是,他去上了学才发现,跟他一个宿舍的舍友同学们,都比他小好几岁!
宋城二十五岁,可同学们都才十六七,十七八!
甚至还有个十四岁的小朋友!
同学们都管他叫宋哥!
宋城的心里忍不住升起了微妙的沧桑感。
原歌那边也不轻松。
红芯纺织厂效益不好,当然是有原因的。
成年累月的就生产那么刻板的几种产品,什么大红牡丹枕巾啦,猛虎下山毛巾被啦,双喜临门被面啦!
在早几年物资短缺的时候,虽然花样单调了些,但老百姓们也没得选,当然是抢抢抢了。
就算是生产出来的瑕疵品,都不愁卖不出去……
但现在时代的风向变了。
就像是国营的饭店开始感受到了私人饭店的冲击,国营纺织厂也开始积压货品了。
货品越来越卖不出去,可是要换新的花样,内部的阻力重重,不干什么没有错,一点干点什么就跳出来一堆的反对派。
第104章 文艺青年(24)
虽然原歌是打算先在这个厂子里混一两日子的, 但看到这种局面其实也是想出一把力,看看能不能抢救一下。
比如说之前厂里的销售主任带着她去参加交易会, 难得在交易会上碰到两个外国友人, 原歌过去跟对方交谈了几句, 大致知道对方的订货需求, 就是想买一批物美价廉的纺织品。
厂里的生产工艺虽然落后了点, 但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原歌靠着熟练的口语和跟老外打交道的丰富经验,拿到了一批订单。
通过这个客户的介绍,原歌又打通了更多的渠道。
厂里的那些老花样要改成新花样是比较麻烦,但完全可以做减法,比如说不用再额外的印染, 不要加花红柳绿的那些东西,就是纯原色,反而更好卖。
当然了, 这个过程里, 原歌也碰到了一些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
某些人脑子的僵化傲慢,靠人力大概是根本说服不了的。
只有当树倒猢狲散,他们再也没法子靠着厂子作威作福了,才会真正看清自己, 认真的跟上时代的变化吧?
反正既然没办法挽救, 原歌也不可能非要自讨苦吃。
在厂子效益不好,出了鼓励职工下海的政策之后,原歌二话没说, 办了停薪留职,直接下海了。
原歌先是办了个小厂子,专门生产儿童服装的,吸收的就是原来厂子里的退休工人。
国营厂的工作,哪怕是不景气了,也比没工作的强,好多老工人家里孩子多,为了给孩子找个工作,自己提前退休,让儿女接班。
也因此,就有了不少闲在家里的四五十岁老工人。
原歌是乐意用这批人的。
主要是他们经验丰富,技术都过硬,现在能有挣到比之前多的工资的机会,他们当然是乐意的。
之前其实谁也没觉得这个外地来的女大学生真的能做好一个厂,不过等到他们生产出来的几批货都远销出去,拿的奖金越来越多的时候,大伙对原歌也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