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忙,先说说。”沈清和不会胡乱答应,得先听听。
“我们几个想着,想求支书给我们一块地种菜,以后自己吃菜方便还能好好种点菜,以后也能换几个活钱,要是能让我们再养羊就更好了。”他们只要卖了多余的蔬菜,即使不买超市的东西,手上的时空币也有人收,当然是某相关部门收,给他们换成华夏币。
其中的差距可不小,他们换华夏币还能多换很多,并且还有各类票据给他们。
“这事,我只能说给你们问问,不敢担保一定能成功。”沈清和觉得没啥大问题,他可以给他们搭桥去问问,还有找常来顺问问,他最懂各项政.策。
他以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白羊集做知青,还有当时知青下乡的政.策,也不是很完善。钻了空子,他可不想最后害了支书和知青他们。
“谢谢,不用你担保,帮我们问问就好。”马百川,林建军,张昊很是激动,能帮他们问问就好,他们请很清楚,沈清和在白羊集的好人缘还有影响力。
“行,我明天告诉你们结果,不但要问支书叔,我还得找常哥帮你们问问,是否合适?”
“那就太好了。”马百川几人都知道常来顺的大概来历,虽然不知道他以前供职于什么单位,但是也知道他懂国.家.政.策。
能问问他,最好不过。至少他们不用担心以后被人揪住小辫子。
和几人闲聊了一会儿,沈清和就移动去到支书身边,和孙支书嘀咕了一会儿,然后才离开。
回到家里,已是很晚,路过二楼停顿一下,去到常来顺家门口,“咚咚咚……”
“谁啊?”
“常哥,是我,小沈。”
“哦,等会儿。”常来顺换了旧衣服,平时也没有睡衣,换下来的贴身旧衣,就被当做睡衣。踢哒着拖鞋,打着呵欠,打开门,“这么晚,有什么事?”
他刚起身准备睡觉,就听到敲门声,外面的人没有他们超市员工带领,压根儿就进不来宿舍楼。
一楼也进不了,一楼还有小院,外面有大门锁着。只有他们手腕上的腕表才能扫开大门。即使坏人抢到腕表,也扫不开大门,不是本人抢到腕表就等于只是抢了一块漆黑没用的,啥也看不到的腕表。
“有点小事,想咨询咨询常哥。”沈清和进门看到常来顺的穿着,很不好意思,显然人家要准备睡觉了。
只是都敲门了,人家也应声开门了,干脆就进门问完问题,他也省的挂在心上。
“进来说。”
沈清和把马百川他们几个的意思问了问常来顺。
“事不大,但是我给报备一下,省的他们以后被人诟病,还有白羊集的事情可以特殊处理。上面也希望白羊集的各种出产,越多越好……。”
“谢谢常哥,有您帮忙,我明天回复他们。”
“行,没事了吧?”
“没事了,您去睡觉。”
沈清和拱手拜谢常来顺,他是真不好意思,打扰到人家睡觉。
确实,白羊集的物产出产的越多越好,迁来别的生产队人肯定不行。但是明年的知青安排,白羊集可是会加大力度的。
上面试了很多次,除了白羊集出产的粮食,山货,肉,超市一概不收。也有专家检测过白羊集出产的物品,确实蕴含了不少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确实比一般都粮食,山货,肉类口感还有价值更高。
为此,白羊集是个香饽饽。
天不亮,沈清和就要回家,正在装东西。
他现在名义上是插队知青,可是的时间是自己支配,和几位同事商量好就行。
越野车后备箱内,沈清和塞了不少东西,面粉,大米都是一百斤,三十斤花生油,找章淑芬老太太帮忙做好的腊肉,还有腊鱼。也有不少干菜,山货。还有找军人换来的布票,够给家里的父母,妹妹都扯了一身上下衣服的布,能量灯也给妹妹带了一盏。糖票也换来不少,超市没有解锁布啊,糖果这些东西,不好卖。解锁出来也没有意思。
全部装在后备箱,囫囵吃完早餐,沈清和接过章大娘手里的饭盒和水壶放好。章淑芬交待着,“清和,路上别忘记吃了,放在车里,把温度开起来。估计到中午还不会凉。”
“大娘,我不会忘记的,即使我忘记,我的肚子也不会忘记的。”
曾泰也在一边交代着,“你小子开车注意点,别开快咯,安全最重要。”
第43章 不一样的六七十年代(15)
燕京,常家
常来顺的爱人古棠, 周日在家里休息。正好难得遇到冬日难得的艳阳天。在家里和婆婆大洗特洗, 常母和儿媳古棠一起拆被子, 打算用难得的艳阳天,多洗一些, 马上就要过年了,家里大部分要洗的东西都已经洗过,但是现在睡的被套还没有洗过。
常母来到儿子和儿媳睡的房间, 看到书桌上儿子的照片,又想起在西北“风吹日晒雨淋”的儿子,担心的叹息,“唉, 来顺过年不回来, 要不你带着孩子过去看看吧, 在那边上班, 也不知道过得咋样,住的咋样,还习惯不?”
“妈,我单位可没有那么长的假,要去看来顺,我得提前申请,要不年后,咱们一家一起去西北看看他。”古棠也想去看看丈夫,虽然丈夫单位的领导有来说, 来顺在那边住的好,吃的好,比燕京还好,但是她不相信。西北的条件会比燕京好,绝对是骗人的。
丈夫调去西北,但是户口还在燕京家里,工作的单位还是属于他原来的单位一点也没有变。
工资,他们单位每月有人送来。丈夫来电话说,让她收着,他工资涨了,在西北还有一部分,那一部分够他在西北花销的。
常母拆解下来被子,又叹口气,她也知道去一趟西北不容易,儿媳说的也有道理,总不能为了去看儿子,让儿媳失去工作,那也太得不偿失。
“听你的,年后再想办法去看他。”
婆媳俩在屋檐下洗被子,常父带着孙子在太阳底下玩,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好动的时候。
大杂院的外面想起邮递员的叫喊声,“常大年家里有人没有?”
“有人。”
“出来两人抬包裹。”邮递员也是羡慕,看地址是山疙瘩,既然寄来了好多东西,死沉死沉的。这年月没有人会寄些没用的东西。
里面寄的不是吃的就是用的,绝对是好东西。邮递员又想起自家下乡的小妹,去到东北大山内,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适应。
邮递员的思绪飞散到遥远的东北大山,他的亲妹妹也是下乡知青。他的三轮车上面,放着大小不一的包裹,最大的一个包裹就躺在最底下。
常母擦干手和常父一起走到大杂院门口,“同志,哪个是我家的包裹。”
“底下最大最沉的那个。”
邮递员伸手帮忙抬出包裹,看着常家夫妻抬的稳稳的,他才蹬车离去。
常父常母抬着死沉的包裹,在大杂院很多老邻居的火热注视下,进到自家客厅,“小棠,关上大门。”
“哎。”古棠在围裙上随意擦几下手,然后拉着儿子关上大门,常家的大门一关,外面就热闹了起来。
不过常家人暂且管不了那些,他们都被死沉的包裹吸引住了。
小心的拆开包裹,打头的就是油纸包裹的一块十斤左右的腊肉。见到大块腊肉,常母剥开油纸,惊喜的都叫嚷出来,“来顺从乡里收的吧?咱过年可有肉了,不用去外面和人抢肉。”
“小点声,别一惊一乍的。再看看别的,说不定还有好东西。”
“对,先看看。”
拿开腊肉,下面的就是面粉,还有大米,都是三十斤。还有一壶油,里面有十来斤油,壶是拧的紧紧。一点也没有流出来。
一家四人,只有常来顺的儿子没有惊讶,小小人儿在炕上拿着爷爷给做的木头手木仓,嘴里还呼哈着,“不许动,举起手来。”小人儿没有发现爷爷奶奶,妈妈的不对劲。
“爸,妈,来顺没有犯什么错误吧,他哪来的这些东西?”细粮和香喷喷的花生油,是多紧俏的商品,哪能随随便便的就弄到。
语气都带着一点哆嗦,现在投机倒把被抓住可不是好玩的,是要进学习班的,还有成分上也会有问题。
“小棠,别急,咱出去给来顺挂一个电话过去,先问问。”常父老实了一辈子,也不是什么胆大的人。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不是一个会投机倒把的人,再说他的身份也不适合干这个。在燕京城里钻钻黑市,倒腾点东西,还能隐瞒,可是在农村,那就不好说咯,本地人倒腾东西能瞒住,儿子一个外地人,刚去那个地方倒腾东西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
他不想儿子为点吃的,出什么事。
古棠显然有点慌神,她害怕丈夫出事,脸色有点发白,她不是一般普通家庭妇女,从丈夫调离燕京以后,她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带着孩子跟着公婆住。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丈夫单位分的一居室居住,离她上班的单位近些,偶尔会加班。
她的单位和常来顺工作的单位,也是有联系的,她的单位也不是一般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