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嬷嬷除了会做药膳之外,厨艺也是不错的。
胤禔晚上不喜吃干巴巴的点心,所以邵嬷嬷就变着法的给做点什么,各种面条,还有各类粥做为晚食。
做各种臊子什么的。
白面和粳米什么的都是胤禔和大福晋两人的份例拿来的,和卓皇子福晋是份例每日都有两斤白面,一升三合的陈粳米。给点小钱,膳房这点总是肯的,旁的就没什么要打交道的了。
康熙31年正月5
嫁过来第二年,正院后罩房处原本是种花的,几颗花死了,和卓没让通知花房,让小太监种了一点菠菜,黄瓜,油菜什么的,冬日给胤禔的晚食加点绿色。地方在后罩房,又隐蔽,没人会到那里去。
邵嬷嬷也会发一些芽菜,这在宫里很常见,只要用豆子和适宜的温度,水就可以了。
冬日里芽菜宫中是不缺的。
这次是和卓第一次办宴会,免不了和膳房打交道,这次和卓用了5斤干菌菇来换这些热腾腾的菜色。
宫里面是有专门培育蔬菜的温室,俗称“花洞子”,
僧多粥少,所以冬日里御厨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福晋虽然没有给赏钱,给的这些菌菇可以让他们发挥很多菜色了,得到贵人们的赏识和赏钱比这点子赏钱有用多了。
所以他们今天格外卖力,宾主尽欢,原以为大福晋是个小气的(大福晋嫁过来之后就没有单独传过膳给过银子),没想到一出手就这厉害,这个时节能找到5斤干货,很不容易啊。
这个是和卓拿到嫁妆单子后,给庄子上的人一个大概的提议,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什么的,他们实验了两年才成功,产量也不高,第一年产出晒干后一共才3斤。现在也是一年产干货30斤左右,和卓并没有打算去卖,自己够吃,送送礼就行了。
和卓将这个告诉了额娘,额娘也觉得这个产量太低,成本高,所以自己并不打算培育,另外四叔在山东,二叔在安徽,每年都会送些山珍回来给老太太,他们这些主子吃,另外再买一些,可以了。
现在和卓每年会给一些娘家,尽够了。
所以和卓那点子产量基本就是每年给惠妃两斤,太后两斤,娘家5斤,自己吃还有偶尔送礼了。
太后那里并不缺,和卓就是个心意,表示孙媳妇有口吃的都惦记着您。
“花洞子”也不是和卓首创的,宋朝的时候就有人这么做出来了,不过大家都是在南方浙江闽南等地。
北方也少,因天气湿度等各种原因,产量太少,效益又低,很少有人家会这么做,市场上也是有的卖的,只是很少罢了。
菌类并不是必须品,反而是只要有条件的就会砌温房,发芽菜韭、葱、蒜、芹菜等“洞子货”。
和卓庄子上面培育的菌类也就是两种香菇(不同时节的),黑木耳以及银耳罢了。
黑耳产量是最多的。菌类中白耳,也就是银耳是最贵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为除了野生,只能在湖北房县和四川通江这两个地方可以培育,产量低的可怜。
所以相对于银子,膳房更喜欢干香菇,黑耳这类食材。
这类食材是不在份例里面的,进贡了多少,也是刚够皇上,太后,贵妃,太子,四妃,这样一轮下来,就更少了。
冬日里蔬菜本身就少,难为坏了御厨们,多给他们一些食材,也很是能丰富冬日的餐桌呢,是以双方都满意。
今日的席面也吃的宾主尽欢,虽然还是那些御膳的菜,热气腾腾的,也有不少蔬菜豆制品。
和卓对此很满意,又另让嬷嬷给了膳房两包山珍。
抠门大福晋1
说到吃,检查携带物品的宫人就有话说了,
为啥,从来没有哪个贵人,从宫外带一袋米回宫的,大福晋做到了首创。
宫里的贵人们从宫外带着肉制品啥的,一点不稀奇,很多人带,其他干货什么的也挺正常的。
那次他们看到大福晋的太监带了一袋米,惊呆了,难道膳房不给大阿哥,大福晋米吃,这明显不可能啊。
施嬷嬷给了些银子,表示是要给大福晋所生的大格格吃的,用银子让他们闭上嘴巴。
从那以后,每年新米上市的时候,大福晋总会带些进宫。
其实这很好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份例皇子福晋是陈粳米,这些都是税收上来的,一般都是陈粳米,只有皇后的份例才是新粳米。
古代运输条件差,大部分地区都是十月收割,基层收完这些米税之后,要一级级的往上,村,到县,到府等等,就这么一级级的,还要运输到京城,到了京城,户部还要整理入库什么的,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基本就过年前能整理入库就不错了。
发放不就变成陈粳米了吗?
只有极少数南方是一年两熟,6月分收割,吃到这个新粳米,也要到9月份了,而且产量很少,宫中享受这个份例的就是太后,皇帝,皇后还有皇子皇女。
惠妃作为掌权妃子,自然是可以弄到新粳米的,但是和卓觉得太麻烦,不就是吃点新大米,整那么多事,就自己带进宫了。
然后就在那几个宫人眼中落下了个抠门的印象,不过他们不敢乱说。
膳房除了这次抓周,和卓给了些好处,寻常貌似和卓基本没怎么给过银子。膳房也不敢怠慢,额娘惠妃娘娘是掌权妃子,夫君是皇上长子,自己又生了皇长孙女,和皇长孙。
膳房虽然不至于太过巴结,也绝对不会为难,东西都是中规中矩。
御膳房的手艺都是顶级的,和卓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冬日里又有一小块菜地,够胤禔吃,小珍宝,和卓,偶尔也吃一些,尽够了。
人就是这样,你要是一直给好处,突然不给了,会不适应,觉得你不是好歹。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吧!
要是一直平平淡淡的,突然给了好处,就会处处觉得你好,就一个抓周,大福晋在膳房中抠门的印象就彻底扭转了。
其实并不是因为大福晋不给赏银他们觉得抠门,而是大福晋来了之后大阿哥都不给赏银了,事事大福晋都料理好了,不过时间长了他们就习惯了。
反正下面还有好些个阿哥,银子断不了。
和卓成婚后发现最大的开支就是送礼,平辈的皇子皇女生辰要送礼,宫外族中姐妹成亲要添妆,长辈过寿要送礼,亲近的姻亲也不能拉下,最大头的就是每年皇帝,皇太后的生辰,还有惠妃的生辰。
就这些,一年没个几千两银子根本不能完。
和卓翻了一下账本,成婚之前大爷还是小阿哥的行列,送礼这一块虽然占比较多,不过还好。
抠门大福晋2
成婚之后就是成年了,这送礼就不好和小阿哥们一样了。
和卓送礼喜欢送茶叶。
左右胤禔还有小珍宝,弘昱的份例都是送到她这里的,加上她皇子福晋每月14两六安瓜茶,8两天池茶叶,是足足的,根本吃不完。
和卓就自己设计了图纸,定制了好些茶罐子,有装一两的,二两的,三两的。
本身六安瓜茶和天池茶叶就是贡茶,加上别致的茶叶罐子,就是上等的送礼佳品了,老少皆宜。
另外份例中的各种绸缎也经常被和卓拿来送礼,毕竟和卓领的是嫔位的份例,绸缎布料都是足足的。
和卓不喜欢将布料送给胤禔的小妾们,应该说是从来不赏。
给胤禔小妾们的赏赐全部走的都是前院的账。
宫里的娘娘们一般对自己宫里的常在答应之类的小嫔妃什么的赏赐一些布料茶叶,
和卓没有这项开支,自然是足足的,可以送人。
本身一匹布对于和卓这样的身材做个六七套衣裳是足足的。
所以对于家族姐妹们的添妆一般都是送布料、宫花、小绣品,这些都是宫里出来的,对于撑场面是很不错的选择,对于和卓来说也不用额外再花费银钱,皆大欢喜。
平辈之间可以这样,长辈就不行了,所以大部分支出还是给皇帝,太后,惠妃,宫外得宠的王爷福晋们以及伊尔根觉罗家的额娘,祖母,阿玛的身上。
和卓擅长画画,写字,水墨画和写实的油画都不错,一手毛笔字也是颇有风骨。
这些偶尔会作为给长辈的礼物。
其实和卓的储物戒中大概有几千块玉石原石,都是可以出玉的石头,修真界玉石不值钱,没人看的上,和卓因为第一世的原因,对玉石有些喜爱,就收集了一些。
这里就派上大用场了,和卓的嫁妆里面就有3箱专门是装这些未经雕琢的玉的。
赐婚后和卓也拿出了十几块中等玉石到《万宝行》做了好多的手串玉佩手镯什么的,都是被和卓带到宫里了,基本每个公主和卓都送过玉石手串作为生辰礼,
另雕琢了几个大的摆件,分别送了惠妃,康熙,和太后。
因为当时是用了家族的资源做的,和卓也不小气,家里每个男孩给了一块玉佩,女孩给一个手串或者手镯。
因为极品玉石不常见,和卓的储物戒里大概有200块的样子,和卓也就拿了3块出来放在嫁妆箱子里,其他的大部分都是中等玉石,还有一些下等玉石,可做配料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