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里正和几位族老往回走。
“三叔,你看看这个小辈多么张狂,看到我们这些族人根本不当回事,只怕根本不买我们的帐。”方里正有些咬牙。
还以为自己就那么一说,有眼色的自然是先把他们让进去说话。
结果这个小辈还真的就走了。
一点都没客气。
须发皆白的老者捻了捻胡须,“自古有本事的人都不耐烦遵循那些个礼数,也更加狂傲,你也说了,人家是从京都来的,出身陆家,凭什么对我们客气,没听说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人家陆家也家大业大。
要不然你觉得一个小小少年就能在凤山县站稳脚跟?那些个成精的老东西能不吃了才怪。这就是本事。
你少惹是生非,等人家回来再说。”
第133章 买人
陆见安到了凤山县里,他们先去买了需要的粮食猪肉,还有各种布料,包括过年的糖果和点心,各种干果和东西。
林林总总居然就装了一大车。
好在李志林有力气,装好了车就在车跟前守着。
徐蒙山和陆见安才直奔牙婆那里。
徐牙婆也算是徐家的七拐八弯的亲戚,看着吊梢眉,三角眼,一脸的横肉,就是一股凶相。
不过听到徐蒙山说明来意,立刻满脸堆得都是笑模样。
财神爷上门自然是要礼遇的。
“陆老爷,你可算是找对人了,我徐牙婆别的不敢说,就是我手里的这些人,个顶个的都是能干聪明的,您要什么的样的都没问题,您可以打听打听!凤山县我徐牙婆手里的人可都是调教好的!绝对没有那些拿不出手的。
保管您们满意。”
陆见安浅笑不语,这种牙婆打交道的人太多了,你说多了话,立马就能看穿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就把人带上来让我们老爷看看。”
徐牙婆有些悻悻,这位陆老爷看着年纪不大,可是居然沉得住气,一声不吭,是个人物啊。
招呼了呼呼啦啦十七八个人进来。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不过明显年少居多。
也是,年纪小的好调教,买回去也能干活,年纪大了干不动活儿不是费粮食啊。
陆见安看了看,八个小丫头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倒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一看就是牙婆收拾过得,站姿就能看出来很有规矩。
一路打量过去,陆见安又问了几句。
选了姐妹两个,姐姐十三,妹妹十一,家里逃荒,是在要饿死人了,就把姐妹两个卖了,换一家人一个活路。
看着姐姐老实,妹妹机灵,回去的话倒是适合跟着陆雪寒。
徐氏身边的丫头,就不能年纪那么小,起码也要能让徐氏开心。
问了剩下的几个年纪稍微大一些的,陆见安都不中意。
倒是有两个婆子一看就是收拾的利索,精神头也好,说话还会讨巧,看着就是活泛的,不过就怕太活泛!容易生事。
陆见安问了问,决定买了。
两个婆子都是家里人已经死绝了,两个人以前在别人家里做仆妇,倒也是熟手,就是主人家要去江南,不能带那么多人,自然他们这些粗使的婆子是最先被发买的。
两个人现在也想着寻一个新主家,看着陆见安年纪小,就动了心思。
当家的人小,自然不是那等残暴不仁的人家,也好生存,两个人打起来精神说的头头是道,把自己的各种本事都拿出来说事。
还真的让陆见安看上了。
一个王婆子以前是做针线房的,裁衣刺绣样样都会,这不是省了徐氏很多功夫,另外一个马婆子虽说就是个干粗使活计的,可是陆见安看她孤身一个人,这样的人没有亲人!自然也会少了很多小心思。
所以两个人还算是满意。
徐氏的丫头还是没看到好的,陆见安也不急,反正慢慢选,以后有好的再说也行。
四个人花了十八两银子,小丫头一个五两,两个婆子一个四两银子,卖身契从衙门里过到陆见安手里,也改了主家,就算是他们陆家的人。
然后赶着牛车往回走。
车上坐不了人了。
连陆见安都得走着。
看来得买一辆马车啊。
总不能出去办事也坐牛车,拉粮食东西也用牛车,这就乱了套。
现在还不行!陆见安觉得明年再收两季蚕应该就差不多了。
到时候手里总有个几千两银子。
买个马车也不是什么事。
一行人到了陆家。
一看见气派的两进院子,四个人都是松口气。
谁不愿意跟着一个有钱的主人家,起码吃喝上面不会扣扣索索,卖个主人家那就是陆家的人,可是他们就是图个温饱啊。
陆见安把四个人打发给了徐氏,不过也很清楚徐氏肯定是要交给李嬷嬷的,她早就看出来了,别看李嬷嬷是徐家出来的奶嬷嬷,可是应该在大户人家待过!人家那一举一动都是有规矩的,现在把人交给李嬷嬷调教,自然是给李嬷嬷面子。
李嬷嬷也心里高兴。
看着徐氏享上了福,自家的小姐终于是不用受苦了。
自然也是高兴。
用了心的调教,不出一个月,四个人都被李嬷嬷收拾的老老实实。
规矩礼数一点都不差。
那形式做派,很有章法。
看着就是富贵人家的家仆。
两个丫头,改了名字,小的那一个叫做红杏,跟着陆雪寒,大的那一个叫做红秀,跟着徐氏,两个婆子也上手的很快。
后院不过短短一个月就已经井井有条起来。
徐氏更加满意。
心里越发对自己这个“儿子”言听计从。
本也就是个没主意的。
按照李嬷嬷的话来说,也是有福气的。
年轻的时候靠着男人,男人意外没了,没想到十三岁的儿子居然给挑起了整个家。
反正徐氏基本就没费什么心思过活。
陆见安第二天去找方里正的。
人家里正找上门来,无论为了什么,陆见安也得上门一趟,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更何况她正好要找方里正谈一下买卖地的事情。
于是备了色色的节礼,两刀猪肉,一包点心,还有一坛老酒,和徐蒙山上门去了。
陆家的事情早就在村里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开始还以为不过是个小秀才!顶多也就和陆相公一样,不事农务,也就收收租子罢了。
谁知道陆家居然闹得很像样子。
先是种桑养蚕,再就是陆家还收购了大量的干茧,赵老三进进出出那些日子,村里怎么会不知道。
也就明白了陆家恐怕是做丝坊生意的。
到后来的冯望林一车一车拉走了生丝,就算看不到大概,可是看着那一包一包麻布包里的东西,猜也能猜出来是生丝。
村里人都动了心。
他们村靠着凤山县,本来也算是一方富足水土,可是村里人也就是靠着种桑养蚕为生,日子生计艰难。
为什么?
种桑养蚕也就是自给自足,再加上蚕病盛行。
一个不好,就像李老汉一家那样,恐怕要饿死的。
他们整个村子没有一户会缫丝的手艺。
还不是因为村里的人都是方姓一族。
方姓一族立有族规,族人哪怕饿死,也不能碰缫丝手艺。
这才成了今日的景象。
第134章 上门送礼
他们也就歇心了。
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别小看这个规矩,无论在哪里,一族之力,很有约束力,更何况族人对于族规是像王法一样的严格遵守。
宗族的权利很多时候甚至都会大于律法。
村里很多事情矛盾一般也都是宗族开祠堂解决。
一族之长,族中族老更是握有生杀大权。
方家几位族老代代相传至此,倒是无人敢生事。
生事的村民早就被处置了。
陆见安的到来,让村民蠢蠢欲动的心思更加活泛了。
尤其是看到李家一家子本来都要饿死的人。
现在过得日子那个滋润。
卖身给陆家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村里人,不少人开始是不看好的,抱着看笑话的目的,谁不知道卖身为奴有什么好的。
不说主家仁慈比仁慈,就是生死不由自己,那就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看着李家在陆家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一个个精瘦的脸上现在渐渐多了肉,那个瞒不过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事情。
尤其是看着李家居然开始做起了陆记豆腐的买卖。
虽说都是知道那是陆家的买卖,和李家父子肯定没关系。
可是都知道陆记豆腐可是买卖好的很。
天天赶着牛车往县城里送货,不到午时就回来了。
天天如此,还有人尝过陆记豆腐,那个味道真得是好啊。
比起他们吃得那种酸涩的豆腐来说,这个豆腐味道真的又滑又嫩,毫无怪味,吃起来入口爽滑,不管是凉拌还是烹煮都好吃。
还有陆家的豆腐干和豆腐皮,更是口感不一样。
村民眼热啊。
族老们也动了心思,要知道从来觊觎之心都会酿出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