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勤工俭学的帅家教
吴老太太原本看到真珠踏进院门就心烦,但是好在她不是半夜来了,而且从不纠缠,每次说笑几句新鲜事就走,渐渐的也习惯了。
吴姨娘一见真珠这做派,便也要真兰前去邀宠。
真兰请安从来都是礼数周全,进退有度,完全不似真珠那般插科打诨。
吴老太太每次见到真兰,满眼满心都是赞赏。同样都是孙女,这差别也太大了。
然而日日都是那几句客套话,像车轱辘一样来回地讲,再好的山珍海味天天吃也受不了啊,久而久之心中竟隐隐的生出些不耐来。
抛开减肥这件事,赵真珠穿越以后过了几个月骄奢淫逸的生活,连内裤都不用自己洗的那种。
另外托佛祖的福,也没有被整日关在家中,经常可以去上个香感谢佛祖的再造之恩。
客观的说,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无所事事久了,难免有些无聊。
于是林氏便提出要送她去读书,和赵真柔、赵真良小盆友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和他两同班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真珠本想拒绝的,但是转念一想自己识字这件事情是瞒不住的,如果不去学堂读书,此事终究难以解释。
况且,繁体字自己虽然认得,但是不会写,用毛笔写就更是一窍不通了,如今也只能算是个文盲。
于是她答应了下来,心说去学学写字也好,技不压身。
这赵家的家塾分为两个年级,高级班是赵真博和赵真兰,其中真兰只是旁听,以赵真博为主,毕竟这位才是正经要考取功名的。
初级班今年才开班,学生是赵真良和赵真柔。
这两位年龄差了五岁为啥一起上学呢,主要是之前赵真良太小,赵真柔又不用科考,不值得特意为她开个班。
赵真珠这种大龄文盲当然应该上初级班喽。
求学生涯就此开始,挑了个黄道吉日,林氏带着丫头婆子浩浩荡荡的把真珠送到了家塾。
令人意外的是,赵甲仁竟然也来了。
家塾位于赵府花园东墙根一排房子里,三间正房,左右各设一个教室,中间的堂屋设了文曲星的排位。南边三间耳房是家塾先生的居室。
在爹娘的指挥下,真珠先向文曲星的排位三叩首,又向座上的先生行了跪拜之礼。
家塾先生很年轻,大约只有二十出头。这位年轻的先生拿起毛笔蘸了朱砂,在真珠额头上点了一颗红痣道:“童蒙已开。”
真珠觉得十分有趣,便弯弯眼睛笑了,心说这八成就是点眉眉俏的由来吧。
赵甲仁奉上准备好的红包道:“小女真珠,愚昧非常,以后就有劳常先生教诲了。若怠慢功课,常先生只管教训。”
林氏也忙道:“有劳常先生了,也不图她能吟诗作对,但凡能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瞎便好了。”
赵甲仁闻言瞪了林氏一眼,林氏顿时噤声了。
真珠心里觉得好笑,但是上了这么多年学,求生欲让她知道第一次见老师一定要好好表现,于是毕恭毕敬的对常先生说道:“学生一定认真听讲,努力学习。”
常先生微笑着对她点点头,只觉得二小姐看起来憨态有掬,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荒诞不堪。
这位常先生虽然年轻,但是规矩很大,上学的时候不许下人陪同,丫鬟小厮将主子送到学堂门口就要回去。
第一天上学,林氏纵然心中不舍,也只能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开始上课了,初级班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三字经》和一些简单的五言诗。常先生讲解毕,会要求他们自行背诵,然后去隔壁高级班授课。高级班授课毕,布置好课堂作业,再回来检查初级班的作业。
五岁的真良背得磕磕巴巴,十岁的真柔倒是能背诵,但是不能理解,只有真珠不仅能背诵如流,还能回答常先生提的问题。
看到常先生赞许的点头,真珠觉得自己老脸一红,心说这学的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内容吧,自己居然混到要和五岁的孩子比智商,太丢人鸟。
然后是写字课,这是真珠决定来家塾上课的重要原因,因而一笔一画学习的十分认真,毕竟她前世也是学霸出身,虽然只读到高中毕业就香消玉殒,但是初级学霸也是学霸啊,没毛病。
很快就到了放学的时辰,除了赵真博是全天课,女孩子们和五岁的赵真良都是半天课,下午不必来了。
林氏一上午忐忑不安,心焦无比。终于盼到了女儿放学,一见面就急急的问道:“念书累不累啊,难不难啊?要是实在学不会,我就去跟你爹说,咱们不学了。”
“不太难,都挺好的,娘放心吧。”真珠安慰母亲。
“常先生有没有责骂你啊?”林氏还是不放心。
“没有,常先生不爱笑,也不爱骂人。”真珠笑。
李妈妈笑道:“二小姐第一天上学,小姐没咋地,可把太太担心坏了。”
妙菱一面指挥着小丫头们摆放饭菜,一面惊奇道:“我原以为教书先生都是眉毛胡子一大把的老头子呢。这个先生竟然如此年轻,还是个白面书生。”
林氏闻言道:“听妙菱一说我也纳闷了,老爷怎会请个如此年轻的先生?”
真珠听了在心里偷偷说,没见识了吧,老师都是年轻的,年纪大的那是校长。
李妈妈道:“我家当家的说,这个常先生是老爷才请来的,盛阳城西边津北郡人氏,到咱府上没几个月。听说十八岁就中了举人,还是个解元老爷呢。”
按照真珠的理解,解元应该就相当于一个省的高考状元吧,记得那范进中个普通的举人都高兴疯了,这样说来这位常先生还蛮厉害的。
当然了,通常的教书先生都是秀才出身,赵甲仁不仅能请到举人当西席,还能请到第一名的举人,赵大人也很威武。
真珠有点不明白:“那他年纪轻轻的,不继续去考状元做官,跑到咱家当什么教书先生呢,这能有什么前途?”
李妈妈应道:“等开科应该是要去考的。听闻这常先生父母早逝,在祖父跟前长大的,等他考中举人还没来得及孝顺祖父,那常老先生就一命呜呼了,于是耽误了会试。”
“常先生守孝三年,如今孝期已满了,家中也没有别的至亲,就卖了田产,只留下个祖宅,带着书童上京来等科考。”
“那津北的学政老爷和咱家老爷相熟,素知他有才情,便帮着他谋到咱家来,一来有些收入,二来有个落脚处。如今每日下午小姐们不教去上学,便是常先生和大少爷一同复习备考呢。”
这不就是勤工俭学吗,真珠听明白了,又想起来赵真博那整日面无表情的脸来。
真珠心里一直觉得这个大哥心机深不可测,电视剧里绝世高人都是这种表情,便问:“那我大哥呢,他们师生二人一起考状元吗,倒也是美谈。”
妙菱嗤笑道:“二小姐,你快别让人笑掉大牙了。大少爷连秀才还没考中,去考哪门子的状元。”
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高中生兼职家教带小学生和幼儿园的故事,真珠懂了,这样说来她和常老师差不多也是同等学历嘛。
妙菱每日送真珠到家塾上课,因而见了常先生不少次。
有一日放学回家,妙雨问:“二小姐,妙菱姐姐整日回来跟我们说那位常先生,是个如何如何了不得的美男子,是真的吗?”
妙菱道:“当然是真的,不信明天你自己去看。常先生真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顶天立地、刀枪不入、金枪不倒,那个那个什么翻云覆雨,欲罢不能……。”
真珠闻言赶紧打断了妙菱:“行了行了,别卖弄了,你这是把肚子里的墨水都倒出来了吧。”
妙菱挠了挠头道:“我就会这些个成语,有的是戏文里学的,有点是听府里媳妇子和妈妈们聊天学的。二小姐,我说的是不对吗?”
真珠眼珠子转了几圈,然后坏笑一下说:“也不能说用得不对吧,按理说如果有前面那些,应该迟早也会有后面那些。我就是好奇你听谁说的,下次听的时候记得叫上我啊。”
然后又故作深沉地说:“我告诉你们,其实老师长得帅不帅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业布置得少不少。”
这一日课间,常先生帮赵真博批改文章,让其余闲杂人等自行复(放)习(飞)功(自)课(我)。赵真兰便来到低年级教室找她的弟弟妹妹玩。
真珠从来不浪费课间时间,她正在做描红作业,自上小学起她就有个习惯,喜欢在学校的时候就把作业提前完成,这样回家就可以尽情的玩耍了。
后来初中住校,同学们周末放假都喜欢带书回家去看,真珠带过几次书,发现自己根本看不下去,后来索性就不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