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桑枣看了眼捂着头没有动弹的桓儿一眼,倒是有些不忍看,跺跺脚自己先走了。
才八岁的小姑娘,又从小生长在和睦的家庭,心眼儿没那么多,也不存在坏心,只是单纯的不想有人分走爹娘的疼爱。若是亲弟弟亲妹妹可能不会如此,偏偏是个还没有处出多少感情的表弟。
耳边不住的回荡着二表姐嫌恶的话语,桓儿愣愣的捂着头久久没有起身,原来他这么招人讨厌么?是不是连娘亲也嫌弃他是个拖累?
脑海里浮现出外出时,那些小孩骂他是没爹养的野孩子,村民们也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他是拖油瓶,只要他在娘亲找不到好人家……真的是这样么?
这一刻,桓儿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本不该是这个才五岁的孩子背负的。
从北房里出来,桓儿没有把自己被桑枣推了一把又撞到头的事告诉任何人,只是在第二天早上桑叶帮桓儿梳头的时候,还是发现了桓儿后脑勺上的鼓起的大包。
桑叶拨开桓儿后脑勺上细软的头发,看着红中透紫的大包,用指腹轻轻的按揉着,心疼的问道:“桓儿,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欺负你?”
“不……不是……”桓儿不是个爱告状的孩子,又正是心思敏感的时候,担心说出来将事情闹大了娘夹在中间难做,于是小小的撒了个谎:“是昨天在院子里玩,不小心摔倒了撞在了树上,没有人欺负桓儿……”
桑叶的眉头几不可见的皱了皱,没有拆穿儿子的谎言,只是止住了手上的动作,弯腰扶着儿子的肩膀,认真的说道:“桓儿,你是娘的孩子,你再外面受了任何欺负和委屈,你一定要告诉娘,娘会为你讨回公道,记住了吗?”
桓儿眼眶一红,昨日的委屈又涌上了心头,他张开小小的双臂扑到娘亲的怀里,呜呜的哭了起来:“娘,桓儿好疼……”
直到喊疼的这一刻,桓儿才像个五岁的孩子!
虽然桓儿最终没有吐出实情,但是桑叶已经把这事记在了心里,在找来小山询问无果后,就叮嘱小山把桓儿看牢些,不要让村子里的熊孩子把桓儿欺负了。
顶着烈日忙碌了近一个月,桑家地里的活计总算告一段落,迎来了交税粮的日子。
大庆的赋税不算重,近些年来一直按照十五税一的原则来交。不过桑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轮种小麦和水稻,待秋季水稻收获时,还要再交一次。
即便如此,一年忙到头的大部分村民日子也不好过,交完税后剩下的粮食得卖掉,再买便宜的粗粮回来,一家老小才能勉强混个温饱。
之所以如此,皆因生产力低下,所有的农务全凭一双手,开垦出来的土地少了,收获的粮食自然就少了;再则地里出产低,小麦亩产达到两石就算的上高产,通常就只有一石半。
水稻要好一点,亩产一般能达到两石,再好一点勉强能有两石半。李家村每户的田地,大多在七八亩,一年的出产还不到三十石,除去所缴的赋税,折合成斤也就三千来斤罢了。
三千斤粮食看起来不少,可是去完壳就没有多少了。一大家子除了吃饭,总还要穿衣吧,若是生病了还得看大夫抓药吧,还有人情往来嫁女娶媳……全都从这几千斤粮食里来。
而一旦风雨不顺,遇到旱情或水灾,谁也逃不开饿肚子的命运。
桑家还算好的,劳动力充足,家里的田地也有十来亩,一年下来除去嚼用,还能剩一点,只是家里供了一个读书人,这剩下的一点也就没有多少了。
“叶子,咱们家今年的收成不错,交完税粮还能剩不少,咱们下午就去镇上就去镇上卖剩下的粮食,你和桓儿也去逛逛,顺便给你和桓儿扯两身布做衣裳。”
趁家里的男人都去稻场上交税粮,两个儿媳妇也带着孩子们看热闹去了,木氏拉着女儿来到房间,塞了一个钱袋给她:“你带着桓儿逛,看中什么就买,别心疼钱,娘这里有呢!”
桑叶摸着钱袋里的碎银和铜板,心里暖暖的却坚决不肯要:“娘,别说女儿跟你外孙还有衣裳穿,就算真要买也用不着您的银子,我自己有。”
虽然不知道自家家底具体多少,但是光看平日里的吃用,还要供养一个读书人,就知道不怎么好了。要不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又勤劳,这日子指不定怎么糟糕。
木氏闻言,板着脸说道:“你有是你的,娘给你们娘俩买是娘的心意,再说了,你们回来两三个月,娘啥都没给你们置办,你要还当我是你娘,就把这银子收下。”
桑叶听了十分为难,倒是不好硬塞过去,只好把钱袋收起来:“女儿接着就是,只是娘以后可别这样。”
大嫂和二嫂都不是斤斤计较之人,可眼下没有分家,被嫂嫂们知道了总是不好。要是为这个弄的家里不睦,就得不偿失了。
掂着手里的钱袋子,桑叶琢磨着家里头缺些什么,下午去镇上就用这些银钱买回来,如此一来也不用觉得对不起嫂嫂们了。
顺便也看看镇上有没有小生意可以做做,总不能坐吃山空后、靠家里养……
------题外话------
文文主要讲的是农家家长里短的生活,当然也少不了起起伏伏……这一章是个小过渡,接下来就走剧情了
第13章 买牛
排队交完税粮后,正午都快过了。桑家人吃了午饭后,留下三口袋小麦用来作种和食用,就把剩下的不到二十袋小麦一一搬到了三辆平板车上。
桑家只有一辆平板车,另外两辆是从交好的人家借来的。桑老实桑树桑林父子三个一人拉着一辆往镇上走,几个女人则跟在后面,遇到坡陡上不去的地方就搭把手推一推。
家里的大人全部出动了,除了要去镇上的桓儿,剩下的孩子都留在了家里。孩子们不是不想去,只是最近镇上多了好多人,不是从四里八乡卖粮食的人,就是从县城或是其它地方来收粮的粮贩子,孩子多了就顾不过来,要是发生什么意外就麻烦了。
李家村有一条通往桃源镇的大路,说是大路也仅仅只容的下两辆平板车罢了,且道路并不平整,时不时的遇到土坑或是坡陡,桑家人走的颇为艰难,原本空着手只需要半个时辰的路程,至少要延长一倍的时间。
一行人最轻松的就数桓儿了,他被大舅桑树抱到了平板车上,专心致志的玩着娘亲给他折的几根狗尾巴草。
好不容易推着平板车走完了一条长长地陡坡,桑叶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气息不稳的对木氏说道:“娘,咱家买头牛吧!”
牛的力气大,不仅能耕地,还能拉车、碾稻场打粮食,节省了人力不说,人也能轻松不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场农忙下来,人都瘦的改了形,肩膀上被磨出来的厚茧更是去都去不掉。
不等木氏回话,一旁叉着腰休息的于氏就哈哈大笑起来:“小姑,这牛不是说买就能买的,先不说有没有牛买,就算有咱们家也买不起呀。”
桑叶只知道大庆的牛很珍贵,随意宰牛是犯法的,吃没有过明路的牛肉会被打板子坐牢,倒是不知道牛肉的价格,便好奇的问道:“牛很贵很难买吗?”
若只是贵一点倒没什么,要是有价无市却是个大问题。
木氏接过了话头,细细的说道:“可不是老贵了,一头半岁的牛犊子就要七八两银子,能出力的大牛更贵,十五两银子还不一定能买到。你看咱们这临近的几个村子,有四五百户人家,可有牛的就只有那么三五家,一是价格贵,二是难买,得找门路才行。”
“那是很贵了……”桑叶听的结舌,着实没想到买头牛要花这么大的力气。
要知道这里一两银子就是一千文钱,一文钱能买一个鸡蛋,粗粮也就二文半钱一斤,精面粉也不会超过八文钱……
如此一算,一头牛能换六千斤粗粮,足够一家十口吃将近两年了!想要买牛,且不说庄户人家能不能找到门路,就算找到了也很难买的起。
想来大部分人觉得买牛不划算,反正地里的活计辛苦点也能做,买牛能节省一大笔支出呢,能不买自然就不会买了。
桑叶在心里飞快的盘算着手头上的银子,除了那几张能不动就一定不能动的银票外,她自己的银钱虽然在回来的路上花去了大半,但是还剩有三四十两,买一头牛是绰绰有余了,关键是得找门路买,这其中的支出就难以确定了。
心里有了计较,桑叶对木氏说道:“娘,桃源镇上有牛贩子么?要是有,待会儿卖完粮食咱们就去看看,现在买不起可不代表以后也买不起。”
“唉?真要买?”这话不说木氏听着激动,桑老实等人对牛的渴望也被激发出来。
“没错,大妹说的没错,咱们家现在买不起,不代表以后买不起,咱们家现在就开始存买牛的银子,我就不信咱们家这么多劳力,还能存不够买牛钱。”桑树一边拉板车,一边扭过头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