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决定要下场,韩缜早早就通知府里做好前期准备,像报名啊,有些事有侯府出面有很多便利。
他们永宁侯府的老祖宗是流浪儿出身,只知道自己姓韩,父母家乡一概不知。后来跟在太。祖身边打江山,一直打到了京城。后来论功封赏时,干脆就将籍贯落到了京城,自此落地生根,繁衍子嗣。所以韩缜不用跑到别地去,留在京城就能科考了,倒也便宜。
侯府里对他这么小就下场很惊讶,除了老侯爷,叶婉婉,他们都不太了解韩缜的学习进度,虽然自小就会夸赞他天资聪颖,但是只以为比常人聪明些有的,总不会太夸张!
就是永宁侯也不太清楚,一是他无所谓韩缜学的好坏,他更注重其他方面;二来也是他的心思都在军务上,也是相信儿子,对韩缜这方面的关注就少了!
所以众人惊讶有之,嗤笑的也有,也不乏关心的!
在一起读书的几位堂兄弟中,倒是知道韩缜的功课应该学得比他们深,因为往往谢琦是单独教授他一人的,就是因为进度不一样,但是具体到了哪一步就不清楚了!
倒也不是说谢琦因此就忽略了他们,既然当了他们的夫子,他就必定会尽到自己的责任!
像韩纭实在不是读书的料,有谢琦的引导,加上韩缜时不时的鞭策,也不过是熟读三百千,其余四书五经不过拿基础的了解个大概,能通读常用字,知晓常用的典故大义,就不错了。
你让他去考试答题,提笔作文,那纯粹是为难人!
大房李氏大概是心知肚明,儿子初时连一本《三字经》都背不下来,能有现在的成绩其中老师也是花费了心思的。可是儿子也只能到这个地步了,想走科举基本是没有指望了,她也死心了。现在她倒庆幸儿子当初坚持一心习武,如今看形势也是一条出路,将来靠着他二叔能混个一官半职的,也比做平民百姓强些!
至于韩纬,虽然他天资有限,却也知道谢琦教学质量高,比外面的先生强多了,也并没有因为堂弟而忽视了自己。并不像他娘说的,先生因为韩缜而入府,就将所有心思都放到了堂弟身上。
他知道他娘一心期待着成才有些着急,所以仔细分解了一番,不想他娘误会以致和二房生嫌隙。
韩云清和韩云静更小,别看大家好像都是同岁,可是一开始就好比韩缜有着高中自学的水平,人家才是真正的小学生从头开始,本来就不能比较。
反正在不知情的人眼中,韩缜今年就入场考试是相当于胡闹了!
韩维为此还特地找到他劝说了一番。自从当了齐王公子伴读,日常进出宫中,韩维也成长了不少,气度更稳重了。加之被立为了世子,在众兄弟中真正的第一人,也更傲然自矜,看待韩缜这个小弟弟也没有以往的威胁感,但也平平,本来相处就少,如今感情更是淡漠。
他前年下场,可惜止步于院试,目前是童生,今年打算再下场一试。
韩维知道科举的不容易,如他有宫中大儒教导,等到十三岁下场,也不过是个童生。他不相信韩缜会比自己更高明,也是好心,就是为了涨经验也不急于一时。韩缜还小,完全可以多学几年再下场,何必着急呢!
韩缜谢过他,不过坚持说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了,还是想今年就考。韩维只好拂袖而去!
韩缜也顾不得府中人的想法,反正他现在就是一个准考生的心态,还扒拉了小伙伴一圈,看有没有也想考的,大家可以约着一起去啊,有伴!
威远侯府的李钦早就是小秀才一枚,才十四岁就是秀才,即使放在文官家庭里也是堪称优秀。倒是永安侯府的王嘉悦,还有修国公家的马来恩,他还有一个兄弟马来运,不过他们兄弟一个爱文,一个爱武。
王嘉悦和马来恩比韩缜稍大三岁,他们都是想着走从文这条路的,勋贵之家只要家中子弟上进,资源上是不用担心的,起点天然就比普通学子高。他们倒没有一定的把握,就是想着先下场试试,反正都在京城,万一考不中就当长长经验也好,因此韩缜一招呼他们就颠颠一起报名了。
至于其他学文的小伙伴那水平还低,就不来凑这个热闹,不过约定好了到时一定会给他们加油!
上考场平时的学习积累固然重要,熟悉环境也重要,古代很多的考生常年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心理素质就差些,体质也不太好。这一点真的比不上现代学生经验丰富!
刚过了年不久,韩缜就开始准备,和小伙伴们互通有无,分享彼此掌握的资料。比如考官是什么人,在文章上有些什么喜好。同时也叮嘱他们注意锻炼身体,把身体养好了。
然后在家里还搭建了一个考场,把王嘉悦和马来运也叫来,来了场实地模拟考。韩缜个人觉得这样做很有用的,多来几次,也不用担心到时太紧张影响发挥。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就到这,真的坚持不住了,姑娘们懂得!晚安,可以的话多多留言啊!
第59章
童生试也叫“童试”,其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一般都在每年的二月份举行, 一般连考四场或是五场, 具体场数由当时的主考官而定。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 在四月举行, 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再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只有院试合格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秀才。
报名的时候要填写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还有本人容貌如何等表格, 同时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 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 才能参加考试。
这些对韩缜都不是问题, 有永宁侯府在,找人互结作保再容易不过,都用不上他出面就把事情办好了。甚至还好拿到一个好的考号,不至于被安排到臭号去。
绝对的公平不管哪里都不存在,对于那些特权阶层,为自己的孩子谋取一个好的考棚位置, 还是可以做到的, 韩缜也不会矫情的去拒绝这些。
县试在各县进行, 由知县主持。他们这帮在京城的考生到时都会到开封府辖下的开封县贡院应考, 那里离‘荣宁街’很近, 最担心的就是二月开考,这天气冷得冻人,要做好防寒御冷的措施。
好在他们家里都是不缺钱, 衣服准备的厚厚的,在吃食上也足够花费心思,都是些顶饥耐放不油腻的。另外就是预防风寒的药丸要带上几粒以防万一。
不过到底是勋贵世家,家中也有人下场应考过,多少也有些经验了,准备周全得比韩缜自己还详细,韩缜干脆在最后就忙着复习刷题,还拉着王嘉悦和马来运一起,他相信题目做多了,一通百通,即使遇到不会也能扯上几句,而且也能消除紧张感!
正式考试开始的时间是二月十二,那天韩缜早早就睡下,他一直有提前调整作息,因此这天虽然起得很早,但是却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县试,韩缜心里真的不当是大事,但是‘逍遥居’上下人等却是如临大敌,气氛紧张凝重,把该带的东西检查了好几遍,唯恐出现错漏!
等他上下武装完毕,出了房门,就见叶婉婉已经等在大堂中等着了。为了儿子考试,这段时间她也是跟着操心收拾,比起韩缜这个应考的人还要紧张。
外面天都还没亮呢,看着娘亲困倦却强撑精神的样子,韩缜亲昵地埋怨道:“娘,不是跟你说不用送的吗?我身边跟着那么多的人,能不将我照顾妥帖了,不用担心!”
叶婉婉柔柔地道:“不来看看,娘不能放心,先吃些东西吧,可不能空着肚子吹风!”
“哎!”韩缜应了。
韩缜坐下,但是怕到时如厕不方便,也不敢吃得太多,拿了一个红糖馒头吃了,算挡挡风,汤水是不敢喝的。
看时辰差不多了,韩缜便起身出发。
外面天还是黑的,下人点起了灯笼,韩缜轻扶着亲娘,两人一起携手往外走去。
出了‘逍遥居’,另有一队人在等着,却是李管家领着人等候在外。
韩缜忙上前几步,惊讶道:“李爷爷,你怎么来了?”
对着从小一直看大的孩子,李管家满是慈爱骄傲,听得他问,哈哈一笑道:“还不是你祖父,肚子里放心不下,嘴上却是硬不说,老奴少不得来看看!”
韩缜莞尔一笑,他祖父听到他要下场应举,可是特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知道了’,他还道祖父果然是大将之风,不将这些小事放在眼里,原来还是记挂的。
当下陪着一路到了大门,早有马车停在外面,上面明晃晃的带着永宁侯府的标记,马车前站着两个高大的护卫,正是惯常陪在韩缜身边的万威和王卫。
除此之外还带了两个机灵的小厮,一路照应。
在门口停下,韩缜开口就呼出一口冷气,怎么觉得今年好像比往年更冷似的,心里闪过疑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就到这里吧,管家爷爷,娘亲,你们都快进去吧!”韩缜绽开自信的笑容,“等我的好消息就成,很快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