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看着父亲十分纠结的样子,谢知明说,“您怎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这是皇后问我的。”
“哦。”谢知明了然的点了下头,他就说嘛,以他老爹的性子怎么会问出这样堪称大逆不道的问题,“行了,您也别想了,这事除了对皇上有些不利外,其他都挺好的。再说了人家皇后都不在乎了,您在这里纠结个什么劲呀。”
他老爹就是迈不过心中那道愚忠的坎。
谢丞相:“........滚。”
谢知明撇撇嘴滚了,留下谢丞相一个人继续纠结的掉头发。
和鸾宫内。
青鸟端来一杯消食茶,“您说谢丞相能想通吗?”
安宁喝了一口茶,站起来走了一会,“放心,谢知明会让他相同的。”
谢知明此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性格洒脱,不拘小节,是个十分有个人魅力的青年。
当初他三元及第,风光无限,皇上封他去户部做户部主事,正好在毛忠手下。
毛忠这个人,碌碌无为还好大喜功,经常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即便谢知明有一个做丞相的爹,也架不住有个贵妃女儿的毛忠脸厚心黑。
偏偏皇帝明里暗里还向着毛忠。
这就让谢知明不能忍了。
当着文武百官,直接一纸辞呈递了上去。
皇上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
后来还是谢丞相出来打了圆场,这事才过去的。
而那之后谢知明明明满腹才华,却一直闲赋在家养花养草,偶尔还种种粮食,就这么着他还种出了经验,写了一本笔记,讲述了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上一世毛忠没出事,在户部尚书一位上做的稳稳地,谢知明这笔记明明是个宝贝,就被记仇的毛忠这么硬生生的压在了箱底,不见天日。
现在毛忠下狱了,莲贵妃倒台了,皇上的龙椅貌似也有翻塌的迹象,谢知明为了给他新出炉的大作谋一个名传千古的机会,自然是怎么有利他怎么来。
当然,他说的也没错就是。
第19章
经过几日的认真思考,谢丞相明面上是被他儿子说服了,实际上内心是被皇后开出的条件和画的大饼给诱惑了。
于是他倒戈了。
能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权利,那是任何一个有野心的臣子都无法拒绝的。
他已年过半百,若能在致仕之前再前进一步,那他就是开创先河的第一人了。
谢丞相很快便行动起来。
于是在边关打的如火如荼,皇上的声誉臭的一落千丈的时候,朝中有了新的声音。
“看来这罪己诏不能平息百姓愤怒,稳定国家安宁,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换个更有效的方法?”
“你说的有理,换个什么方法好呢?”
“既然这一切都是皇上的错,那皇上不是皇上就行了嘛。做太上皇也挺好的,既保住了颜面还没那么多事。”
“那新皇呢?太子还没立呢。”
“皇后不是生了嫡子了嘛。除了文和皇子,谁还能担得起大统?至于年纪小,那就更简单了。找几个靠谱的辅政大臣不就行了嘛,这事也不是没有过。”
皇上知道后当然不同意。
开玩笑,太上皇比皇上听着好听,可实权却差远了。
他是脑子进水了才会退位让贤。
还是给安宁的儿子。
这时候谢丞相就上场了,他发挥了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忽悠住了皇帝。
新皇即使登基了也不能亲政,那权利不是还握在你手里嘛。这样你还从流言里脱了身,简直一举两得!
再说了,我们这些大臣不听你的话还能听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奶娃娃吗?我们这些大臣可都是站在你这边的。
皇上被成功洗脑了,高高兴兴的下了退位诏书,兴高采烈的搬到了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
然后他发现自己这一搬,就彻底和皇权说再见了。
新皇一上位就以年龄小为理由,任命谢丞相和温御史为辅政大臣,安将军为护国大将军,三位大臣共同管理朝政。
第二道,他以自己学识少为理由,给自己找了一个老师--温元思。
第三道,他重新启用了谢知明,让他直接担任了户部侍郎。
越级任命的理由都直接摆出来了--人家谢知明在家赋闲都不忘国家百姓研究出了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
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谁要是不服,谁也来写一个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呀。
写出来别说户部侍郎了,就是户部尚书他也给。
此话一出,有异议的大臣顿时噤声了。
这年头,粮食在国家和百姓心中都是最重要的。
没粮食,百姓吃什么,国家用什么?
没看见西番和北蛮就是因为粮食少才整日都想着怎么侵略他们嘛。
消息传到边关,打仗打得十分嗨皮的安勇连忙抽空给自家外甥回了一封信。
内容简单概括就是--我外甥说的都是对的,我外甥的一切决定我都支持!
好了,有这么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发话,一些心有不甘暗自算计的大臣也歇菜了。
于是朝中三足鼎立的局面就这么确定并贯彻下来。
将自己的事情都分出去的小皇帝无事一身轻,平常除了上上课坐在龙椅上听听大臣吵架外,过的那叫一个恣意。
他甚至想以后都这么过下去了。
安宁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小皇帝,恍然发现他长高了不少。
“这个母后先帮你记着,等你长大了,若还是想这么做,母后再帮你完成。”
“谢谢母后。”小皇帝高兴的蹦起来,一点都没有皇帝的稳重,“我就知道母后最好了。”
别以为他是傻了才这么说的,提出这个想法他也是深思熟虑考虑许久了。
要是将权利握在他自己一个人手中,每日累的要死不活不说,一旦犯了错就要被全民批斗,甚至还要被天罚(具体参考他父皇)。
可做一个闲散皇帝就不一样了。
不但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还有富余的时间,更不用担心干的不好挨骂,也不用担心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有锅那就让辅政大臣背着。
他们还得恭恭敬敬的捧着他这个皇帝。
但也不能一点权利都没有,那样他太被动。
小皇帝皱起小眉毛,背着小手考虑他要将哪些权利抓在手中,既能让他和身边的人过的更好,又不用那么劳心劳力。
小皇帝刚走,文玖公主就来了。
“你要去西北?”
安宁惊讶的看着一向沉稳的女儿,不明白她怎么突然想去西北了,那里可还乱着。
文玖抿了抿唇,眼中满是坚毅,“母后,这是女儿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女儿想去西北看看,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些日子宫中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她知道她的父皇再也不能随意决定她的未来,更知道她的母后不会折断她的翅膀。
她想去看看更广阔的天空,也想为年幼的弟弟做一点事。
“行吧,你想去可以,但要带足足够的人,保证你的安全。”
安宁确实如她所想不会折断她的翅膀,要不是现在她走不开,她都想去西北看看那边的情况如何。
只是她没料到,文玖这一走,再回来的时候就成了整个皇室中最有名望的人,连小皇帝都比不上。
文玖先是去了西北,帮助当地的官员稳定了灾民的情况,后来又去了边关,在那里帮助安勇稳固后方,振奋军心,直到边关大捷,大雍军将西番和北蛮赶出数十里,打的他们十年内都没有兵力再次侵犯边关。
然后她转道去了江南,作为小皇帝的耳目,肃清了江南官场的贪腐之气,再然后,她去了........
“母后,儿臣也想出去转转了。”等宫外再一次传来长公主的丰功伟绩后,小皇帝心里不平衡了,哀怨十足的跑到了和鸾宫,委屈巴巴的盯着安宁,就差掉金豆子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以前他以为自己的生活都滋润了,没想到姐姐过的比他还滋润,天天闷在宫里批折子学习的小皇帝嫉妒了。
“忍忍吧。”安宁安慰的摸了摸小皇帝的头,别说他了,就是她都想出去转转。
“等你皇姐回来的时候让她给你多带些各地特色。”
从母后的语气中同样听出了艳羡的小皇帝心里诡异的平衡了,他反过来开导安宁,“也让皇姐给您多带些好吃的!”
安宁一顿:“........”
其实在宫中吃了这么多年的珍馐美食,她已经不怎么想吃了来着。
228翻了一个白眼,这话你自己信吗?
安宁:.......
文玖是带着满身荣耀回来的。
小皇帝早在她解决了江南贪腐的时候就给了她镇国长公主的封号,封地江南,食邑万户。
她母后更是在她一回来就往她宫里送了无数的珠宝首饰,锦衣华服,甚至还有好几箱打造好的金银。
文玖看着几乎被这些物品堆满的宫殿,听着门外远远传来的弟弟清脆的喊声,“皇姐,皇姐,你给我带的礼物呢?”
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