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觉得她在去燕京的一路上也可以做些事儿,就和他们从汴梁出来的这一路一样,只要进了城就尽可能的熟悉地方民情。
一直致力于鼓励女子做事的官家自是满口答应,还给出了一个小主意,“各个地方都有其特色风物,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翰林院的几位官员都在配合着做测绘的斥候,边走边记录,画图做册。你们也可以编辑一本书出来。”
圣人眼睛一亮,“官家好主意。”
“翰林院编辑书是国家大事。我们可以一起出一本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可爱的,适合给女子和小娃娃看的游记书。官家觉得如何?大公主她们的文笔都不比这些才子们差,正好用上。”
小媳妇如此兴致勃勃,官家自是大加赞赏,“倾倾想的挺好。适合女子和小娃娃看的书很少,应该多出一些。”
两个人捧着地图慢悠悠的聊天,畅想着有一天御河能够恢复隋唐时期“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繁华盛景。
“三会海口、武清这几个靠海的地方,都产盐。将来可以有漕粮入燕京、北盐入汴梁。御河上下,船桅如林,航运繁忙的景象不远矣。就算是新运河开通后不走御河中下游,把御河完全疏通出来也能方便当地人很多,出门、灌溉、排涝、、、。”
官家对于运河于大宋的重要性看到非常明白。他想到今早上最近刚刚上任的御史中丞,也就是一直反对改革变法的张方平,难得的因为运河之河和范仲淹他们达成了一致,不由得露出一个懒懒的笑容。
“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永济渠废,则大众不可聚,永济渠于燕京,如同汴河之于汴梁,乃是建国之本···。”爹爹和包拯、苏轼他们都说张方平性格豪迈刚正,多识见、有气量,果然是没有说错。
圣人见到官家开心的笑,她也笑了出来。去年从西北来到汴梁的这一路,她也是深刻的感受到了水文化的魅力和水路对比陆路的优越性。
“有河走船,比走马好很多。”圣人回忆着汴河上商船、货船、客船也日夜穿梭,周边各种店铺栉比鳞次,小摊夜市通宵达旦的繁华兴旺,笑吟吟的说道:“很多人坐马车、驴车、轿子会晕车。西北有的新娘子嫁人的时候,因为怕晕改坐担子。”
官家眨巴一下眼睛,把“新娘子坐担子”的样子从脑袋里描绘出来,忍不住笑了。
他刚要说“有些人坐船也会晕···”结果一阵风吹来,被那满天的风沙吓到的官家立即用他最快的速度和风沙比赛,在风沙到达车窗前拉起来车帘。
马车里一瞬间又暗了下来,两个人也就不再说话。官家在心里琢磨着马车的这个构造的不方便之处,圣人静静的窝在他怀里练功。
晚上在驿馆停下来用完晚饭的时候,小媳妇去陪亲娘姐姐们玩叶子牌,心里有了大致主意的官家坐在房间里又仔细的想了一会儿,提笔刷刷的写了一封信,让王颂派人快马加鞭的送给正在朝燕京搬迁的广备处。
然后他又提笔给欧阳修、王安石写了一封信,想着爹爹和范仲淹他们也应该知道,就拿着信来到他们的房间。
太上皇正在和范仲淹下棋,包大人不在,官家瞅了棋盘一眼,知道这盘棋下到明天也下不完,就没等他们,把信直接放在棋盘上。
正在纠结着下一步棋怎么走的太上皇,面对棋盘上突然多出来的一封信,愣了一下后举着信和范仲淹一起。
“琉璃真的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太上皇不敢相信,可是他想着儿子身上的种种神奇之处,想着他们如今搬迁燕京的事实,还有广备处已经有了眉目的火器研制,又不敢说不可能。
范大人回过神来也是一副不敢置信却又忍不住想相信的样子。
“如果广备处真的能根据琉璃延伸研究,进而造出这样的新物事,不光是马车,不光是燕京城,整个大宋的“住”、“用”、“行”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作者有话要说: 豆芽,北宋有豆芽了吼。春芽,就是香椿芽吼。叶子牌,斗地主类似?隋唐就有嘿。
宋朝人叫永济渠为御河,当地人和汉人受惠于永济渠的疏通,对隋炀帝还是很感恩的,所以叫御河。明朝时期改成卫河。
历史上,在宋一朝代的永济渠几乎是荒废的。因为他们没有收复北方。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膝丸 166瓶;窥暗 3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92 章
“应该很简单。”官家语气平静。
太上皇和范大人对视一眼, 俱是无言。对于皇儿/官家而言, 好像真的没有什么难的事儿?
按照官家的想法,这个真的不难。
目前琉璃制法太耗时,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的代价是制作工艺的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 手艺精湛的老匠人花一二十天的时间,经过几十道工序, 经过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的考验,去拼一个七成的成功率。
但就因为琉璃的珍贵,才更要努力改进, 发扬光大。
想象一下, 作为华夏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的其中之一, 带有会呼吸的气泡,永不褪色,能让人泛起无限的想象力, 灵气四溢的琉璃, 如果能安装在大宋每一扇窗户上, 那不光是可以透光, 还会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官家越想越心动。琉璃,它完美体现的华夏人的精致、细腻、含蓄。它和红宝石、玉石这些天然的物事不一样,它是华夏人思想情感与艺术文化的融会,是天然和人类智慧结合起来再造出来的瑰宝。
“目前制造大型或者精巧的琉璃器具之所以非常的难,价格居高不下。孩儿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作为原料的有色水晶本身就珍贵, 二是烧制工艺太过耗时、繁琐,成功率太低。”
官家语气慢吞吞的细说他的看法,“天地造物,神奇非常。应该有类似于有色水晶的石头,而且非常多,价格非常低廉。比如类似于玉石的山石一样,它们里面的东西应该是差不多的。”
范大人摸着胡子沉吟一番,不确定的说道:“自从去年官家让文人们和匠人们都多多的研究工事和农事,喜好琉璃的人也有对它进行研究的,都想让它可以和铁器一样按照模具大批量生产,但是至今没有结果。”
太上皇摸着胡子笑哈哈的说道:“既然皇儿提出来原料的问题,那就把天下所有的石头种类都拿来试试。若是真的能成,首先把燕京城所有的建筑装饰起来,这屋子里有光线和没有光线,真的是天差地别。”
“那燕京的皇宫建造就暂时等等?”同样想着家里窗户装上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琉璃心情激动的范大人,赶紧把这个事儿和上皇提出来。
“等等吧。”太上皇对于住在什么地方并没有多大的要求,安全舒适就行,“先把燕京的整体规划和皇宫的整体规划做好最重要。家里头就我们这些老人,还有皇儿两口子,小十,小十二姐妹俩,暂时住原来辽国的行宫就好。”
“欧阳修和王安石不是在和耶律洪基谈判吗?谈好了先把避暑行宫建出来。夏天到了我们去避暑,皇宫让他们年轻人慢慢的建。”
太上皇发话,官家和范仲淹自是没有异议。正在和耶律洪基碰杯喝酒的欧阳修大人、王安石大人猛地打了一个喷嚏,紧跟着耶律洪基也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
王安石大人哈哈哈大笑,“一准是上皇和官家在念叨我们,他们这时候应该是祭祀结束,在来燕京的路上了。”
欧阳修大人端起酒杯又和耶律洪基碰了一下,笑着说道:“他们能赶在春节之前到京就不错了。”
被欧阳修和王安石两位大人的诗词书画才华征服的耶律洪基非常期待的说道:“苏轼大人和蔡襄大人应该会在春节前到京?”
“应该可以。他们跟着搬迁的队伍走,从汴梁直接到燕京,应该是快得很。”欧阳修大人对耶律洪基邀请道:“到了燕京,我们办几场诗会,宋辽的文人都来参加。再办几场赛马会、相扑、摔跤比赛之类的活动,一起乐呵乐呵。国主觉得如何?”
“好主意。”耶律洪基大声答应,“等燕京的国子监开办起来,我把耶鲁斡送来进学。”顿了顿,他又感叹一声,“这些年来,我确实是对不住他们母子。”
欧阳修大人和王安石大人听了也想感叹,想起燕云十六州被辽国的僧道、贵族祸害的这个样子,想起辽国的几位忠臣和他们的酒后哭诉说国主又迷上了摇骰子,他俩都无法昧着良心安慰耶律洪基。
两位大人同时向耶律洪基举杯。晶莹剔透的红色酒液在透明的水晶杯里徐徐悠摇,一副明霞霏霏的醉人模样;酒液落到喉咙间,馥郁圆润的口感好似穿透时光的隧道而来,只为了讲述一个充满了灵韵和风情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傍晚的美景和芳香的美酒勾起人的心绪,耶律洪基酒不醉人人自醉,朗声吟诵欧阳大人当年被贬官时候作的一首小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